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依据 | 学校 |
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 采用条件主导模式,课程开发时以学校的资源条件为主要依据,开发时优先考虑学校的现实可能性,根据学校周遍可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正源于此。 | ◆萧山九中《沙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 |
◆基于梅乡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 ||
新围初中走进围垦校本课程开发 | ||
欢潭小学茶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 ||
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 | 采用需求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时以学生需求为主要线索,即在开发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如设立学生感兴趣的新科目或对原有学科进行拓展,增加学生所需求的内容,以此来逐步发现学校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 ◆笑笑幼儿园京剧特色园本课程开发 |
盛东分校围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 ||
笑笑幼儿园陶艺课程开发 | ||
萧山九中《营养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 ||
基于学校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 ◆育才小学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 |
萧山三中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 ||
基于学校目标取向的校本课程开发 | 采用目标主导模式,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要线索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办学目标。 | ◆萧山三职 “走向成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校本课程开发 |
机关幼儿园多元智能园本课程开发 |
概述 课程开发源起 2001年6月,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学校准备在下半年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和学科长作业。2001年9月,学校通过课程招标的形式,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各类研究学习课程。学校发现在众多课题当中有关沙地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相当多,如‘沙地人的民居研究’、‘萧山花边研究’、‘沙地学生消费现象的研究’等等,于是试图对这些课题进行整合,以便统一规划。 2001年10月,学校召开了带有沙地研究性课题的指导老师、学校的教科研骨干和一些在沙地成长的年长老师参加的课程开发第一次研讨会。经过讨论,初步设想把这些有关沙地的研究性课题以“文化”为纽带、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组合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暂名《沙地文化》。 | ![]() |
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另一方面,学校也多方寻求外力的支持。2001年11月,学校邀请了萧山区教研室的陈胜良、俞晓东等老师对《沙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了论证。之后,学校还先后邀请了杭州市教科所所长施光明、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和上海《教育发展研究》副主编著黄焱等进行了论证,学校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了系统修改。 2002年11月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教授、浙江大学刘力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卢正芝副教授、杭州市教科所施光明所长5位专家组定鉴定组对沙地文化开发方案进行现场质询和充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经过众多专家的指导和修改,《沙地文化》课程开发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 ![]() |
文本的设计与编写 2001年12月,学校组织了75位学生分成13个课题组,与老师们一起背起铺盖,来到沙地的南阳、梅西、义蓬、新湾、党湾等地,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就沙地方言与沙地人的个性、围垦精神、沙地民俗、沙地花边、沙地轻纺、沙地民宅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了一批教师在寒假期间,评点修改学生的实践报告,开始集中编写《沙地文化》课程教学文本。“如何写出有特色的教学文本呢?”在观潮城召开的教学文本编著研讨会上,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几经论证之后,学校最终在2002年4月正式编著和出版了《沙地文化》教学文本。 | ![]() |
课程的组织实施 当时,主要研究课题的有:‘捕鳗苗’、‘牛拖船’、‘沙地霉味’、‘沙地民居’等。围绕这些课题,师生们白天走农户、访企业,展开了深入的调查。晚上则相互交流研讨、撰写心得体会。‘沙地民居组’走了五里多里,才终于如获至宝地找到了两间仅存的破草舍,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捕鳗苗’组则在钱塘江边,亲眼目睹和体验了捕鳗苗的是怎么一回事。‘霉味研究组’则在一位农民的指导下,亲自做起了霉味菜…… 综合实践活动将要结束时,校本课程研发中心召开了各课题组的组长和指导老师会议,策划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当时要求各课题成果展示一是要有文字展台;二是要有具有特色实物展示。 《沙地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了一次的沙地文化展览会,全校师生蜂涌而至。展示会‘节目’更是创意叠出,形式别具匠心,有“草舍世界”、“霉味一条街”、“牛拖船复古”、“捕鳗苗网展示等等,参与《沙地文化》学习的同学则个个成了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和评议的师生解答释疑。 | ![]() |
