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魏忠: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8 01:55
标题: 魏忠: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魏忠:一场数据驱动的教育革命

2012年出现的在线教育的热潮,使得一直深藏在教育背后的数据推手走向了前台,在此之前,似乎教育模式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如果大家注意观察2012年美国博士后招聘广告,医学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而其中至少60%以上的岗位和医学数据相关。在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被预言30多年后,医学和教育这两个最传统靠经验的领域,已经悄然转为数据服务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是最难改变的:医学和教育都是任何人直接服务的行业,而这场革命中,变成了人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服务。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教育的历史,“数据”,一直是教育革命的“演员”,而技术革命一致是“导演”,无论从最早的石刻和青铜铭文、竹简,还是到后来的草纸以及后来的中国造纸,以及再往后的印刷术,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信息载体对于数据的解放后的教育革命,幸运的教育家也总是出现在革命的年代:竹简后的孔子、草纸后的柏拉图、活字印刷后的朱熹和新教与圣经。直到2012,
数据在教育中的作用,似乎抛开历次教育改革的“教育家”,直接成为教育革命台前的“主角”。
由于云技术的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其实我更倾向于普适计算),整个教育在2012年开始似乎摆脱了过去二十年“教育技术”的依赖地位,而成为教育变革的转折年:可汗终于完成了颠倒课堂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教师课堂上不再是讲授者而成为支持者;特隆将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于研究学生:大数据应用似乎在学生中比无人驾驶汽车更有效;TED 发布的微课平台使得坚持多年的网络视频教育结出硕果:过去千百年来坚持的教育体系花被碎片化学习强烈冲击。而以上表面上的转折年所带来的变化如果回顾20年来教育的演变历史,会不约而同指向几个具体的技术的成熟:可视化、社交网络、分部式系统、大量数据,而以上关键词加在一起,有另外一个词汇:大数据。而如果我们关注美国教材的变化的话,会得出更加令人惊讶的结论:随着技术的变革,教材的核心内容越来越简单,而支撑体系越来越庞大:教材似乎变得不再经典和重要,而会集中在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理解。在一门数十万人同时学习的“物理学”课程中,助教而不是名师导演的通过形象的视频和互动构成的课程,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学习物理学的真谛。
当我把教育革命的理念讲给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单舒瓯的时候,这位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却并不完全认可在线教育的成果。单教授认为在线教育仅仅象“科普”一般,使人容易理解知识点而已,而真正的科学研究,是需要长期系统性训练才能得到的。与单舒瓯持一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单教授们代表的疑虑和隐忧,恰恰是在线教育的困难和问题。其一:指望技术派标准化的技术培养精英人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成功过,那是因为创新本身就不能被模式,否则就不是创新;其二:精英化的教育必然要经过严格的体系化教育才能完成,碎片式学习只能培养“半吊子”人才。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应用,大量同类的学习行为被分析和用到教育后,对于金字塔底端人才和教育资源匮乏的学习的培养确实有效:中国由于乡村并校造成的村级教育资源紧缺,与印度边缘山区苏迦特所尝试的自组织学习行为观察,教育技术确实能够大大降低教育的成本,而事实上,现代社会越来越不需要更多的体系化和工业化的精英人才。
大数据教育也许对于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将被托夫勒称为“信息过载”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同样的一门课程《网络工程》,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巨大的知识推送和资料如果假借大数据应用的推送,给不同的要求的学科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而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针对性地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人类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学生们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得出个性化的指导和无穷无尽的资源配套。人类的行为通过统计和挖掘,智能化地转变成互动策略已经变得不再复杂:IBM最新发明的超级计算机已经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轻而易举战胜美国连续数十场冠军的智力竞赛电视现场秀选手,类似技术逐步应用在教学上不难想象将大幅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不信大家试一下最新的苹果应用,去给一个不会说话的1岁孩子,看看是语言的力量大,还是互动设计的力量大?而现代社会并不需要大量体系化人才的现实,使得碎片学习和微课程变成一对孪生兄弟:知识在绝大多数时候,将是一种随时得到的能力而不是储藏:千百年来被知识束缚的绝大多数人终于可以舒一口气,
绝大多数事情交给机器去做吧!

大数据教育受冲击最大的也许是传统的大学,这场大数据的浪潮推波助澜的也是这些大学。哈佛,斯坦佛之类名校一方面是在线教育的收益者:类似哈佛新生第一课“公平与正义”可以让二类大学和其它大学的哲学教授没有自信教课;另外一方面,此类名校也是被冲击得最厉害的:类似斯坦福特隆这样拥有数十万注册学生的教授,留住他,斯坦佛是无论如何都无能为力的。不仅如此,刚刚开发了自己的在线课程平台的斯坦佛马上又宣布放弃自己的平台,采用多所大学共享的EDX平台。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由个体教授发起的大数据教育,似乎要依靠美国著名多所大学联合才能够抗衡,而全世界的大学要想联合起来对付可汗学院这样的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公益组织也非易事: 超过千万的注册用户,至少要联合美国所有大学,这个似乎并不可能。在欧洲荷兰,一个教授多年来一直试图联合欧盟和荷兰多所大学的实验室,通过连接这些实验室,他完成了从电力生产到电力照明的全部真实过程,这种创新也许传统的大学更有优势。EDX的出现,让联合的大学有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每所大学只贡献自己核心的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课程和视频。但是,面临着市场的冲击,传统的大学真的能保证自己传统的影响力吗?如果IBM 那出全部沃森大数据的本事,如果特隆拿出全部无人驾驶汽车的互动技术,如果好莱坞拿出制作《阿凡达》的创造班底,如果比尔盖茨拿出资助疟疾疫苗的公益慈善基金,去做一门中学或大学的物理课,那么,教育的将来会变成什么?传统的大学是否能比得过“教育互动剧场”?以上假设正在发生,并且已经发生在好莱坞的比赛现场,未来的教育能逃脱吗?

互联网公司也会发展在线教育和培训,如网易公开课、新东方在线、YY教育等,在B-B市场,新的技术手段总能够带来客户成本的降低,盈利模式是与传统的线下教育抢夺市场,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火了以后,各个大学的历史老师的上课评教就会下降一个道理;而在B-C市场,事情往往没有那么乐观,在大量资本和志愿者的推进下,抢占市场是生存的法则,正如淘宝号称永远不收费一个道理。与传统商品不同的是,教育产品总是不乏志愿者,因此,在线教育的盈利征途将更加隐蔽和漫长。在线教育形成的海量的数据,足以对技能型的学习行为形成更加准确的预计,因此,“按照学习效果收费”将不再是一个梦想,也将成为重要的盈利领域。向雇主收费,会是大数据教育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特隆的全球十数万人的注册学生以及留存下来的学习行为记录,对于雇主和学习的学生将是有意义的,而对于特隆来说,也将是重要的收入来源。教育质量是很多人的担忧,然而正如中世纪的传教士担忧学生有了《圣经》将丧失书法技能一样,是螳臂当车。在单点的知识和技能型的知识方面,传统的教育将一败涂地,充分竞争的市场总是能够带来更便宜和更优质的教育,而在学习的系统性方面,在线教育根本不指望扮演一席之地。

失去了知识垄断性的学校,剩下什么呢?是教堂?是厅堂?是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大学确是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颠倒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事实上,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至超过5%,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和参与社区超过同龄公立学校30%以上,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互联网的作用确实在增加和增大。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托夫勒称信息过载)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的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