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转变教研工作职能与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6 10:01
标题: 转变教研工作职能与方式
转变教研工作职能与方式
——实践新课程的一项重要课题
刘秋萍

 
  各级教研室、教研员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转变工作职能,重建教研方式等问题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年来的课改实验,让我们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获得了专业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一、教研室的角色定位为“新课程的传播中心、研究中心、推进中心、服务中心”
  在新课程实验研究过程中,教研室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员队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职业角色转型的新要求,在启动实验工作之初,我们就认真思考“在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室的角色应如何定位?教研员该干啥?” 思考课改是“谁之事”,该由“谁去做”“做什么”的问题;思考着“怎样的教研方式才能有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新课程在呼唤着教研工作职能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重建。教研室作为行政职能部门对学校教学进行纯粹“研”“管”“导”的传统角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而需要站在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重新定位,积极寻求超前的发展,成为新课程的传播中心、研究中心、推进中心和服务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信息、技术和资源。教研员是新课程的“研究者”,是贯彻新课程的“指导者”,但他首先应该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互动发展。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唯我”的管理和指导方式,切切实实地实现教研工作行为的转变,由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以“研究”的成果提高“指导"的水平,以“促改”的策略提高“管理”的成效,使教研工作“研之有效、行之高效”。
  教研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教研工作职能和方式的真正转变,我们必须更关注教研员的生命发展,致力增强他们“研究”与“促改”的主体意识,努力为他们的学习工作提供最大的空间和弹性,尊重并认同他们在自主研究和工作中富有个性的做法和创造,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
  二、教研室的课改操作模式是“整体规划——启迪思维——放手操作——反思重建”
  我们推进课改实验进程基本的操作模式是“整体规划——启迪思路——放手操作——反思重建”。开展每一项实验工作,教研室首先对其进行全面、全程的构想和设计(科学决策,制定方案);提出基本要求和实施意见( 明确目标,启迪思维);然后是每个教研员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学科特色的工作设计,落实相应的措施(放手操作);进行阶段性的回顾总结,注重学科间的交流和学习,这是基于实际操作获得成功后的思维启迪,会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方法令你在惊喜之余产生新的思路(实践启迪,反思重建)。教研员能够在工作要求明确、可以自主发挥、又能够不断地得到他人的思维启发和成功经验传授的环境中工作,就能把个人的积极性和才智发挥到极至,收到最佳效果。各学科教研员在实验区里,都有自己的试验田,在每一块试验田里收获着辛勤耕耘的硕果。他们普遍增强了对学习的渴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互动和不断的分析反思中,完成了课题的研究或论文的撰写,研究成果为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帮助指导和有价值的依据,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学科教学工作和课改的进程。
  三、教研室的课改推进策略是“追求过程价值,落实‘传播研究、推进服务’作用”
  1.专项视导,以“导”推“行”
  我们把“分段视导,全程跟进;全面指导,分点突破”作为实施课改实验主要的推进策略之一。课改实验的实施阶段,在局领导的亲自带领下,课程改革实验指导小组的成员与各职能部门对15所区属中学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前期和中期的视导。每期视导时间分别为14天和10天。以听取学校汇报、查阅资料、随机听课、开座谈会、个人专访等形式,对各校课改实验情况作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促改意见。教研室把视导的重点落在课堂教学状态和年级备课组的教研上,注重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备课组教师对实施新课程的思考和研究;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和所遇到的问题,特别重视与一线教师的直接对话。两期视导共听课623节,优秀率为15.88%,优良率为87.25%,不合格率为零。召开课程实验年级全体教师座谈会27个,学科备课组长座谈会9个,分学科备课组座谈会63个。调研情况和促改意见的反馈是推进全区课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重视做好这项工作,或由区教育局以文件形式通报学校,或召开由学校校长以及学校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课改实验工作会议:通报课改实验的动态,推介成功的经验和个案,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续阶段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等,力促各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推进和发展。
  2. 课题驱动,以“研”促“行”
  搞好课改实验的根本出路贵在“研究”和“尝试”。要有大胆的探究创新意识和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要有敢于实践,不畏惧失败的精神和勇气。课改实验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同步进行,课改实验之初,我们就推出了新课程实验的科研课题指引,各校参照课题指引,做好选题、申报、立项。共立项 283 个课题,现有大部分课题作了阶段总结或结题报告。
