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6 15:46
标题: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2013年06月07日  作者:赖配根   
  近日,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丑闻”不断。据报道,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至今,全国至少有9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接着,“六一”儿童节前后,个别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上海一所民办幼儿园,员工孙某认为有的幼儿调皮影响教学,竟用文具剪刀将7名幼儿手臂划伤。
  中小学教师的形象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中的主角——教师,本应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如今不但丧失了师者的职业道德,而且逾越了做人的底线,甚至沦为罪犯,理所当然引起了公愤。
  愤怒之余,有人提出,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今后要在教师准入上严格把关,坚决不让不合格者混入教师队伍;严厉处罚乃至清除这些害群之马,还教师群体之纯洁;完善儿童保护制度,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强保障等等。这些都是中肯的建议。
  对此,笔者卑之无甚高论,只是想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斯文”怎么办。每次类似事件一发生,社会就口诛笔伐,恨不得把每位教师都描绘成魔鬼,引发民众对教师群体形象的“恶感”。这样的“恶感”累积多了,教师还有何斯文与尊严?如果教师斯文扫地,学校教育还能“斯文”吗?
  教师的工作,影响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引领社会的精神风气,关系民族国家的未来。我们怎么对待教师,就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明天。因此,教师职业是否受到应有的尊敬,教师群体是否保有相当的尊严,学校教育是否维系着斯文的风气,往往标示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们的先人,历来有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当成“斯文”的象征。“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使到了近代,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但作为培养新型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仍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了近于“奢侈”的学习条件。比如老舍先生就读的北京师范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校长和语文老师都是国学宗师”。学习的课程参考西洋、东洋的教材,“很齐全,也很现代”。学校硬件非常齐备,“有中西结合风格的现代校舍,有理化生物实验室,有大图书馆,有劳作室……”而且学校“管吃管住管穿管学费管分配”,学生每人还发呢子制服、呢大衣和皮靴。从这样的师范毕业,一个人如果从事教育,怎么能不保持一点师者的尊严呢!
  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教师是神圣的符号。至今在一些农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常跟老师说的一句话是:孩子要不听话,随便您处置。这是对教师的至高信任与崇敬。但是这样的“师道尊严”,受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猛烈批判,教师的权威被彻底抛弃,教师的斯文不值一钱。在大学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因为“老板”比教师更受尊敬;个别中小学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某个县城一年内曾经有10多名老师告别学校出外打工,因为工资无法给予他们做人的尊严。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师的精神萎靡了,斯文不存了,必然成为文明的荒漠。
  教育文化的提升,社会文明的改善,民族精神的重振,都呼唤着一批“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的“斯文教师”的涌现。当然,一个人或一个行业的斯文、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但是,正像好孩子往往是夸出来的一样,教师“斯文”形象的重塑,仰仗于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力投入,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媒体、舆论没有养成尊师重教的习惯,而以让教师群体灰头土脸为乐,那么教育就难以从容沉潜、斯文风雅。
  无论如何,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们都应为教师保留一点斯文,为教育保持一些尊严,为社会涵养一份宽仁的风气。(赖配根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7日第3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8 06:59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探析 2010年08月27日  作者:易连云 冉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
  易连云 冉亚辉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
  “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
  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于师尊。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礼记》也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
  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8 06:59
辩证对待传统“师道尊严”思想  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关键是要有辩证眼光。
  应当看到,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思想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在西方社会中,宗教团体负责主持大量的典礼和定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职责较少。而在我国传统中,宗教力量和宗教文化没有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而且成为道德教化的重镇;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方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改变。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和教师的这些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不能一概否定。在教育活动中,敬畏感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西方“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倡导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这种平等主要应当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而不是指师生之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领路人和辅导者,必然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基于这种权威性而产生的敬畏感甚至崇拜感,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当然,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等。对于这些不合理因素,无疑应予以摒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8 07:00
弘扬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合理成分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师道尊严”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积极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使之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加强师德建设。当今社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一些腐朽落后观念仍然存在。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挑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切实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自律、“安贫乐道”,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良好形象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重塑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完善教师制度。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当前,应突出抓好两方面的制度:一是教师准入制度,二是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师准入制度方面,通过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从源头上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9 21:48
教师的道德与民族的良心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