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台湾的高考改革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8 16:45
标题: 关于台湾的高考改革
关于台湾的高考改革
唐建新
    公司一行五人于上周中至本周初到台湾进行了教育测量方面的交流,交流参观的单位是台中教育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以及地处台北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得到如下一些信息:
    台湾的大学没有大陆这样的一次性招生考试,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人还说,像中国大陆这样通过一次性考试就决定录取什么样层次高校的招生考试,全世界似乎只有一个国家,这就是中国了。
    台湾的高校招收的新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推荐上学的学生,大约占10%,主要是原住民等相对弱势的族群;二是申请入学,约占40%,主要是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自己提供高中三年历次的学习成绩以及自他的综合表现情况和自己的特长来申请,经过面试,即可成为大学新生。第三部分则是通过统一考试进入大学的,这一部分2012年约占50%。总体来看,第二部分,即申请入学的比例在逐年扩大,而参加统一考试被录取的比例在减少。
    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也一般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即能力测试、指定科目考试和面试,简称为能考、指考与面试。能考则属于比较基础的考试,主要涉及国文、英文、数学、社会、自然五科,客观性试题比较多,每科为15分制,考试时间除国文120分钟外,其余均为100分钟。考试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寒假举行。能力考试通过后,于七月的一二三日参加指定科目的考试,考试一共涉及到十门学科,有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这次考试是“校系指定,考生选考”,也就是说不同的系科有不同的指定科目要求,考生的报考需求也需要自己去选择适合的科目才能够准确的报考。这一次的考试每一学科均考80分钟,每科100分。通过之后才能够参加报考学校的面试。
    2011年参加能考的人数是14万,而参加指考的则只有8.2万,说明淘汰的人数还是很多的。
    由于人口的负增长,台湾两千多万总人口,近些年大学的学位出现了过剩,这与香港的情况类似,但是,台湾的大学数量是香港的很多倍,近些年来,也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大陆学生身上,纷纷扩大陆生的招收比例。
    大陆的高考改革的确也涉及到人数众多而带来的招生成本问题,但是,迟迟不动,拖得越久,问题也就越难改革。1995年我国的高考改革方案,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关键是下决心。否则。以及过去二十年了,与官员财产申报制一样,拖得越久,越难以实施。
    记忆中1995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有十方面的内容:改变招生考试层次本科由国家统一专科分省进行;一年实行多次考试;改革科目组合方式;实施网上阅卷;实施网上录取;扩大自主招生范围;应届生也不再在毕业学校报名而是到社会上的报名站报名;分数是考生的隐私任何其他人无法获取;英语常年采用考级的办法来取代现存高考中的一个学科的方式;职业院校申请入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4 10:14
民国时期怎么进行高考?
文/何仁勇
  再过二十几天,中国大地将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参战者是全国所有高三(包括高四、高五)毕业生,时长为三天,作战武器包括但不限于:试卷、钢笔、计算器、小抄……凡战争均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这场战争也不例外。胜利者将在9月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读书,失败者——我就不说了。不在伤口上撒盐也是厚道之举。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生源从哪里来呢?还得向各省求助。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
  初试之后,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这就算复试了。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好几年,这次考试就全面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大家记住了,中国以60分为及格分数,是在1902年开始的。

                         坚持了四年的全国性高考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参阅了一些资料,很多都谈到民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统一的全国性高考只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这种说法有误。其实,民国时期也曾经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1938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它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全国统一高考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道理很简单。相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它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更科学。
  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室。南京、上海、北京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仅有的十二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这些地方赶考,人身安全又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2年,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别在大陆和台湾进行这种统一高考。
  顺便说一下,民国进行全国统一高考时,也曾经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其中有一种叫“保送免试”,跟现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直接保送上大学。区别就在于,现在是少数重点中学才有资格推荐保送生,而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可以进行推荐。
  民国高考试题难不难?
  当然,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
  除了“自主招生”外,教育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民国高考那些试题是什么内容,难不难?我觉得是不难。以国文为例,比如,1933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的试验国文题,有一道是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散文,这不难吧?再比如,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堪称简单至极。题目就是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这难度也不大吧?
民国的高考,多少会有一些逸事发生。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山东大学。诗人的数学成绩太烂,考试时居然吃了“鸭蛋”。总算他运气好,国文考试遇到了闻一多先生评卷,给了98分的高分,把臧克家破格录取进了青岛大学。据说,1912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时,其他学科成绩很差,也是因为国文成绩好,为主考老师所欣赏,被破格录取了。这次录取臧克家,或许就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往事,多少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吧?

  来源:一五一十部落格

源地址链接: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39&do=blog&id=59453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