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重温卢梭,让经典重现魅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梅
时间:
2013-6-17 20:41
标题:
重温卢梭,让经典重现魅力
■曹永国
从名著着手去澄清现今世界对教育真谛的迷惑
教育经典名著曾深刻地影响了许多教师,并给他们的教育和生活注入了激情与憧憬。它们触动了教育者的灵魂,开启了教育者的心智,使得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理解更加丰富、深刻与全面。美国的思想家阿兰·布鲁姆说:一本伟大的著作能够成为值得我们一生相伴的真正朋友,当我们变得更深刻时,它也变得更为精妙。和那些伟大的头脑一起思考,感受他们的伟力,这是教师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传统。但是,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天,它们的影响日益式微。不争的事实是,当教师遭遇教育教学以及自身的困惑时,当他们考虑自己人生的教育理想时,他们不再求助于那些伟大的教育经典名著。世界正被各种各样流行的书报杂志与诸多哗众取宠的、昙花一现的短命作品所包围,就像消费快餐品一样地消费着其中的理论与观点。这意味着,我们正在遗忘那些严肃而伟大的教育问题,不去认真面对与思考它们;这意味着,我们正在使自己的精神变得肤浅和庸常,即使我们在专业领域突飞猛进。这种现象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一方面是精良的科学,一方面是粗俗的精神。试问:如果我们不提升自己的精神状况,如果我们只是热衷于精良而高效的教学技巧、技术、方法,我们又如何超越“教书匠”?又如何濡养学生的心灵呢?
教育经典名著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帮助。重拾已经式微的教育传统,这已经变得十分必要。《自然与自由——卢梭与现代性教育困境》正是这一艰巨任务的开端性工作,这个工作力图使卢梭及其《爱弥儿》成为我们教师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没有阅读或不再阅读卢梭及其《爱弥儿》。实际上,这样的阅读从未间断。在“尊重学生”、“保护儿童自由”等教育口号下,卢梭与《爱弥儿》俨然成了今天许多流行的教育理论的根据;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它们也常常被作为教师必读的参考书。然而,我们的收效甚微。我们总是受制于种种流行的新学说,进行贴标签式的阅读,将其划归于儿童主义、自然主义、后现代主义、情感主义等等之列。这样,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自然与自由——卢梭与现代性教育困境》一书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由于我们和他们的种种差异,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再唾手可得。本书表明,以一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去阅读教育经典,我们才可能真正走进教育经典为我们呈现出来的世界。该书对卢梭的教育文本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释,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它们在现时代的巨大魅力,凸现了教育与人的完整、美好和卓越之间的本质性关系。
从教育视野拓展对教育本真的认识
本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教育的视野。它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理想、政治社会的理想联系起来,使我们对教育有了一种终极关怀。联系到我们的教育现实,这一点显得尤为必要。教育管理者仅仅根据任务、目标、功效、供需关系来发展教育与安排教学;教师则把自己的视角局限于“如何做”上面,狭隘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执行者”。这样,教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无思的合谋者。
如果教师具有了一种教育的终极关怀视野,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则会不断地反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问询自己“诲人”还是“毁人”,问询自己的行为是否服务于这个理想。本书认为,如果教师缺乏了教育的终极关怀视野,默许教育只是满足欲望的工具,他们无疑会成为加重教育异化和精神奴役的帮凶。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视野,我们才能感受到卢梭及其《爱弥儿》并未逝去,而是活在当下,并能对我们今天有一种省视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终极关怀视野下,我们才能将卢梭的教育文本统摄起来,从而更好地、完整地理解卢梭教育的魅力。由此联想我们以往的认识,要么陶醉在其中孤立的片断和卓越的箴言,踯躅于抒情又有些戏谑、睥睨万物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文字,如“教育要将儿童当儿童看,而不能当成人看”、“从我这里走出的是人,而不是其它”等;要么热衷于寻求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如“消极教育法”、“感官锻炼法”等;要么功利性地进行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肢解、分割,甚至歪曲,如“在农村和大自然中受教育是落后的、不现实的”、“让儿童早期不读书是愚蠢的、反知识的”等。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眼中的卢梭的教育,这样的理解不但不能拓展我们的视界,还会把我们的错误视为思想家本人的错误。如此的话,我们怎能与思想家进行一种深度交流,又如何获得自我的提高呢?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作者:
寒梅
时间:
2013-6-17 20:42
[attach]23466[/attach]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