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艺术观察 在中国书画收藏中寻找文化认同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11-19 21:25
标题: 艺术观察 在中国书画收藏中寻找文化认同
■陈晓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也越来越重视书画收藏。
  作为一种艺术,绘画是自然、社会和生活通过人的思维与灵感,并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产物。它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又是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再创造再提炼,而不是自然世界的机械模拟。所以,中国画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的作品,方具有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由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点线结构无穷变化的艺术,或浑厚遒劲,或秀巧清逸,或苍劲朴拙,或飞流狂放,达到“形美以感目”的艺术效果。
  有些绘画作品,遗弃了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只凭空想象,绘制一些莫明其妙的图式符号,连作者本人也说不清画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什么主题。这种绘画作品虽然号称个性的发挥或者突破和创新,却不是反映自然、社会和生活美的真正艺术,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的书画作品,既无功力,又无个性,更无新意,只是自然的模仿或前人墨迹的抄本。这些作品无艺术价值可言,当然就无收藏价值。
  书画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对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书画的发展史上,某位大家开创了某个新的流派。他们的开创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并受到后人的推崇、模仿和发展。毫无疑问,他们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也就更值得收藏。
  作为一种艺术,书画是供人们观摩、欣赏的,所以,理应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如果一幅书画作品,人们都不欣赏,也就不存在什么欣赏价值了,更不必说有收藏价值。
  一般说来,凡有艺术价值的书画,都具有它的欣赏价值;但一些并无艺术价值的书画作品,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是由于不同欣赏水平的人,对书画有着不同的理解。书画行家和对书画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欣赏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指出:“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曾有一些不懂书画的朋友,对一幅初学者临摹的工笔花卉作品欣赏不已,连声说:“真像,真好!”而对一幅著名画家的写意花鸟画不屑一顾,并说:“画些什么,我一点也看不懂,还比不上小学生画的。”同是不懂书画的人,对一些尚无艺术价值的正楷书法作品和行书作品比较欣赏,而对功力极深厚的草书作品则看不出名堂。
  真正懂书画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而不懂书画的人也有他的审美观点,也要欣赏书画。所以,单以书画的艺术价值来衡量其欣赏价值是不够的。可以说,书画的欣赏价值还在于它能否给更多不懂书画的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与启迪,但欣赏价值并不决定作品是否有收藏价值。
  书画的收藏价值,实际上是收藏书画的标准问题,即哪些书画值得收藏,哪些书画不值得收藏。一般说来,书画家的名气越大,其作品的水平可能就越高,收藏价值可能就越大。但是,如果书画收藏者仅以“有名无名”为收藏书画的唯一标准,则未免有点片面。诚然,名家之作,因其功力和水平所在,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也不可盲目崇拜,认为大家的作品都是尽善尽美的。大家的作品有如意之作,有应酬之作,亦有败笔之作。所以,收藏书画时,首先要打破“有名无名”的框框,应着眼于书画作品本身的水平。例如有的书画作品,虽然不是出于名家之手,但却功力深厚,或在笔墨技法上别出新意,独具特点,这样的无名之作,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还有一些书画作者,就其作品而言完全具有名家水平,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的限制,却未有机会“出名”,他们的作品也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例如,有的书画家(如黄秋园)在书画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终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生前却默默无闻,去世后方被发现,其艺术成就也得到书画界的公认。
  对于画家的“有名无名”,还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大名家也有从无名到有名再到出大名这样一个过程。有些水平较高的中青年书画家,今天无名,明天未必无名;年轻时无名,老了未必无名。书画家名气的大小,一取决于书画水平的高低;二取决于舆论的宣传;三取决于其作品对社会的投放量。除此以外,书画家所处的地区、所从事的职业、所担负的职务以及本人的社会活动能量等等,对其名气的大小,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书画家的名气与作品的水平是成正比的,但也不是没有特殊情况,即名气提高了,作品水平一般甚至反倒不如过去。所以,书画家名气的大小,并非是衡量其作品收藏价值高低的恒定标准。
  某些作品,今天看来,既无艺术价值,也不值得欣赏,更非名家之作,但由于其内容或主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精神风貌,能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丰富或特殊的信息,或在艺术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链条”作用,这类作品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追根究底,书画收藏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捕捉,其价值的确认也因收藏者的身份、品位、文化观念等众多因素而不同。
作者: 神舟8号    时间: 2008-11-22 12:42
教育就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互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