  教研室力求把开展课改实验工作“课题化”,以课题研究驱动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促进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我们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作为中学部整体研究的重点课题,课改实验的开展和推进始终以此为重点,各学科围绕这一主课题确立子课题,以课堂为实验和研究的基地,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突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 ,内容涉及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形式与技能、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诸方面。每个学科都以课题研究促进工作进程,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关注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对“发展性评价”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是从课堂教学重点课题中另列出来、作为中学部整体突破的重点子课题。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做了两项尝试:一是对实验年级的考试研究(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试题编制理念和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设置),二是对学生学习用书《学习与探究》的学科编写思想、理念和内容、形式的研究,其中把对如何体现发展性学习评价研究作为难点来突破,分别设置了“评价与提高”“史海泛舟”“自评档案”“我的发现”“反思与评价”“复习与评价”等栏目,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记录学习的过程,表达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发表对学习的见解和思考,展示学习的成果;教师发展性评价则以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反思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新教材“教学设计+分析反思”的个案来表达;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宗旨,成立了11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攻关小组,深入探讨应用中的问题,重点突破,带动了各校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状态,期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展示活动,制作出大批优秀课件和一批优秀论文。
  “创造性地用好实验教材”也是从课堂教学主课题中另列出来的子课题,作为教研员课题研究实验的任务之一。如何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用好实验教材,验证实验教材?学科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在使用的实践中积极探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进行一些调整、拓展或删减,作了大胆的尝试,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和报告;同时主编了与本学科实验教材配套使用的学生学习用书《学习与探究》。
  3.试点牵动,以“点”带“面”
  我区中学课改实验选定了7中、16中、八一实验学校等6所中学(占40%)为试点检测校;各学科组分别选定了部分学科年级备课组为实验试点;教研员工作的对象则以“区中心组”和“区专题组”的成员带动本学科实验教师,组织和培养了一支开展和推进课改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在区本培训、编写学习用书、课例研究与示范、信息技术攻关、开展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作为课改实验试点校,21中学、八一实验学校分别为全区提供了课改实验研讨和观摩的现场,展示了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新貌和喜人的变化,为各校提供了启迪思维的条件,搭建了交流研讨的平台;培正、7中、16中、东环、沙东、25中、109中等中学也相继组织开放日,全区呈现出浓烈的课改氛围和研讨气氛。据不完全统计,上学期各学科总计开设区级讲座55场、开设区级新教材研讨课97节、召开各类展示会41场。充分发挥了课改实验学校、学科和中心备课组的示范、辐射作用,有效地带动了面上的工作开展。
  4. 重视反思重建,组织经验总结,推广课改成果
  提倡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反思,开展阶段性的总结,组织交流、推广等工作是推进课改实验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教研室有计划地对本室和各学科的工作进行小结,分阶段对全区实验情况进行调研反馈;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座谈会,编辑〈课改动态〉〈中学教学信息〉,组织交流,推介经验;编辑出版课改实验丛书《实践新课程》(一)(二)(三)(四)分册,展示我区课改实验的成果等。
  建议学校从学校、学科组(重点是备课组)、实验教师三个层面组织好课改实验专项总结,积累校本经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成果。组织校间的交流,为下一轮课改实验的发展提供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各学科共开出校级研讨课504节;获各级各类奖的论文、在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共计290篇;16中、79中、培正、85中、沙东、109中、铁四、21中等学校都建立了课改网页;全区各校请专家作课改专题报告共34场;制作课件共1332个;召开校级研讨会67场。
  新课程实验带来了观念更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行为变化,首先是“关注”的升华。学生:从仅关注课本到更关注知识和能力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从仅关注个人学习到更关注与他人合作学习。教师:从关注如何“讲”好一堂课到更关注如何让学生“学”好一堂课;从关注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到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潜能的发展。教研员:从关注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水平到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发展;从关注学校学科教学的管理水平到更关注学校教育科研的状态和教师教学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学生、教师、教研员关注的升华,直接带来的是学习方式、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的改善和转变。不管是实验教师还是教研员,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在课程改革压力下所产生的自我提升的需求。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已成为他们自觉的追求,区、校内外,学习氛围浓烈,学习活动频繁,反响不凡。
  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意识得到强化,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课改实验从管理到教学,从决策到实施,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教研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逐步朝“工作(管理、教研、教学)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努力;在工作开展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大胆探究,及时反思,始终处于“研究”和“尝试”的状态,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科研的氛围和环境。科研意识的普遍增强,直接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果的应用。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也为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改革是渐进的,我们的责任是长期而艰巨的,务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实现东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 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