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31 14:05
标题: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清华百年的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
一、人物年谱
1889年
,12月29日,生于天津。
1904年
,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1908年
,入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
,"庚子赔款"首期留美生赴美留学。1914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1915年
,春季,留学归国。
1915年
,秋季,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1931年12月起
,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
,在台湾新竹市创办新竹清华,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前身)。
1958年7月
,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
1959年
,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联席主席。
1960年5月
,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1961年2月
,奉准辞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1962年2月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年5月19日
,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
二、人物故事
力主教授治校 铸建清华校格 清华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到清华教书时,报名人并不太多,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正是在梅贻琦执掌之下,不到10年时间,清华从一所有学术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既有学术地位也有学术名气的名校。1941年清华在昆明庆祝建校30周年期间,西方如此评价清华的成就:“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清华大学教授会由所有教授、副教授组成,其权限包括: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的方案;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教授会由校长召集和主持,但教授会成员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梅贻琦却做出在今看来也要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他的纯粹、执著、坚定、智慧,奠定了清华校格——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他的“大师论”也成为中国大学办学的理念宗旨。
虽为寡言君子 却妙语如虹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平时少讲话甚或不讲话,但却绝不是无话可讲,更不是思想贫乏的表现,而是“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梅贻琦讲话,往往“妙语如虹”,甚多魅力和哲理。他曾说过,“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被教坏的”,“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表现出一个教育家的胸襟。
1940年,梅贻琦在"为清华服务25周年公祝会"上的答辞中这样写道:"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
沉默寡言的王帽 梅贻琦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任期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在梅贻琦任校长的十余年中,清华园内人才辈出。文学院培养出了吴晗、钱钟书、夏鼎、张荫麟等“四才子”,物理系有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这“三钱”,数学系出了华罗庚、陈省身、许宝“三杰”。众多大师,多为学贯中西之通才,做人或治学,只见山高水长。
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大学校长,晚年却过着清苦的生活,居然穷到让太太去摆地摊解窘,穷到独生子眼镜丢了配不起新的,穷到太太独自在美国盲童学校打工看孩子直到66岁不得不退休才勉强作罢;作为声望卓著的大学校长和台湾当局教育部长,穷到自己生病住院时付不起医疗费,最后连丧葬费都是清华学子们合捐的。
梅贻琦留下的不仅是为清华奠定校格,也不仅是为中国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人才,更是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人格。今天轰轰烈烈的百年校庆云烟已散,但清华大学依旧在大踏步高调奔向“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师语录精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态度,研求真理。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孩子没有坏的,坏的孩子都是社会和学校教出来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