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此次游学厦门,管季超未得缘与汲安庆君晤面,留有遗憾啊!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8-3 16:11
标题:
此次游学厦门,管季超未得缘与汲安庆君晤面,留有遗憾啊!
我的语文梦
汲安庆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问及我的“语文梦”,我当时的脑子里扑棱棱蹦出来的几个词就是:“美感”、“欢乐”和“生机”。我一直很珍视这种“初感”,觉得这才是心灵最新鲜,最本真的感受。没错,让语文教学成为充满美感的事业,洋溢欢乐的事业,满蕴生机的事业,的确代表了我的语文梦!
美感是我近几年来悟到,并汲汲追求、细心呵护的境界。在我眼中,语文教学存有三种境界:清晰、生动和美感。美感是令我神往的最高境界,不啻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
清晰,一般人都能达到,不论你是“应世派”(含应试),还是“应性派”。只不过在深度、广度、效度上会各有差异而已。
生动,就颇具挑战性了。视角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灵魂的把握,现实生活的融入,对历史的“穿越”,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微技能”的灵活运用,特别是自身的阳光心态、强韧激情的保持,几乎一个都能不能少。而这些本领的练就,又非朝夕之功。
仅就现实生活的融入来说吧,家事、国事、天下事,真的得天天关心。虽然不必刻意,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且能适当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保持一点“形而上”的敏感和自觉。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会有效融通,人气、生活气、个性气十足。但这其实又是挺不容易做到的。
听过很多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云山雾罩地大讲特讲,却仅在文本世界里兜圈子,丝毫不见他自我生活的介入。于是,学生原先清澈、灵动的目光被讲得渐渐浑浊、呆滞起来,这个在生活中本是风趣幽默,口若悬河的老师,一到讲台上立刻变得寡情少趣,言不由衷起来,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这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呢?累了老师,苦了孩子,似乎谁都是无辜的,可语文教学的生趣和情趣就这样被不知不觉地磨损掉了!更令人心痛的是,当有人指出这种症结的所在——习惯性地将文本中的生活定格为“他者”,导致与自我的生命、学生的生命疏离得老远,朽气、腐气、死气才弥漫开来时,有些老师还恬不知耻地说这是理性认识,科学认识,对此,你除了见不贤而内自省,还能怎样呢?
美感,则需要一生的积淀、滋养、追寻和创造,殊为不易!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将考纲的钻研、知识点的梳理,大密度做题训练视为教学命根子的时代,美感的追求无异于堂吉诃德的惊世之举,是很容易招来嘲笑和蔑视的,没有巨大的勇气、毅力、魄力和定力,根本难以为继。更何况,美感境界的创造,是需要素养与学养的恒久蓄积和极富创造能量的浓烈而奇特地绽放的。
比如,不论岁月是如何流转,不论这课文你教了多少遍,都得保持一种“婴儿眼光”,“黎明感觉”。为了让自己对教学、对文本的把握高屋建瓴,驾轻就熟,你还得具有“大观之眼”,摒弃一切世俗的诱惑,进入教学的澄明之境;对本学科前沿的理论,你得拥抱、穿透,甚至升华,使其真正融入自我的精神血脉,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意点染,灵活化用。因为美感的境界与功利、势利无缘,被很多人视为所谓的“屠龙之术”,“无用之学”,加上美感的催生、养育的确需要时间,诸如对人情美、人性美的感悟,对结构美、韵律美的欣赏,对意象美、色彩美的体验,没有“慢慢走,欣赏啊”的信念支撑,美感是根本出不来的,更别指望它像清泉一样流经你生命的每一天了!
说到“欢乐”,很多人可能会很讶异:在一个哲学没落,美学被用来贴金而不是真正崇尚的“轻时代”、“快时代”,人可以像动物一样跟着感觉走,是很容易轻松、欢乐的啊。有教参的指引,参考答案的辅佐,集体备课的帮助,还有经验、习惯的坚固支撑,教学是可以轻松对付的啊。加上补习需求的走高,家教市场的活跃,连比较冷清的作文补习也可以赚足腰包,使你成为“金钱英雄”——我身边就有自身写作水平很差,教学水平极其一般,却因为很火爆的补习,每年至少有五十万人民币入账的人物,有什么不欢乐的呢?
