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最忆桂子山 李华章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3-7-15 17:15
标题: 最忆桂子山 李华章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7-15 10:01 编辑

                 最 忆 桂 子 山
                                       李华章
       在武汉东湖与南湖之间,耸立着逶迤的桂子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桂花飘香,芳草萋萋,高楼林立,书声歌声萦绕其间,她瑰丽于华中,闻名于中华。1953年由原中华大学、中原大学、广西教育学院等院校,重新调整、组建成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从昙华林到桂子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変化。桂子山啊,我的大学!桂子山啊,我的青春年华!
      1955年的金秋季节,我怀揣一封华师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穿越弯弯山路,从天色未亮走到太阳落山,大舅挑着一口木箱、一床棉被,我紧跟在后,赶到资水边烟溪镇码头的小客栈落脚。次日淸晨,我独自乘坐木驳子船,顺资水而下,白天惊看滚滚浪涛,夜晚上岸辗转门板,三天三夜抵达益阳;而后转坐小火轮飘过洞庭湖;再从长沙乘火车至武汉。千千迢迢、风风仆仆地从湘西溆浦扑进了桂子山的怀抱.....
      在桂子山的日子里,我和许许多多的同窗学友一样,冒着烈日,迎着雨雪,每天沿着曲折的校园小路执着而坚定地奔走,从宿舍——教室——图书室——食堂“四点一线”,日复一日,四年寒窗,孜孜苦读,上课记笔记、下课对(同学之间对照补充)笔记、考试背笔记;然后,挤出时间读中外经典、作读书卡片、听学术讲座。四年来,难忘岁月中的那股勃勃朝气;难忘那些谆谆教导我的辛勤园丁,难忘他们一次次授业、答疑、传道的感人情景。至今我仍旧记得:教先秦文学的石声淮(钱基博先生女婿)先生,学术精深,满腹经纶,可惜讲话木讷,不善于表达;教唐宋文学的谢善继先生,讲义完整系统,但囿于照本宣科;教元明清文学的方步瀛先生,学术渊博,可方言口音太重,开始难于听懂;教古汉语的邵子风先生,术业有专攻,讲授中原音韵,如听“天书”, 格外费力;教现代汉语的高庆赐先生,一口普通话,流畅动听;教现代文学的许清波先生,声音洪亮,激情澎湃,诗人本色;教外国文学的王忠祥老师,年轻有为,知识丰富,几分幽默,别有风味,分析唐.吉诃德、高老头、汉姆莱特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胡雪先生的翻译著作颇丰,令人钦羡;教语言学的杨潜斋先生,勤于学习,苦学俄国,讲义不断“吐故纳新”,即使生搬硬套也顾不得了;教当代文学的王庆生老师,讲课慷慨激昂,富有鼓动性,感人至深;黄曼君老师讲起郭沫若的《女神》来,犹如站立地球上放歌,声情并茂,一股浪漫主义气息扑面而来;韦卓民先生学术成就卓著,教形式逻辑,通暢明白,言谈举止,风度翩翩......最难忘的还有,著名教育家杨东莼院长,满头银发,儒雅和蔼,有一次见我衣服的风纪扣未扣,微笑地用手一指,并把我扣上,“做教师要为人师表,须从小处做起。”我一脸通红,为之肃然起敬。最遗憾的是,我沒有听过王凤先生精彩的中国现代文学课,其时,他已打成了“胡风反革命分子”......这些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学教育,给予我们深刻的影响,培育了一颗颗仁爱和美的心灵。这些师长都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永远感恩于他们......

