日期:[2013年5月7日] 版次:[SC12] 版名:[深圳教育发展白皮书] 稿源:[南方都市报] |
|
人物 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为了将巨石推向顶峰,耗尽了毕生精力。而将目光投入深圳教育的局部,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官员、学者也甘愿化身为西西弗斯,推动“教改”这颗巨石蹒跚前行。他们有的为深圳教改建构了理论模式,有的提供了可操作方法,有的贡献了幻想和激情……他们都以卓越的方式在深圳教育史簿上留名。 朱清时 在深圳掷下一个令全国瞩目的高校教改新标本 如何解决“钱学森之问”?如何使大学真正放权于校长和教授,剔除“行政化”掣肘?这些中国教育界的终极问题,朱清时试图用一己之力给出答案。近年来,他的名字与南方科技大学高频捆绑,被推向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他也被媒体和社会各界塑造为教改斗士,每一条语录、每一个动作都被视作教改的“跬步”,引起各方深度解读。 2009年9月,朱清时从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手中接过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聘书,便开始以自己的教育理想为矛锋,和教育大环境进行博弈。2010年12月15日,筹备三年的南方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信中阐明,决定在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我们要想一步到位办成一所一流大学。我们只好先行先试。”朱清时所谓的“一步到位”,是要在最短的时间,最低人力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范围下,办起一所“学术主导、教授治校”,与国际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相接轨的“柏拉图”式的高水平研究大学。他与他的班子、团队及学生,愿当“教育改革的小白鼠”,在深圳掷下了一个令全国瞩目的高校教改新标本。 章必功 有信心在深圳跳一支人事改革的舞蹈给全国高校看 “没有诗歌的学校是寂寥和枯燥的。”带着这样的教育理想,章必功在深大主政的20多年间,始终让校园被诗意、人文的气息笼罩。章必功把深大视作一个践行教改实验的微型基地,在具体的教学实操中屡屡推出“局部创新”的亮点。譬如,他写了一本文学意味浓厚的《中国旅游史》,为深大旅游文化专业开辟教材;他提议改革大学公共课程,用《文史哲通论》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供理科学生必修;设立《科学史纲要》,供文科学生必修,并组织深大中文系教师编写《文史哲通论》教材《华夏人文要略》,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官方教材。 2010年,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深圳大学所有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意义的国家干部身份,所有人分属教师、管理和技术岗位,凭合约和学校发生关系,年度考评不合格需解聘,聘期考核不合格不续聘,这也就意味着,教授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校长不再是官员,而是执行管理者。“大学无官,改革后我就是深圳大学的一级管理职员,相当于C E O,不再是什么正厅级了。我从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官,我就是一个老师,我现在还上课。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深圳的舞台上跳一支人事改革的舞蹈给全国高校看。”这是章必功留给深圳教育、留给深圳大学韵律最强的诤言。 李庆明 以躬身之礼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为深圳教育界的一个“异类”,“央校”校长李庆明自2003年受中央教科所(现改为中国教科院)委派至深圳任央校校长以来,始终把“新启蒙”、“都市田园教育”、“公民教育”、“文化阅读”、“田野式教研”等改革关键词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业内人士称其为“狂人”、“异类”“骑士”。 李庆明在当下教育功利化、应试化情绪日渐浓厚的当今时代,建立了独树一帜的“公民教育”系统。他主张小学阶段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培养兴趣、拓展阅读;他每天早上7点20分准时在校门口向师生鞠躬,以躬身之礼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他把每年10月15日-11月15日设为约定俗成的“竞选月”,用“全民投票”方式竞选学生会、班级领导。“在营造都市田园的校园氛围同时,在学校里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对孩子们进行以独立和自由为核心的公民人格启蒙。”他的自我评价,也是对自己教育精神的精辟概括。 程少堂 以“语文味”使语文教育重拾久违的本质和精髓 当下语文课现状屡屡被媒体诟病,作为深圳市语文教育资深工作者,程少堂欲以“语文味”的概念,使语文教育重拾久违的本质和精髓。“上世纪60-70年代,受‘文革’的影响,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课,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语文课堂不像语文课,而像政治课,很多老师直接带着报纸的社论去讲课了。