第一阶段 分析情景 确定主题 一是之前做过的研究《利用当地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1999年);《宏扬民族文化,诗化校园的实践探索》(2001年),两个研究虽然成果不高,但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利用与开发。二是学校现有资源的分析,进化镇于1998年被命名为“浙江省青梅之乡”,“十里梅海”已经成为值得骄傲的景观,同时“一方水土出一方人”,独具风格的梅乡文化已在形成。 同时在当前萧山区已于2001年确立“十五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形式下。 确定以进化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即梅文化为载体,开展基于梅乡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成为课题组第二批成员单位。并在课题组指导下初步搭建了研究框架。 | ![]() | |||||||||||||||||||||||||||||||||||||||||||||||||||||||||||||||
第二阶段 定位目标 设计课程 课程开发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开发内容: ![]() 教材编写方式: 单元:一般有两到三个课组成,有题目与单元导读 课文:由三大板块组成,并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自由补充。 知识角——必要的乡土知识,可用知识链完成; 活动区——以游戏、小实验、报告、演讲等为主的几个涉及课内、课外的活动,以课内为主。 实验场——以室外延伸活动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操作等。 2002年4月21日,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即校长沈加花、副校长葛银环、教科室主任俞立峰)至镇政府分管镇长处汇报课题研究情况,寻求上级领导与同仁的支持。并于 ,与镇青梅研究所,及 联系,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 ![]() | |||||||||||||||||||||||||||||||||||||||||||||||||||||||||||||||
第三阶段 阶段推动 实施课程 2002年9月起,在总结实验班的先进经验上,正式在中心校高段年级(四、五、六)全面实行。将教学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分解落实,将授课情况纳入考核。 课程计划中:基础性课程安排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发展性课程安排在周四下午第三节,实行“走班制”上课,执教教师由编制内容教师执行。具体可参见以下两表: 《走进梅乡》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实施表
| ![]() | |||||||||||||||||||||||||||||||||||||||||||||||||||||||||||||||
第四阶段 评价修正 反思课程 在逐步修正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03年7月19日出版《走进梅乡》校本教材。 | ![]() |
课程开发背景 2002年6月,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概述的专题讲座,就特点、概念、流程等问题与老师做了探讨。之后,先后参加区课题组在萧山九中、盛东小学、育才小学等的活动,在交流与探究中,对园本课程做了进一步细致的规划。从而将园本课程开发定位于:旨在构建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京剧艺术教育课程,以京剧教育为手段,以京剧艺术教育为手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
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是课程形成的重要阶段。为此,课题组通过从现有的京剧中寻找,从生活中收集,利用原有曲调重新配置儿歌、古诗、英语新唱,自制京剧小样板戏等途径进行重新编排,把京剧本身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紧紧联系起来,与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还对各年级段进行了制定,在知识传授前提下,小班侧重言语游戏,中班侧重学习表演,大班侧重创编表演和制作道具。 内容超市
课程的组织实施 ![]() 情景感染型策略 引发情感 ![]() ![]() 审美策略: 欣赏重视 ![]() 联想创作 ![]() 探索型策略 自由探索 ![]() ![]() 体验型策略 情景感知 ![]() ![]() 变化迁移 六种方法:故事导入法;经验创编法;活动牵引法;即兴引导法;形象比喻法;情景创设法。 | ![]() | |||||||||||||||||||||||||||||||||||||||||||||||||||||||||
![]() | ||||||||||||||||||||||||||||||||||||||||||||||||||||||||||
![]() |
![]() | ![]() |
![]() |
概述 课题开发缘起 2002年9月,成立由学校班子成员、英语老师与相关班主任组成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经过几次讨论,决定以评价为载体,促进语言实践活动开展为目标的一门英语校本课程,名字为《ABC PARTY》所谓PARTY为社交集会,为此我们的ABC PARTY为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等以会话、游戏、表演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活动。 教材文本编写 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了解,进而确定了从课堂教学来说,学生所希望的是把刚学的内容得到运用和提高;从交往的角度来看,学生迫切需要学会日常用语;从学生的课余生活来看,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喜爱的游戏、表演等来进行学习。为此教材要体现学生的愿望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认可的一些学习材料如歌曲、对话、游戏、幽默小品等完成。 第一次编写:以学校生活为情景,编写了介绍自我、介绍班级、学校、老师,介绍每天的课程安排,介绍体育活动等。 2002年4月,重新编写文本,共编写了20单元。较之第一次,内容更注重日常会话、同时更具有层次性,如积累词汇、游戏、做和玩、朗读和歌唱等。并有文化介绍链。具体可见下表:
课程的组织
ABC PARTY英语奖章争章目标一览表
| ![]() ![]() ![]() |
概述: 课程的选择 对当前教改形式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职高学生的综合发展,形成创业教育的学校特色与新课改要求一致。 在此分析基础上,学校认为要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校本课程开发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出发,设计一门能紧紧围绕培养职高学生创业能力这一核心,跨学科存在的一种个性化、系统化的课程。 课程设计 ![]()
文本内容组成:包括就业、成熟、创业三个部分。 课程实施与评价 对校本课程进行实施。同时学校也认识到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将引导学生参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环节,开设各种活动如专家座谈、创业家报告、举办读书活动、组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 其教学教学文本《走向成功》也是在实施进程中,不断的收集、完善而形成的。由课程学习背景、课题指南、行动指南、操作文本等。 | ![]()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