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古平:学校需要管理,而不是经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6 10:29
标题: 刘古平:学校需要管理,而不是经营
学校需要管理,而不是经营
文/刘古平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李希贵的两本书《学生第二》和《学生第一》,眼下我对教育的批评比较多,于是对李希贵也要批评了?是不是要否定一切了?这一定不能误会,李希贵是中国一流学校的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了,我想有些问题还是需要商榷一下。

  《学生第一》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与《学生第二》这本书相比晚了许多年。对于李希贵两个“第一”的解释我没有异议。但是《学生第一》这本书就像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广告册。如果换一所学校,换一个校长,只要有平时的积累,可能写得会更好。这本书里罗列了“学生第一”的种种活动,只有骨头,却没有血肉,看不出学生是怎样成长的。因为奖状、证书以及照片是不能说明什么,只是一个广告而已。

  于是就印证《学生第二》中写到的“经营学校文化”,不是我咬文嚼字,李希贵确实是在经营一所学校。虽然有许多教育观点很不错,但学校是不能经营的,管理和经营的前提是不同的。

  经营也是管理,经营(supermanagement)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经营权使某些物质(有形和无形的)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某种结果的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这里有侠义的何广沂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就是买卖,广义的“经营”是法约尔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集和利用资本),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清理财产、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等),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李希贵说的是实话,他是在经营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经营这所学校,他从公共教育资源获得大量的投资,此外还有学生交的额外费用,譬如义务教育学生交的“择校费”,非义务教育缴费虽然是完全合法的,但上这样的学校费用一定不菲,不然李希贵不会用经营这个词。

  用经营一个企业的办法管理一个学校,现在已经并不稀奇了。如果不是在北京,在一个三线城市,甚至是偏僻的农村,无需多收费,就是教育资源上的投入能和北京十一中相类似,那么超过北京十一中的学校会更多。说穿了,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

  凌宗伟校长为绩效工资犯愁,这一碗水总是端不平。那么李希贵怎么没有这种感觉呢?这就是差距。

  我这些年呼吁教育公平并不是要求一刀切,绝对公平生绝对不可能的,要求的也就是一个相对公平,特别是现在农村教育、西部教育的投入与东部相比差距太大,缩小这个差距,如果注意力能集中到越是偏远的地区,教育投入越高,那么就更能够实现李希贵的“教师第一”的思想。

  李希贵一句话惹火了我,他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

  李希贵是在经营一所学校,老师们就不必“悲剧性地活着”,如果李希贵是在管理一所学校,教育不是交换,那么教师就一定是在把一生奉献给下一代,就如同“蜡烛”、“春蚕”、“铺路石”,这是教育者的良知,也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

  作为社会应该彰显这些教育者,决不能让从事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老师们“悲剧性地活着”,这也是今天教育必须做到的最低要求,也是李希贵所言“教师第一”的真谛。

  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李希贵如果到三线城市的乡镇高中做校长,能写出这样两本书吗?

  民国期间有两本书,一本是教育家俞子夷所著:《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商务印书馆 1937),一本是我父亲所著《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开华书局1933)。做教员的,做校长的写的日记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都是奉献教育的生活点滴,构成一个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李希贵肯定没有读过,如果读过肯定会汗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