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跨越边界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3 09:36
标题: 跨越边界
跨越边界
郭元祥
    近二十年来,我不知道究竟听了多少节观摩课、常态课、竞赛课,也不知看了多少节国外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案和上课的录像光盘。在近千节课中,有两节美国教师的课给我的影响最深,一节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另一节是初中的科学课。
    数学课讲的内容是“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上课了,只见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教师展示了0-9共10个阿拉伯数字图片,并把它们张贴在黑板上,反复和同学们一起读数3遍后说:“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课所学的10个数字,今天,我们一起运用它们来计算我们身边的事物。”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练习15分钟后,老师发给孩子们一种掷骰子玩走棋的游戏玩具。棋子图上用各种动物连接的方格多层环形图组成,许多方格上写着动物的名称、还有“勇气”、“果断”、“谢谢”、“快乐”、“挺胸”等词语,也有“前进3格”、“前进4格”、“后退5格”、“后退2格”等内容。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两人一组,开始玩掷骰子走棋的游戏,老师自己则在教室里巡视和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只见孩子们不时做出勇敢、果断、挺胸的样子,不时按照所掷骰子的点数计算着前进和后退的格数。一会儿,一个小组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异常的情况,其中一个孩子手舞足蹈,另一个却是垂头丧气。老师凑过去看个究竟,才发现那个手舞足蹈的孩子所掷的骰子总是5和6,且总遇上前进格,而另一个孩子几次都掷出了1或2的点数,棋子走得非常慢。这个女教师开始与两个孩子讨论开了。通过讨论,两个孩子明白了掷骰子是个机遇问题,无论掷出几点,其实都是一样的事件,并告诉那个手舞足蹈的孩子要照顾别人的情绪,鼓励垂头丧气的孩子不要灰心丧气。
    科学课讲的内容是水的浮力。讲台上摆放着一个装满了水的透明玻璃缸、一大团橡皮泥和一把小刀。科学教师的这节课几乎都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老师操作实验过程,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第一个实验:老师用小刀切下一些橡皮泥,捏成团,放入水缸中。学生观察发现橡皮团沉入缸底,而水略有上升。第二个实验:老师再切下同样重量的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放入水缸中。学生观察发现,小船浮在水面,橡皮船与水接触的面积扩大了许多。为什么同样重量的橡皮泥,有的会沉入水底,而有的会浮在水面呢?经过更细致的观察、比较和推理,学生理解了水的浮力性质和浮力定理的计算公式。看到这儿,本以为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老师接着进行了第三个实验:老师又切下相同重量的橡皮泥,依然捏成团,放在小船上,学生发现小船承载着第二个橡皮团依然浮在水面。这时老师说:“同样是橡皮泥,为什么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那取决于它们各自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一个人的生活也是这样,是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自己在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当你是一只小船的时候,你能否为别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两节课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因为它引发了我的许多思索: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之后是什么?为什么数学老师所选用的玩具中写着“勇气”、“果断”、“谢谢”、“快乐”、“挺胸”等词语,学生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这些情感和行为?为什么老师要去与两个表现迥异的孩子去讨论掷骰子的问题?科学老师为什么要做第三个实验?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对单一知识教学局限性的超越,是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培育,是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是生命灵性的启迪!
    这些年来,我们许多课堂怎么也摆脱不了表层的知识教学的局限性,新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然形同虚设,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即使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任务,也往往是狗尾续貂,生拉硬扯,打补丁贴膏药,没有那种潜入夜润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我们很难跨越知识与美德的边界,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边界似乎成为一道鸿沟。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4 11:25

《教师之友网》QQ交流群1291179970

                    欢迎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