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关键点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1 17:55
标题: 语文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关键点
原文地址:语文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关键点作者:刘建始
一、语文课的关键点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知道语文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回答,要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加以思考回答。
语文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中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达到开发学生言语潜能、培植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吕叔湘老先生早在1963年就说过:“我要谈俩点。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清楚的事情。尽管语文和生活了联系密切,但是不能把生活的事情全搬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知识进行教学,这才是语文。
语文要“守正出新”,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语文教学要符合语文的特点。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智慧象征,它的存在于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成熟的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特色必然体现在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之中,这种精神印记必然在语文教学之中显现出来。所以说,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的诠释者,将语文教学在被人理解的框架之内,给出新知识的真正含义。以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创新的方式,将母语的智慧传承下去。
守正出新是遵守规律的表现,语文教学必须遵守规律。“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总体发展存在着三个敏感期。其中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其中以初中三年级最为显著。这种分布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关。小学四年级是抽象思维发生期,初三是抽象思维在个体结构中由从属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的转折期,高三则是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并显示出逻辑性的时期。当然这也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掌握有关。语文知识的日益扎实,必然会引起一个大的飞跃。”这样,学习语文要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考虑个人本身的特点,重视学习的高效期,不要浪费时间,遵守学习原则,很好地过度敏感期。要注重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渴望与向往的基础。
再有各种文体的不同,它的教学规律也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语文教学最贴近思维这个智力核心,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   作为一门学科,一定有它的学科知识内在逻辑规律。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或能力,必须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我们教授一门学科,必须摸索它的内在规律,才能行事。特级教师张大文说:“我们读语文,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作者的语言文字,这种语言文字固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白,但是我们不一定甚至往往不能立即理解。所以,第一步,我们要研究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接着,在我们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便要走艰难的第二步,即要反复研究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样做,就一篇文章而言,我们不但学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了渗透着这种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字。就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通过“语言——思想——语言”的循环往复,我们不但容易领悟作者们的思想感情,用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且容易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确切表达自己思维的习惯。——从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蕴含思想的载体来看,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经过程与终极目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具有规律性。”

二、     阅读课的关键点
阅读,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但是我们还要研究,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阅读。
⒈阅读文体
阅读开始,就要先辨文体,培养文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思维方式就不同。古人曰:“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文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之中悟出需要得到的东西。掌握文体是为了整体阅读。
⒉为写而读
潘新和教授说:“不能内化为言语生命的营养和素养、不能最终外化为有价值的的表现和创造——主要实验与表现和创造的阅读,是无效阅读,是不得法的阅读。”他提倡为写而读、为写择读。这是学以致用的表现,目的性很强,效率也比为读而读要高。
⒊比较阅读
比较往往会叫人很快地就能悟出点什么,有比较就有鉴别嘛。比较的方法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多篇比较、内部比较等,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探究,使学生达到主动感悟的境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比较贯穿于阅读之中。比较形式很多,应精心设计。
⒋问题阅读
带着问题去阅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问题应该由教师设计,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或者阅读状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问题。问题能刺激学生去阅读,不疼不痒的问题等于白问,所以设计问题要动脑筋。
⒌摘要阅读
就是我们常用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学生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他就摘下来。但是应有思考的摘录,才是有用的。
⒍、批注阅读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读书时都要拿一支笔,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我最喜欢的阅读批注法。
批注就是写在书页或文章的天头、地脚及旁边等处的批语和注解。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写在书页上,边读边想,信手拈来,三言两语都可以,不必抄原文,既灵活又方便。批注阅读对积累写作素材有一定意义,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些东西永远会记住,随手就能拿来运用。
批注阅读早在古代就有,尤其到明清时期出现了无书不批的奇观,最典型是金圣叹批注《水浒》、毛氏父子批注《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等。今天用批注阅读法,看似有复古之嫌,但是此法能将瞬间闪现的读书灵感及时记录下来,也很省事,效率却很高,能将心中之想法表述出来,逐渐形成读书习惯,爱不释手。
