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社会担心“谁减谁倒霉” 家长抱怨“越减越累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4 10:08
标题:
社会担心“谁减谁倒霉” 家长抱怨“越减越累人”
社会担心“谁减谁倒霉” 家长抱怨“越减越累人”
减负何以越减越“负”
暑假未到,各培训机构的补课班招生已经非常火爆。从年初各地不断推出减负举措至今,减负之举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一项出发点无可挑剔的政策、一项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的大好事,在一些地方却出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局面。
10多年前,本报就充满信心地推出《新千年头件事:减负》的报道,今天看来,当年的情绪未免过于乐观。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发的“减负令”不可谓不多,为减负所费的人力、心力不可谓不大。一位参与其中的教育行政官员戏称自己的工作是屡败屡战,虽百般努力,但得到的往往是负分。教育部门决策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家长和孩子反而比以前更辛苦。
“谁减谁倒霉”—— 教育部门公信力遭疑
疾风骤雨喊打,负担却没有打下去,孩子们还是很累,直接影响到发令部门的公信力。这是减负得到的负分之一。
管用吗?当听到教育部门再次出台减负令时,从社会人士那里了解到的反应大多是观望、半信半疑:减了这么多年没有减下来,这次能行吗?一位教育学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还是一阵风,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真减吗?记者采访了一些学校,发现减负令一下,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真查真抓,首先着急的是校长,压力从校长传递到教师,往往还有一个时间差。孩子们的作业从第一天的常态到一周后的减少,到一个月左右的明显大幅度少,经历一小段时间后,重新恢复到减负令发布前的状况。经历了多次减负的校长和教师,早就“世事洞明”,很难有人真正持续贯彻减负令,减负真正成了一阵风。最近,贵州某地教师周末也要补课,感觉负担实在太重,甚至打电话到本报求助。多次出台政策但都减不掉,已经在校长和教师中形成了怀疑的习惯思维。
谁减谁倒霉?近日,当记者采访学生家长时,两位互不认识的家长说了完全相同的一句话:谁信谁倒霉,谁减谁倒霉!屡次减负却减不掉、支持减负却带来孩子在班级排名直线下降,感觉上当的家长和学生,很难真正从行动上支持减负。
“越减越累人”——家长负担反而加重
在北京,减负之后,取消学校课后班,学校周边的各类托管班、培训机构收费不菲,生意却越来越红火。孩子的负担没有减轻,家长反而要花更多时间陪孩子上培训班、花更高额的学费请教师,家长在孩子学习上需要承担的精力、金钱负担越来越重。这是减负甚少得到家长支持的根源之一。北京某名校学生家长甚至偷偷请求孩子的科任教师课余帮孩子补课,每次心甘情愿交400元。“科任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外面培训机构的教师强多了,收费也低多了。”说起老师冒着违规受处罚的风险给学生补课时,这位家长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减负打的是注定失败的遭遇战。一些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主动要求上培训班,不上不行。孩子的动力来自哪里?“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上培训班,我如果不上,考试就要落后了。”某中学生说。
减负是个链条,光减作业量,不改革考试和评价,这是减负难以得到师生和家长支持的根本原因。
“能否管培训机构”——政府之手该伸多长
种种纠结和矛盾,让减负就像一块滚刀肉,切不断、斩不烂。
怎么办?一位有做饭经验的人士开玩笑说:对付滚刀肉要用高压锅,高压一压,自然就烂了。
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许可以提示减负的另一条出路。比如说,教育部门管不住社会机构,却可以管住学校、管住教师、管住学生,“高压”禁止学校加重学生负担、严格禁止学生课外上培训班。但这里面又涉及政府之手的问题:管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但是管学生上课外培训机构,会不会引发手伸得过长的质疑?
培训机构生意火爆,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之手,要不要对市场进行干预?
即使管,还有个怎么管的问题。管学校?部分校长和教师从内心深处认为如果自己真减负,就会在学校排队、班级竞争中排在后面,校长在上级领导面前脸上无光,教师在学校被认为“水平不行”。事实上,要管学校,首先还得有个大家认同的适合减负的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考评体系和机制。
管作业量?不少人提出:孩子喜欢的事情多忙也不觉得累。也有人提出佐证:美国中小学生课外也很忙,压力也很大、欧洲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不轻……合适的作业量到底是什么样?从上到下还没有形成共识,基层校长和教师也没有真正认同某个共同标准。看来,要减课业负担,也得首先有这么一杆大家都接受的“秤”。(记者 刘华蓉)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3日第2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