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许锡良: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2 16:14
标题:
许锡良: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许锡良: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今天看了《南方周末》刊登记者雷磊的文章《揭秘:衡水中学如何做到一年104人考入清华北大》,读后确实感觉触目惊心。
其实,类似河北衡水中学各个地方都有一个,只是没有衡水这样疯狂而已。江西临川与河北衡水的情况极为类似。只是没有那么出名而已。没有那么出名的原因,一是宣传报道上没有像衡水那样花功夫,做功课。毕竟河北靠近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南方人在宣传报道上确实不如北方人。三是临川出名的中学有三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无形之中稀释了这种高考资源优势。但是,像衡水中学的管理与教学,其实大家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与量化考核,学生累得发昏,教师累得吐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将中国传统的苦读,发挥到了极致。每个老师与学生的能量被消耗到极限。从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应试教育有极强大的威力,非常顽固。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纠合起来,形成合力,就是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
难道就没有一些原因值得分析?大家都在感叹,却很少有分析这里的原因,即使分析也常常是如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点不到要害。其实,依我的看法,最核心的因素是核心价值观与相应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中国应试教育又不是今天才这样疯狂的。中国一千几百年的科举考试,哪一次的考试,哪一次的疯狂会比今天弱?今天应试教育的动力与当年科举考试的动力没有什么两样。这两种考试,其实质都是为了出人头地,都是为了做人上人,都是为了把别人压下去,以便自己胜出。因此,竞争,竞争,恶性竞争。从学生的竞争,到教师的竞争,再到学校,甚至地区之间的竞争。
其实,竞争也未必就不好。美国的大学有三千间,办得五花八门,互相之间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不过,那种竞争与中国的学校竞争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竞争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化与服务社会的功能上,也就是说,他们所建的学校都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服务社会上做足功夫,以便吸引到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学生与相应的社会资源。这样的竞争的结果,是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校,每间学校都为社会培养具有自己优势的学生。你的长处可能是我的短处,但是,我的长处也可能是他的短处,无论多么牛B的学校,都不能够互相替代。这就是每间学校的独特性。因此,美国的学校,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很少听说动辄合并的。一间学校办下来,就成为独一无二的。
但是,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我们目标是单一的,那就是考试分数与升学率。国内的北大清华成为首选。大家一张试卷,认一个分数,然后在一条路上拼争。这样的考试分数能否真正选拔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进入这样的学校。而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性质上的区分。每间学校就像小乌龟与大乌龟的区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不同。无数的小乌龟跑到大乌龟甚至老乌龟那里去取经,所能够获得的经,也不过是要好勇斗狠,用心毒辣,别无他法。
中国的科举考试实行了1390多年,出了无数的状元,可惜的是,当今世界文明里全然没有这些状元的一点点踪迹。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实际既与人生无关,也与生活无关,更与生产无关。可是,由于皇家认这个东西,因此,有了功名的科举胜出者,这些读书人就有了从皇家垄断的天下江山分得一杯羹。这种关起门自己与自己玩的游戏是不错的。对个人来说,赚头也很大。可惜的是,经不住外来力量的冲击。这些科举功名获得者,每有外力入侵或者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们也是束手无策。“无事袖手谈心性,国难一死报君恩。”这也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其实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也未必就一定坏。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美国的精英,无论你怎么辩护,像奥巴马、比尔.盖茨、乔布斯也是事实上的出人头地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出人头的途径,政治人物要靠选举,商界人物要靠创造与服务。也就是说,你是不是人才,是不是精英,取决于你能够有对社会 的服务精神与服务业绩,取决于你有无创业贡献社会。而且这些与是否毕业名校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奥巴马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盖茨与乔布斯虽然有名校经历,却并没有毕业,而且所读专业与他们的事业并不相对应,其实他们的成功与是否读名校的关系并不大。
但是,中国的出人头地方式,常常首先要取得名校的入读资格,就像唐朝时,要做官先得取得科举功名,而要取得科举功名,就先得读崇文馆与弘文馆这样的名校,而当时要读这样的名校,先得看家庭出身。这是非常自洽的关起门来玩的一种游戏。进入这样的名校,并不用担心能否读到什么东西,关键是这样的名校地位已经决定了他们的资源垄断地位。我们的北大清华虽然没有像唐朝的二馆那样用出身高度垄断资源,但是,行政力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同样存在。这样的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机会就只有高考这一次,平民子弟要想进入当今的二馆:北大清华,舍此拼命,别无他路。至于进校后,读得怎样,读的东西将来有什么价值,那已经不重要了。
中国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除非改变价值观,从做人上人,到做人中人,从做号令天下的君王,到做最好的自己。如果观念得不到改变,也就不要指望相应的制度会有什么改变。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观念,演化为幼儿园就开始了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实际恶性竞争,孩子从小就对他人心怀敌意与仇恨。这种竞争,常常把学生都教坏了,他们在这样的学校体验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体验不到人间还存在着温情与友爱。他们的青春,被迫化成了一堆耀眼的数字。这些数字又化成了北大清华。
我知道,美国的名校首先要求入学的学生有服务与奉献精神,其次要求学生诚信合作。然后才是知识与能力的问题。而且知识与能力要在服务社会中去体现,而不仅仅是在试卷上证明自己。但是,中国人的能力似乎只在试卷上证明,那些纸上的东西,就把无数的有天赋、有资质的年轻学子挡在了校门外。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老先生说,北大清华不过是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已主义者。确实,中国的高考胜利者与当年科举功名获得者成为食禄一簇并无二致。
其实,中国的应试教育问题的根源,还是因为中国社会在选拔人才方面并没有能够社会发展同步。一个用伯乐相马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社会,应试能否成功,然后是否再有遇到贵人提携,这就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人们不拼命应试,那是一厢情愿的。这就像人们企图要范进不再进科场应试一样不可能。
其实解决中国应试教育危害的办法就是三个关键词:民主、宪政、市场。具体解释就是用民主选举的办法解决政治人才问题,用宪政规范政府行为,用市场解决各业人才。然后,各个学校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最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师来任教,吸引最适合自己的学生来入读,以优质的服务贡献社会,换取社会资源,这才是真正的人间正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