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2 09:12
标题: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写给一年级新生家长
文/郭学萍
又到九月。
校园里的紫薇开得正好,阳光里,细细碎碎的花瓣,粉红的、淡紫的,紧紧簇成微笑的一团,吐露着一种不张扬的喜悦。按照惯例,我总要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给一年级新生家长说些什么。
记得暑期给国培班的学员们做讲座,负责培训的同志不假思索地想到让我去给老师们讲儿童文学创作。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我讲这个话题?”他说:“你不是搞课外阅读的吗?儿童文学不是你的专长吗?”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吧?你强调了什么,别人就以为你专向于什么。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与习作;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指导,都是我们所必须致力思考与实践的。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敢说教有“专”长,“博”却是必须的。
这就注定,我今天想和家长们说的话会显得很“杂”。但我又想,无论听什么样的讲座,都不应该被动地全盘吸纳,而应该带上各自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进行有选择地取舍。否则,你听得越多,就会越迷茫。
一、关于教育: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为之”?
说一个2500多年前的故事给大家听: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我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是想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美妙的过程。无论是“虎妈”蔡美儿,还是“狼爸”萧百佑;无论是和儿子安德烈共写家书的文化人龙应台,还是和女儿一起放慢脚步去长大的女作家章红……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个案,而这些个案未必一定适合你家孩子。
也正因为如此,关于成长,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为之”,我从不敢武断地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绝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可能更愿意选择“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两者之间摇摆。这其中“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
二、关于成长:是“在意眼前”,还是“关注未来”?
说到这个话题,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小时候,音乐人高晓松的妈妈领着年幼的他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他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兄妹俩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恒。在妈妈从小告诉他们的许多话里,迄今为止,高晓松记忆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对故事中的妈妈由衷感佩。试想想:一个和自己的孩子谈论诗歌与远方,这样的母亲该具有怎样的视界和眼光?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并且孩子正在义务教育阶段,会有很多现实和困惑,不得不面对。和每一位母亲一样,我当然关注孩子的未来,但是,我首先需要应对的却是眼前。这可能还是因为自我的内心不够强大,对孩子的未来缺少足够的笃定和自信。那天在报纸到看到英国列出的孩子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我有必要把这50件事情一一列举出来:
1.爬树;2.从大山坡上滚下来;3.野外露营;4.筑巢;5.用石头打水漂;6.雨中跑步;7.放风筝;8.用渔网抓鱼;9.从树上摘苹果吃;10.玩板栗游戏;11.冒险类; 11.长途骑行;12.用棍子探出一条小径;13.做泥馅饼;14.筑水坝;5.打雪仗;6.用小雏菊做项链;7.赛蜗牛;18.野外艺术;19.玩木棍游戏;20.踏浪;21.发现类;21.采野生黑莓;22.探索空树洞;23.参观农场;24.光脚走路;25.做草喇叭;26.寻找化石和骨骼;27.看星星;28.登山;29.山洞探险;30.用手抓吓人的动物;31.抓昆虫;32.找蛙卵;33.接落叶;34.跟踪野生动物;35.探寻河塘生物;36.为野生动物搭房子;37.从石滩中找生物;38.养蝴蝶;39.抓螃蟹;40.野外夜行;41.自种、自收、自吃;42.在大海里游泳;43.做木筏;44.观鸟;45.野外定位;46.攀岩;47.野炊;48.骑马;49.寻宝;50.泛舟而下。
这些事情,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且野性难驯的我而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而现在的孩子,不是他们不向往野外,而是没有机会。所以,今天的孩子更多的沉溺于电视、网络,以及各种移动电子产品。
因此,我想对所有的新生家长说:作为即将上学的一年级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除了眼前的分数,一定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成长!
三、关于习惯:是“我行我素”,还是“关照他人”?
有一个和旅游相关的故事: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游客心有余悸,他们很纳闷:“在中国,是不是大家都随地吐痰呢?”“中国人是不是喜欢到处留言?”“中国人是不是说话都很大声?”