但这种和物质实利相连、仅停留在世俗幸福层面上的感官欢乐不是真正的欢乐。实用价值大行其道,审美价值只能走向衰亡,这是人类的悲哀,而非骄傲!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讥讽过这种将教学智慧、技能与赚钱捆绑在一起的人为“批发和零售灵魂食量的人”。难道生活在文明如当下的我们还不应该引起警惕吗?我所说的欢乐是指通过教学,与不同智慧生命对话、融合,使自我的精神生命得以日趋充盈,并不断拔节的深层欢乐。这种深层欢乐,和物欲无关,与功利无涉,
就像
一箪食,一瓢饮
,
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的颜回,只关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恬然自足。哪怕整个世界都浮躁、疯狂、追名逐利,他也能岿然不动,优游地持守自我的精神家园。
说起来,这种欢乐中有中国文化中“学以致善”、“学以致美”的基因,天然地带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但又能糅合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精髓: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用自我的言语生命启悟学生的言语生命,使学生变得智慧、健康、自强、灵明;在教学中,无论是照着说,还是接着说,都能有自我情感的激荡,想象的蹁跹,思想的飞扬;走出教室,告别一张张沉醉不已的幸福笑脸,脚下生风,似乎稍一用力就能飞翔起来的轻盈、洒脱,都是我所理解的教学欢乐。
语文教学有美感,有欢乐,满蕴生机就是必然的了!从学生时代起,我就知道了“教学相长”一词。可是,扪心自问,在课堂教学中我只能间或达到。更多的时候,我真的像个太阳,普照众生,热情地挥洒着自己的热量和能量。虽然学生听我的课也会达到聚精会神,乐此不疲,甚至欲罢不能的地步,但对于我来说,生机郁勃的背后,还是有消耗大于吸纳的虚弱感。我真正的能量补充,活力积攒是在课外的阅读、思考、倾听与交流之中。因此,在别人眼里似乎很潇洒和荣耀的生机,在我却成了一种遗憾,一种担心,甚至一种不满,一种恐慌。我渴望的不是“继起式”的生机,而是“并起式”的生机,大家彼此分享,相互启悟,共生共荣,共同成长!
为了达成上述的梦想,我实际上已陆陆续续地开始了下述努力——
1
、力争将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学中的关涉语文教育理论的书籍至少爬梳一遍,并能拥有中小学、大学的教学经历,从而获得最真切、最感性,也最丰满的语文教学体验。我很认同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意义却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所以,要想获得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知,必须对之亲历一遍,很具象地感知一遍。将这种想法和领导沟通过,并坦言这是对一个追求进取的老师最大的褒奖,但是领导不是笑答之后就遗忘,就是很和气地安慰我:初中品牌化建设需要品牌教师,你在初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啊!于是向高端行走也成了我的一个梦。小学语文,我教过;初中语文正在进行时。高中语文和大学的语文教育,就等将来进行吧!好在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终于考上心仪已久的文艺学博士,相信这个“将来”应该会为期不远。
2
、争取在3到5年的时间,很系统、很深入、很透彻地读完中西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以及中西文艺理论,关于文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各类代表性的前沿学术专著,同时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中外作家的文学经典。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土壤越深厚、越宽广,开出的花朵才会越鲜艳,结出的果实才会越肥硕。民国时期的那些大牌教授们,如教世界通史的雷海宗,教西洋哲学史的邓以蜇,教西洋文学史的钱钟书,没有讲义,信马由缰,也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忘却时间的流逝,正是凭借了深厚的学养和修养。台湾作家李敖在接受杨澜的采访中曾说过一句话,对我很震撼。他说:“韩寒没有读过《二十四史》,别跟我谈历史。”我不禁汗颜起来:自己以前没系统地读过中西教育史,美学史,中国语文教育史,怎么也会底气十足地教语文呢?真是无知者无畏!可这和井底之蛙有何区别呢?好在已经意识到,得迅速弥补缺憾!
