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2 09:30
标题: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质量如何提高
2013年09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近来,一个名为“微言教育”的微博在网上走红,不到半年粉丝量就达到350多万。“微言教育”是教育部新闻办的官方微博,这段时间,在它组织的一系列微话题、微访谈中,教育质量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发展高质量教育,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才,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质量为何备受关注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应该说,“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好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大城市的义务教育择校热、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钱学森之问”难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都与此密切相关。为什么教育质量问题这样凸显呢?

  网友网言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机制,同样办不好教育。

  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当中,当前最应迫切去解决的,就是提高质量的问题,因为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还没有成为教育强国。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了,但今天的事实依然是“举素质教育的旗,走应试教育的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改变,教育质量很难上去。

  国家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紧迫。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什么呢?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只有高度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才能牢牢牵住国际竞争的“牛鼻子”,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升级、发展转型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比如,我国高等学校有2000多所,但能称得上世界一流的又有多少呢?加之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分布不均,这与人们上好学的愿望还有很大距离。

  教育自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几年,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比如,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有待加强;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围着应试教育打转,素质教育虽然有所进展,但推进比较艰难。

  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慢功夫。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炒作,许多人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带着孩子奔波于培训班、“占坑班”,参加五花八门的竞赛取证。这些都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应自由翱翔的“小天鹅”变成了“小考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社会的强烈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办好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人们的愿望就是努力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育质量问题怎么看
  谈起教育质量,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怎么看教育质量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至少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分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身体素质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数再高也算不上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恰恰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是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家评说

  仅以学习成绩评价教育质量是片面的

  辛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突出测验的选拔功能,需要不断增加教育难度,加重了学生负担。教育丧失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本性,不能促进人的智力与人格、知识与品德、科学与人文的全面发展。这种片面的质量观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埋下了隐患。

  我国教育质量到底怎么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从规模到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集中体现为学生素质有待提高、杰出人才很不够用。特别是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很多学生在一些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但很少能成为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

  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一些地方创建了情境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模式,涌现了一大批素质教育典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仍然步履蹒跚。只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评价机制、严格规章制度,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靠谁?毋庸置疑,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应消除社会浮躁之气,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归结起来,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三、评价“指挥棒”怎么指
  评价是教育的风向标和测量仪,“评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激发学校和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当前,教育评价不科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惯性还很强,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评价过程中突击应付、违规公关、弄虚作假的问题时有发生,教育质量评估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管理、办学和评价不分家,评价标准单一、方法较为简单。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012年,国务院首次公布《教育督导条例》,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对建立评价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作出具体部署。下一步的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逐步推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政策传真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

  2.要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3.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

  —摘自《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首先,要明确评什么。确定学生、学校和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2012年7月,上海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率先推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学业表现,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注重学生发展的横向比较,又考虑纵向进步。山东烟台创建了“三制一管两提高”,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学生评价模式。应在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学。

  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其次,明确怎么评。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教育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取得了初步效果。2013年1月,陕西西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教育系统不再自己裁判自己,提高了评价的公信力。应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培育社会专业评价。应突破纸笔测验模式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中考已经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2012年7月,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正在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系统研究设计。今后将通过科学平稳、渐进有序的改革,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四、教育综合改革怎么着力
  2013年可以说是“教育改革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最多的就是改革。教育部颁布的“一号文件”,就是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题,全面部署教育改革进程。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台,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教育走上质量提升的良性轨道。

  政策传真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相关内容

  1.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

  2.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

  3.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

  4.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5.着力解决大城市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各省(区、市)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应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新活力。

  明确往哪里改。方向决定成败。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汇聚改革合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整形,而应协同闯关、整体塑造。比如,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涉及财政、户籍等制度,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应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健全改革的领导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政策突破机制,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充分汲取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办学体制方面,2013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权威声音

  推动教育发展走上不断提升质量的良性轨道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但提高质量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认认真真地抓、坚持不懈地抓。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努力把提高质量的理念变为完善的制度、政策,把提高质量的说法变为科学的方法、做法。


  五、强教为何必先强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我国目前有1460多万名教师,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的重任,为培养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区域、城乡、学校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极少数教师师德败坏,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推动教育质量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从政府来讲,应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几年,国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补充了大批优秀教师。实施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大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今后,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同时,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这是教育队伍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关键。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对社会来讲,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俗话说,“众星捧月月更明”。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国,教师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国更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应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政策传真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相关内容

  1.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

  2.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3.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

  从教师自身来讲,应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打牢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