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小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先修课”,教的是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弊端很多。昨天,“首届人民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江苏省“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一百多名培养对象深入探讨“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等问题。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提出,这种“先修课”普及导致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 “有的尖子生,高分考入大学,却发现大学所教授的知识还没有中学的‘超前’,于是很容易产生对知识‘审美疲劳’的倦怠心理,等到大三、大四关键学习期,却早已落于人后,这是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来自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李宏伟校长表示。 他介绍说,现在在部分中小学中,一种名为“先修课”的课程设置逐渐成为一种“畸形的时尚”,如同饱受诟病的“奥赛辅导”一样,这种“先修课”无限制地将高等教育的知识和实验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校开展“尖子生”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一种超越年龄段、学段的‘早知道’、‘早做’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后继发展,使得许多高中阶段的‘尖子生’在进入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求。” 其实,在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应该更多地落实在培养好习惯、掌握好方法上,特别是维护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即使真正要试验“先修课”,也是坚持适度原则。李宏伟校长表示,近期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开展“课程基地”创建工作,这就是尊重教育规律,谋求均衡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实现无缝链接,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将给无数学生带来广袤的表现空间,让拔尖人才真正成为“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兼优”的人才。与会专家表示,应该推动江苏省大、中、小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推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据专家介绍,让中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实践,有助于人文熏陶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学生无论在人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整体、统一的文化认识与知识基础;而让大学生“落地”到中小学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与平台,体现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国外,这种大学和中小学的“交换生”制度已经很成熟,但在我国尚属空白。(徐锐 蔡蕴琦)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