      那四年,在昙华林、桂子山,我们既经历过“反胡风”、 “反右派”、“ 拔白旗” 等阶級斗争大风大浪的惊心动魄;也体验着高等学府的书声、歌声、舞蹈、劳动的五彩缤纷;1956年“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极大地振奋了桂子山年轻学子的心。多少次我曽仰望星空,情不自禁地高呼:"青春万岁"! 南湖月下, 留下了我无比憧憬的青春之梦。我把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当成了座右铭。桂子山啊,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想,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文学的梦想。这也许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最美好的上进状态与年华。
      1959年金秋,我毕业走向生活的征程后,经历了“三年灾害”的饥饿和痛苦,在宜昌师专教学之余,重温华师中文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偷偷地学习创作与评论。后来,在《长江文艺》(1964年4月号)发表了处女怍《且说艺术欣赏》(文艺隨笔),更激发出我的创作热情。可是,一场"文化大革命" 的浩劫,致使我被廹停止了8年的业余创作。但凭着梦想的力量,终于在1971年底,我跻身于文坛,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80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当选为理事。先后出版散文随笔集《绿韵》、《湘西,我的梦》(获1989一1994年中国旅游散文作品集一等奖)、《告别三峡之旅》、《生命的风景》、《追赶日出》、《生命的河》、《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岁月叠影》、《文苑漫步》、《李华章散文选集》等13部;出版少年儿童作品集《高峡出平湖》(获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向全社会推荐的100部爱国主义图书之一)、《中国的脊梁》、《三字经故事精选》、《锅里出银元》等5部。有的集子不到一年重印3次;有的印数多达5万——20万册。
      与人合著《鲁迅论文艺》(与易竹贤、黄曼君等)、《桃花鱼赋》、《长江三峡传说故事》、《长江三峡》、《巫山神女》(获湖北省建囯30周年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劈风斩浪》、《百鸟衣》、《望夫石》、《三峡游览志》等10余部;主编〈〈宜昌山川胜迹〉〉等30多部。还荣获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1990年) 优胜奖(不另分等),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2011年)金奖,笫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2010年)三等奖等30余次。
      其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1976一2000年)、《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当代美文300篇》、《中国散文集萃》、《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儿童文学卷)、《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丶《中国散文百家谭》(续编)等30多种选本;有的作品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我写散文30多年了。曾得到过不少学者、教授、作家的关心、指点和鼓励,这是我所喜出望外的。比如:著名文艺理论家涂怀章教授说:“李华章写乡情的散文,平实之中含有深意,且用笔精细,语言清冽如泉水。”“他描绘过无数的高山远水,他的笔墨始终散发着纯正的思想芳香,其艺术功力则是源远流长的......从艺术上看,不浮不躁,不俗不腻,极为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序)。
      著名学者、重庆作家傅德岷先生曾评论拙著:“他在洞察山川风物的外在特征时,尤为重视对自然山水内在神韵的发掘,让人在神游和领略湘鄂西、三峡的自然美时,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深深的启迪。那满蕴神奇的山水,动人的风情,绚烂的现实,情真意挚,诗意隽永”(《 新时期散文景观》)。
      徐州师大的王家伦教授在《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一书中,对《王村镇风韵》写道:“作者简直是一位高明的风土画家,他以简洁、朴素的笔墨,勾勒了王村镇的历史文化、风物风情,绘制了一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风土画”。
      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点评说:“李华章的散文创作中,以游记类的文字最为引人入胜。《梦里的溆水》正是作者登山涉水后留下的优美篇章。全文由远及近,由议论历史而描写现实,文字生动,有声有色,细节逼真,流露出一股灵秀之气与乡土风情”。                                                            
      还有,华中师大、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省作协、湖北大学、三峡大学的黄济华、晓苏、樊星、黎山峣、胡德才、曽绍义、李鲁平、梁艳萍、阳云、张道葵、金道行、刘济民等教授、评论家,以及谢大光、古耜、彭其芳、邢秀玲、徐鲁、张立先、楚梦等作家同行们,也曾热情肯定,多有赞许,亦有中肯的意见,热切希望将文章写得更加“可亲可近”( 俞平伯语);“ 随物之婉转,于心而徘徊”( 林语堂语)。 对此,我由衷地感激他们的真诚善意。因为,一个作家是靠作品存在的,他的名声也是靠其一篇一篇作品垫起的。只有集思广益,写出自已和读者满意的作品,才是最好的纪念碑。
      欣闻母校华中师大金秋举办110周年校庆盛典,心情十分激动。那南湖碧波荡漾着我多少美好的记忆,那桂子山翠林埋藏我多少青春的梦想。无论岁月过去了多少年多少载,我都永远怀念这个最美的绿色摇篮,我都永远感恩哺育自己成长的辛勤园丁。正是他们尽情地燃烧自己,无私地照亮我们。而今,那怕是未闻到桂子山黄灿灿的桂花飘香,我的心也总是沉醉的、香喷的。桂子山啊,我心中永远的桂子山!
                                   

                                            2013-7-8。于宜昌
                                 
                        (湖北宜昌市云集路21号市文联   李华章)
                          邮编:443000        电话:13986800330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