我们看学生的读书笔记,会发现摘录的内容居多,很少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就是有些想法也是别人的想法,自己个性的东西很少。可是批注阅读看似传统却在如今焕发新生,对学生的阅读有利无害。虽然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读电子书时,可用电子批注,即沿用传统,又创新,效率又高,真值得一试。
有的专家学者提出阅读还原法,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让学生用,但学生不能还原;用揣测法,学生还能说些话,但有时形成误读。恰恰是这个误读,为学生带来无限的创造,对写作的表达有一定作用。
阅读应该是应目会心的,应目会心在心理学上讲,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反应。是指学生阅读时,通过眼睛看到的能传达到内心世界,达到心灵上的会意。
学生专注阅读,实属不易,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学生阅读活动之中加以引领,但是批注阅读法如同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阅读这把锁,批注的语言可多可少,具有一定灵活性,而且能达到应目会心的目的。
⒎、理解阅读
理解就是从阅读的内容中悟出意思,这是阅读的本质。这是阅读的关键之关键。阅读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只有思考词句的意思,将阅读材料和阅读者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理解。凡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时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并能运用他们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的经验。
可见,图省事的叫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是目光短浅的做法。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是什么就是什么,到中学毕业还是从小学带来的那么点理解水平。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丰富词语、知识背景的水平。
再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元认知的能力培养。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是哲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知道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矫正你自己。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能力。学生必须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自我检测和仔细思考本身的理解水平。最基本的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得出作者的话语在表达什么意思,监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能理解了,必须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一些会阅读的学生的做法值得提倡,当他们意识到理解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停止阅读回到不明白的地方,用比较慢的速度重新阅读,然后再检测是否理解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就会放弃阅读了。
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即思考,要让学生明白思考和弄清文本是阅读的本质。元认知也是“关于思维方式的思维”,它包括注意和回顾学生本身的学习,检测理解水平,做出总结和判断。
要想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就要反复练习,反复阅读。读完后,写出“我的理解”,或者“读后感悟”,可长可短,不必强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又增进了阅读理解的能力。比只抄一些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要好得多。
阅读重在理解和感悟!

三、作文课的关键点
从作文的几种课型中,我们主要尝试了情境作文课、读悟作文课、修改成文课。那么,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什么呢?
⒈先写后导为主,先导后写为辅
先写后导就是先写出来,不约束,写完了再导——讲写作知识。先写”意味着“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先放后收,益于发散,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排斥作前指导,而是在了解学生写作基础上,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⒉师生同写
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下水者。教师是引领者、示范者。同写同改同展示,和学生一起进步。在情境作文和读悟作文课中有师生同写作文的环节,修改课也有师生同修改作文的做法。教师的示范往往会调动学生的心理冲动,产生创作欲望。使学生具有“画家的眼睛”和“作家的情绪”,完成写作。
我校在写作教学实验中,有多名教师用自己下水文章做示范,做榜样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师先展出自己的原文,让学生读、悟、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展示。明显的看出来学生格外兴奋,对于教师的文章,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在愉悦中学会了写作;教师抓住机会再讲评,评的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悟性。
在情景作文中有师生同写作文的环节,修改课也应有师生同修改作文的做法。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思者、作者。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生命之作,应让学生读到我们老师写的优秀作品或著作。”此话说得很好。
语文教师与学生同写同修改会使学生富有激情,学生从教师的言语创造力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教师创造力的熏陶,从而很用心地完成写作与修改的学习。
教师下水写作如同一鸟之鸣引来百鸟和唱,一花之艳引来百花齐放。当我们每位教师都用自己的心血和学生共同写作、共同修改作文时,将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

⒊作文课要有共鸣点
近年来,韩剧在中国内地风靡一时,唯美、纯真、至善的故事情节打动了中国亿万观众,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韩国电视剧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原因,是找到了与中国文化的共鸣点:淡淡的忧伤、无奈和温情,使人产生共鸣。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如果语文教师在设计作文情境、视频和音乐时,找到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切人点,就好比将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中,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兴奋异常,富于想象,参与写作之中。教师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境遇等方面出发。这个共鸣点应该在课的开始环节出现,一下子引爆学生的兴奋点,马上进入情境之中。设计的情境或者视频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澜,不是所有的情境和视频都能进入课堂。
⒋保持可持续的写作兴趣
一时的兴趣好激发,但是要让学生的兴趣可持续,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一时的写作冲动要变为长期的激活,只有可持续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
我们要研究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就得有办法。如激励性的评价,是让学生坚持写作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设一些上不封顶的奖励办法。能找到学生进步的突破口,立刻春光无限。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书读多了,写作文就容易多了。所以为了写作的需要,以写带读是激发兴趣的好办法。也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交流的模式,教师用元认知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迁移,挖掘写作动机,可以让学生总结、和同学老师交流的办法。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写作的意义,对写作充满浓厚的兴趣。明代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要把培养可持续的写作兴趣作为一项工程来做,需要坚持,再坚持!