至80年代初,又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到90年代,受人文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又上成了人文思想课,各种‘异化’,让语文课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我提出‘语文味’教学,就是要找回语文课丢失已久的核心东西。” 程少堂沿循“语文味”这一核心,研究语文教育的本质,将教学引导到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上去。他正在研发“语文味”教学的具体教学手段、教材和理论系统。“‘语文味’是感性地、具体地反映语文特征,素质教育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而‘语文味’是更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语文味”实际上是语文教育素质化改革的细节片段,它也使得困扰全国的语文教改有了更具体的实践方向。 严凌君 使“语文教育”离开二维的书本和纸面 在深圳语文教育领域,深圳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严凌君可谓“改革明星”,他耗费数年心血,集结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自行编撰出一套7卷14本300万字的《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成为风靡全国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北京大学教授、知名学者钱理群将其评述为“生命读本”和“文化读本”:“《青春读书课》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栖居于其中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强调了诗歌与年轻生命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并将所有的阅读、思考、讨论,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 除了编撰《青春读书课》外,严凌君还是教育论坛上的先锋,时有惊人点睛之评。“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的身体已经变了,可是脑子还是封建时代的,而对大脑进行开发的教育这个行业,还遵循计划经济这一套。”“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安排、教材内容的编写、考试形式的统一,到课程的安排、班级制的制度完全是一体化的、政治化的、流水线的,这完全是大一统的封建时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具有人文性?”“深圳所谓的‘特区教育’完全没有特点,很多教育官员和学校校长没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这些诤言,都尖锐地叩问着深圳教育现状。 除了“纸上谈兵”外,严凌君也积极投入语文教改的各项实践活动之中,譬如,他还是“华语校园网络文学大赛”的主要策办者,目前该赛事已经成为当下华语文坛的重要盛事,也是挖掘“少年作家”的重要平台。他使“语文教育”离开二维的书本和纸面,添入全国互动、参与成分,呈现出更加立体的面貌。 王铮 以“个性化教育”全方位取代“应试” 2002年,清瘦汉子王铮从北大附中“南下”,转任深圳中学校长,这所深圳闻名的重点中学进入了大刀阔斧的“老王”时间,原来的校训由“团结、勤奋、严谨”改成了“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后一校训显然更富于想象力和个性,它也成为了深中以“个性化教育”全方位取代“应试”的有力宣言。 王铮在任上最“个性化”的改革是,让深中被“自主”这个关键词充分覆盖。所以,当时深中的课程体系充满了“自主选择”的味道。他把学校的年级进行了重组,设为一个个“单元”,打破传统年级限制,加强年级之间的纵向交流,又客观促进了班级的横向互动;他把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名额用“公开答辩、媒体监督”的方式竞选产生……确保“校长推荐”公开透明,而不沦为徇私工具。他还较早引入“国际班”,为深中学生提供留学渠道,不必全部挤占“高考”独木桥。王铮的改革把这所传统重点高中从“升学率”的俗套标准中抽离,这一突破性尝试在深圳乃至全国,均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唐海海 呼吁建立“自下而上”的杠杆机制,驱动深圳基层教改 从“诗意校长”到“诗意局长”,现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原深圳高级中学校长唐海海经历了“从校长到官员”的转型,始终在深圳教育界深耕扎驻。他在众多教育论坛、峰会中的发言,像一首饱含丰富教育讯息的散文诗,既有宏观方面的战略思考,又涉及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微观实践,抒情与严谨并举、文采和数据齐飞。 他呼吁建立“自下而上”的杠杆机制,驱动深圳基层教改的力量;他设想“深圳特色”的教改制度,让众多学校发展特色教育,在地方形成影响,以规模化的内涵质量取信社会;他展望在新一轮的历史改革中,深圳教育培养集团化、规模化的教育家团队……他是深圳十年教改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深圳教育的瞭望者、幻想者和践行者。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