在法国著名景点的参观人群中,人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中国旅游团。有一对法国朋友陪着一位中国记者参观卢浮宫,正在大家屏息凝视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时,突然听到一句乡音:“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这名记者顺着声音望去,是一个20多人的中国旅游团。名画近在咫尺,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于是,这个团瞬间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满心欢喜,迈着“急行军”的脚步冲向挂着这幅名画的展厅,并很快把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这幅名画。他们相互招呼着,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他们招呼的声音太大,博物馆的管理员走过去,提醒他们不要喧哗。
这让我想起美国课堂教学中的故事。孩子们在分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一个成员说话都是轻轻的,保证不影响到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也就是说,好的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我们在强调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时候,是否还要关注到我对他人的影响。
美国卓越教师克拉克制订了著名的《五十五条班规》,其中第3条是: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第4条是: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第5条是: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第36条是:进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请帮他扶住门;第37条规定:别人碰撞到你,不管你有没有错,都要说“对不起”。
前面的规定都好理解,第37条规定是不是有些“想不通”。其实,这句话香港作家韦娅女士也曾对我说过,我当时反问她:“为什么别人碰撞到我,说对不起的不是他,而是我?”她说:“很正常呀,你要内省一下,是不是你站的地方不合适,妨碍了他人。”这种理解虽有些“强词夺理”之嫌,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时时刻刻顾忌他人,给他人空间,不影响他人。我喜欢的大导演李安,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儒雅、谦卑。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孩子种种习惯的养成,有一种习惯却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对他人的关照!
四、关于阅读:是“兴趣入手”,还是“经典先行”?
近期,广西师大出版社从3000条读者微博微信留言进行了统计,得出“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书”榜单:
1.《红楼梦》;2.《百年孤独》;3.《三国演义》;4.《追忆似水年华》;5.《瓦尔登湖》;6.《水浒传》;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西游记》;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0.《尤利西斯》。
这样的排行榜当然带有揶揄调侃的成份,但在一笑之余,还是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读什么?怎么读?是每一位家长格外关注的。我的桌上放着一张家长听完讲座后的即兴留言条,谈的就是对孩子阅读指导的困惑,希望我能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
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既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感到欣慰,也给我们巨大的压力。我对家长说,培养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图画书开始。这句话的原话不是我说的,是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的。然而,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图画书怎么读,只能停留在表面阅读,不能对图画书进行深入开发和应用。其实,图画书的功能很广,可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联想、总结、表达等能力,甚至可以教孩子如何利用绘本启发写作。
图画书中有很多经典,但是经典绝不只图画书。那天看到著名学者周国平关于“如何读经典“的一段文字,颇有同感。周国平说:”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爱上阅读更应该从兴趣入手。有了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再把他们慢慢地往经典阅读这条路上引,那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想和一年级新生家长说的还很多,但因为时间关系,无论哪一方面,都只能是浅谈辄止,来不及展开,更无法深入。孩子的成长是一本书,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一定不止于眼前。
而我,你们熟悉的长辫子老师,将继续以一种虔诚的姿态站在童年的天空里,目光如蜜,凝望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也许,能够这样安心于这种琐碎简单的日子,也是一种福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7 09:03
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
作者: 来源:文汇报
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
日本:三个问题接近孩子
日本爱知县一所小学向即将新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你知道现在幼稚园孩子中最红的动画片是哪几部吗?如果说不出的话,赶紧去电视上补补课吧!尝试买一个公仔放在讲台上。
2、你知道县内最吸引儿童的游乐场是哪几个吗?如果你没有去过,赶快去拍些照片吧!尝试贴一些图片在教室外墙上。
3、你知道AppStore中最热门的儿童游戏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玩,那么赶紧向周围人求教一下吧!尝试找出一些小秘籍,和学生们交流一下。
很明显,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用意是让教师接近儿童的生活,尝试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出发,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这个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老师和学校。
美国:不同分类了解需求
美国哥伦比亚教师学院建议一年级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孩子进行分类。很多问题在学生的家庭信息表上看不出端倪,但是教师很有必要在家访中予以了解,因为这些特征会提示你,这些孩子需要怎样不同的教育方式。
1、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吗?家中是否有继父或继母?是否有非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
2、他上过幼儿园吗?是半天制的还是全天制的?他们幼儿园中学过什么知识?
3、家中是否有书房或正式的书架?
4、家中是否悬挂全家福照片?
5、孩子是否有过敏、哮喘、肺炎、心脏病等病史?
教师很容易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哪些孩子需要额外的关心。
英国:搞定家长缓解焦虑
英国考文垂郡建议学校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家长表现,因为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长带给他们的,大多数孩子不存在对教师或者学校“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教师能够让家长放心,你就多了一个助手;反之,你可能会有大麻烦。
1、请记下接送孩子时与你对话超过五句的家长的名字与联系方式,尝试给这些家长发邮件或短信,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好,但尽量不要打电话。如接到家长短信,尽量在20-30分钟左右回复,因为这时他们多半已经自我缓解了焦虑情绪,也不会觉得你不礼貌。
2、我们过去倡导教师与家庭中最直接照料孩子的那个看护人联系,但是请记住,如果希望家庭工作有作用,必须找准那个在家里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往往比照料者更通情达理,更容易沟通,也更能迅速做出决定,帮助说服照料者。
3、布置一些需要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让家长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与孩子一同完成有趣的任务上,用实际行动陪伴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