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端午节:一个诗意栖居的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0 07:40
标题:
端午节:一个诗意栖居的日子
端午节:一个诗意栖居的日子
人民网
6月16日是端午节,中国人家家都在准备吃粽子。在近日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北京沙龙上,外国朋友也赶来了,他们最感兴趣就是学着用清香的芦苇叶裹着糯米、红枣、咸肉包粽子,他们渴望体验浓浓的中国古老民俗,但也许他们并不了解,在端午节这古老的节日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民族情感?
这又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关于端午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当属以下这个: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落难的诗人屈原悲愤难抑,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九章·怀沙》)后投江殉国。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诗人想行君子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却不为权贵所容,高洁的情怀、满腹的经纶、真诚的梦想却敌不过说客张仪的巧言令色和收了贿赂的宠姬的枕边风!热爱他、理解他的倒是广大楚国百姓,男女老少纷纷赶到江边,划着龙船,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吃粽子,不要咬诗人,多么美丽的传说!失败的正义在传说中得到张扬,胜利的斜恶更被百姓踩在脚下。又是一个真善美与假恶丑较量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为什么前者总是在传说中得胜,而后者总是在现实中逞狂?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首新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古往今来所有善良正直人士奋斗的目标不就是将这个诗句改一改吗?——“高尚是对高尚者的奖赏,卑鄙是对卑鄙者的惩罚。”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您看,端午节就是这么来的。屈原成为唯一一个以他的忌日作为民族节日的中国伟大诗人,而端午节也是唯一一个纪念诗人的节日,又被称为诗人节——一个诗意栖居的日子!
我从小在中国北方长大,没有看过划龙船的热闹景象,对端午的记忆就是吃粽子,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陷儿可是越来越五花八门,这么说吧,您能想到的好吃的都能入陷儿。2006年的端午节,我正在江西上饶挂职,担任了端午节农民划龙船安全保卫领导小组组长,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充分了解水文、气象、民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几次召开调度会,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当天我来到发源于怀玉山迤俪西去流入鄱阳湖的信江边,终于看到了赣东北乡村划龙船最红火最富诗意的一幕,感受了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描写湘西龙舟赛的景象。我站在沙溪石桥上,只见岸边的龙舟正在披红挂彩,鞭炮声响彻信江两岸,硝烟味久久不散。水上的10多条龙舟正在呐喊声中奋勇争先,每条船上40人左右,前有一人察看水情,中间一人打鼓,后面一人敲锣,最后一人掌舵。河面上锣鼓喧天,与船员喊的号子声响成一片。船员有的赤膊上阵,有的穿着自备的各色服装,虽然服装不够整齐,但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行动空前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一幕:“一、二,一、二”的呐喊声伴着锣鼓的节奏高亢有力,结实粗壮的臂膀像整齐的森林倒下又竖起,敲锣的把锣敲得山响,打鼓的越敲越兴奋,掌舵的更严阵以待,神情专注。江面上虽不是万船齐放,也是龙腾虎跃,一派欢腾喜庆的场面。沙溪桥桥上、桥下站满了人,也跟着江中的龙舟赛况,呐喊欢呼,好不热闹!听说,本地有端午节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为龙船队送烟、送钱、送鞭炮的习俗,龙船每过一村,如有本村女婿还要浮水游到船上,为船老大磕头,给船员敬烟敬酒。晚上划龙舟回来后,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吃顿饭。农村文化生活不如城市丰富,农民就靠这几个传统节日热闹一下。
夕阳西下,我们乘着警用快艇在江面上游弋,为的是确保安全,江面上劳累了一天的龙船三三两两地返航了,我想起了“夕阳箫鼓几人回”,我们向农民挥着手,农民知道我们是为了保卫他们的安全而来,也高兴地向我们挥着手,夕阳下的那一刻,干群关系是那么融洽,社会是那么和谐,那一刻竟是那么美丽动人!那一场龙舟大赛,未发生一起打架事件,未有一人落水,大家欢欢喜喜过了个节,从这项工作中,我体会到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搞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强烈责任。
2000多年过去了,时间走进了新世纪,屈原如有知,“当惊世界殊”,不变的是一代代志士仁人对爱国、爱民的矢志追求。过端午节了,让我们一起从节日中体会我们民族这永恒的精神和情感吧!这也是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表现的:“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请听2000多年前的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从《离骚》《史记》《有的人》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情感,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的精神遗产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