3
、以言语表现为指向,密切关注学生的灵魂质量,生命质量,使每一节语文课都变成诗意而清新的初游,心灵获得新生的节日,文质兼美,且独具眼目的文章。无论是课前5到8分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续的“灵魂冒险”,美学探赜,一定要真正地将学生的经验激活,使他们的思想能自由地行走古今,获得属于自己的丰满体验,然后再乐于分享,善于表达,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命能量的不断交换与互补。一如
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戴维.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所写的那样:“集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同时存在于共享的过程里,二者之间流淌着意义之溪。此时,观念本身已无关紧要。最终,我们将落脚于所有这些观念之间的某个位置上,同时开始超越所有的这些观念,朝另外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如同圆弧上发出的一条切线,引领我们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
这方面,我将从语文教学的形式与诗意的角度切入,悉心加以研究。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形式之美,如《小石潭记》是天平式结构,《过零丁洋》是火焰式结构,《阿长与<山海经>》是双峰继起式结构。熟悉文本的结构,犹如庖丁解牛,教学就会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形式有哪些类型?哲理统摄下的形式、情感浸润下的形式、意志、欲望支撑下的形式,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形式与作家的个性喜好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形式受作家怎样的美学观念影响?形式怎样才能产生美?教学如何开掘形式之美,使学生的才思、作者的才思、教者的才思充分彰显?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探究。我会
努力
切近人情,忠于体验,在不久的将来
拿出颇有分量的学术专著。
4
、将写作视为自己的第一恋人,永葆青春的诗情,不断地参与对话、交流、沉思和表现。这不只是为了定格自己的灵感,和他人分享,也不只是为了形成自我的教学资料库,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记录自己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美丽瞬间——有人一生只为几个美丽瞬间而活,我拥有了如许的美丽瞬间,何其幸福!为什么不能将之形诸文字,成为永恒的记忆呢?歌德至死都不失童真的眼光,生命的激情,我想我也会的。用写作开发自我,提升自我,幸福自我,进而再自由而幸福地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陶冶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培育他们的言语价值观,牧养他们健康、明媚的言语人格!何其有意义,有价值!自己的眼光新了,胸襟大了,学养深了,教学的境界才会自然阔大,教学的美感才会自然夺目,教学的生机才会永远蓬勃!写作则会因之走向久远,走向幸福,走向化境。
如果有那么一天,无论生前,还是身后,有人这样评价我:“汲安庆是一个语文教学很生动,很有美感,很有生机的人!”那将是我一生的荣光!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相信自己的这个梦想终会实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8-3 16:12
汲安庆
,原籍江苏洪泽,
现定居福建厦门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年第10期封面人物,《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者,《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读写天地》中学版专栏作者。曾在《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月刊》《中文自修》《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海教育》《福建教育》《广东教育》《云南教育》《语文月刊》《名作欣赏》《教师博览》《中国教师》《少年文艺》《师道》《班主任》《深圳特区文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台湾《国文天地》等杂志发表文章400余篇,辅导学生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作品420余篇。其中,《有意味的普通话》在2003年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推普”征文中获得一等奖。《那些人,那些事》在《教师博览》2010年“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著有《读经典,学写作》《作文,另一种偶像》《第三只眼睛看作文》《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重要文章有《语文教学中的冗余和精纯》《以票友的心态“玩”语文》《冷暴力何以热流行》(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
《应对中学生“江湖思维”的教育对策》等。赴外地讲学多场,开过市级公开课多次。2009年4月,所开的示范课《芬芳的譬喻》(孟子《王好战,请以战喻》譬喻赏析)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制成光盘,配合《先秦诸子选读》教师教学用书,面向全国发行。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