⒌作文教学强调一个“悟”字
情境作文课、读悟作文课、修改成文课都离不开一个悟字。基本上在比较中进行感悟,学生和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的下水文和学生的作文比较,学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比较,学生的修改前的作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比较。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在比较中产生的,玩中悟、听中悟、读中悟、改中悟、比中悟。
法国的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家罗兰·巴特尔说:“写作本身乃是一种悟,悟是一种强烈的地震,使知识或主体产生摇摆,它创造出一种无言之境。”实际上写作是一种自悟行为,学生在自悟的基础上再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教师在矫正之中导悟,这显示出教师的功力。光教给学生写作理论是不行的,应创设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什么是思维习惯?就是在写作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想象,一边思考一边想象,要知道“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么写文章更精彩”,这是一种兴趣、意识的培养,逐渐形成思维习惯。
潘新和教授认为,导悟和自悟无所不可、无所不在。
元翁森的《四时读书乐》里有这样的描述:“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导悟和自悟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学生的言语生命是在教师的导悟中被激活,是在自悟中拔节生长,在教学中要追求导悟和自悟的统一。
⒍修改是写作的核心
经过修改课的实验,确定了我们的理念:“没有经过认真修改的文章,永远是半成品;写作的核心在于修改,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修改是写作的核心,修改在写作中很关键,“文不厌改”,就是这个道理。修改也是写作中最难把握的事情,学生对于修改也很怵头,有两个原因:意识不到自己的文章中的问题;再有知道问题但缺乏修改的办法。
修改是写作的核心,可见修改要常抓不懈。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最关键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文章中的问题,就是“围绕着读者和写作目的”进行修改,要长期树立这样的意识。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明确的示范和积极的思考。修改对于学生确实有困难,但是我们引领好了,学生有兴趣了,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时间不仅仅花在课堂上,还要花在课下,平时要教给学生怎样修改文章,在这方面有的教师做得很好,让学生在作文本上自批和互批,学生确实修改得很不错。
教师明确的示范学生也很感兴趣,尤其教师拿自己的作品和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示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修改不会自然完成,学生需要在修改过程中得到指导,教师提供的示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修改水平,这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机会。培育学生修改的信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师要有有效的写作指导,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写作行为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师生交流是一种提高学生修改水平的好办法,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书面交流,师生交流可以增强学生修改的信心。交流要有针对性,“学生希望知道这样写为什么好”,学生需要具体的清晰的指导。在学生修改遇到困难时,激励应该随时相伴。激励学生既要注意文章精彩之处,又要注意败笔之处。“玉不琢,不成器。”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这种创作热情。要培养学生对作文“反复锤炼”的创作热情。要让学生在每次修改后找到“成就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应不断肯定学生的修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习作。学生在完成习作后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看看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结构、布局、过渡等是否合理恰当,语言是否顺畅、简洁、生动等。
⒎写作过程完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过去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就是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学生面对的只是题目,教师出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生活。语文活动表面上看是学生学习语言活动,实际上读多了,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并不是在语言上,是生活的情感让我们感动。所以说,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使学生写作过程更完整。一次完整两节连排的作文课,包括设计情境、比较读悟、成文修改、作品展示等几个环节,其实就是把我们常用的三个课型揉在一起。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参与活动的愉悦心情,比较阅读的感悟,修改的快乐,作品展示的成就感。简而言之,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完整的写作过程会逐渐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残缺,直至消亡。通过实验,我们看出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当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写作,他就会有成就感,有兴趣,才会追着老师改作文。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多元态研究取得一些成绩。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写作教学的一潭死水被激活,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来了。任何一学科都有它的特点,所有教学都要抓关键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纲举目张,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想抓住关键点,就得多实践、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应付了事。
语文教师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语文成绩的提高。2011年高考语文成绩平均分超过了100多分,和市重点中学相比差距在缩小。
掌握规律,最主要是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自然能习得语文。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办自己的事,抓住关键点,不可越过这条沟,否则好心办坏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