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3 23:53
标题: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 晋城市城区南街第四小学   曹国琴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融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引导学生学好科学课,是摆在全体科学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自觉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过程的快乐。
一、在生活中取材,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
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学生讲到脱衣服时有“噼噼啪啪”,还会看到闪烁的“火花”时,许多孩子也有同感,都十分好奇。于是,我为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我们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在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摩擦,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于是,他们认为任何东西摩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我们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东西摩擦后都有吸引力时,我们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们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橡胶纸、塑料纸等,并提出问题:“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
二、在课堂中取材,培养学生亲历的乐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三、在实验中取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乐趣
实验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他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如在学习《摆》一文时,教材中原来安排要先了解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然后再来认识什么是摆及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等问题。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摆、摆动的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只是提供了支架、细线、钩码、秒表等材料,就让学生做一个摆,并要求达到每秒摆动两下。经过反复调试,学生完成了摆的制作,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对摆线长短、摆锤轻重与摆动快慢的关系也弄得一清二楚。分析一下学生做摆的过程,我发现他们的步骤和方法各有不同,这些独具个性的经历、体验,说明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这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种满足感、兴奋感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孩子亲手制作、研究并获取知识的经历远比熟记教材中的结论更为重要。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儿童,创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思维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投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许多内容涉及探究性活动,而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