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知识到生命的课堂变革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7 16:38
标题: 从知识到生命的课堂变革
从知识到生命的课堂变革


孙明霞



我一直自喻是一株野生植物,自由的呼吸、自由的生长,顽强地、也是旺盛的长在这片大地上。

说自由,其实只是相对而言。但我总希望尽我所能在教师岗位上做一点应该做的事——我不能改变大环境,不能革除当今教育的弊端,但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做些许的改善,让走进我课堂的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获得一生受用的东西,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于是,在重重“反教育”的包围下,我依然坚守着,追寻教育的真谛,努力构建生命的课堂。

但由于是“野生”状态,路走的很漫长、很艰难,曲曲折折,但总算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

三十年前初涉教坛时,我的教学只是在完成任务——说是教书育人,其实更多的只是传递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在工作十多年之后,由于多年未改变的教材可以倒背如流,也因七八年的教研员生涯的积累,自认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对教学工作比较娴熟了,就开始尝试着增加一点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但还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目光始终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很少真正关注到教学中的人这个要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人,似乎要追逐到2000年的那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在2000年之前的我虽然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但仅仅是一个拥有一定教学能力和相对扎实基本功的老师。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到教学中情感的渗透问题,但仅仅是偶尔的“渗透”,甚至把“情感”当做课堂的点缀,可有可无,我的任务依然还是传递知识和技能。适逢2000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我有幸被选拔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面对面接触到参与新课标制定或教材编写的教授学者,耳濡目染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我触动最深的是学者们提出长期以来我们过多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观点,以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突然醒悟:我过去的教学其实偏离了教育的航道,作为教育载体的知识和手段成了教学的目的。改变,也就从那时开始,悄悄的发生。

最初,我在寻找生物教学中可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内容,希望通过生物繁殖的学习告诉学生生命来之不易,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通过濒危生物等内容告诉学生地球上资源的匮乏……但并不是每个章节都有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也就使得情感教育只是偶尔渗透、变成装点门面的摆设。

后来,陆续读到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自主参加了一些培训活动,读到、听到一些怀揣着教育理想的学者对教育的论述和思考,看到一些钟情教育的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取得的成效,我也开始思考课堂,思考教育,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课堂,思考如何真正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但是,要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转向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以说走的非常艰难——从一点一点的改变开始,改变教学形式,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不再沉闷了;过去简单的板书和粉笔因多媒体的介入变成声光电的教学或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不再单调了;过去知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开始添加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课堂不再只是为了应试……但一段时间后再来反思这种改变,发现变化的更多是形式,是手段,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多少,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谓的学生参与,其实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课程目标并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而是相互割裂;新课标提出的三级课程,让众多学校一窝蜂的开始编制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以为这样就是落实了三级课程,匆匆开设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反而淡化了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和实施。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只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越来越看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就在不断的尝试与改变中一点一点的前行,视野越来越宽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人,成为我思考的主要问题,也由此开始关注并力求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

2006年春是我课堂变革的关键点。之前因为读书受到启发,也尝试着在网上写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记录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小故事,尝到了随笔写作带给自己的充实感和成长的喜悦。于是,在2006年春天开始记录自己的课堂。当时记录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以这种方式观察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课堂,记下那些自己感到愉悦或者沮丧的教学经历,记下那些给我带来欢喜和快乐的学生,通过记录进行反思,以此改进课堂,让我的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搬家,不再是简单生硬的道德说教,而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正是这样的记录,更大地推动了我的课堂变革。

写作是思维的体操。随着课堂随笔的不断增加,促使我思考:今天的课堂该如何设计才能弥补昨天的不足?今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纠正不至于留下遗憾?学生上课出现问题我该怎样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自尊,还能巧妙解决问题不影响上课?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怎么处理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上的案例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怎么结合实际教学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我每天记录课堂都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考本身让我更加清晰教学的路该怎么走。

由于记录课堂,无形中获得了很大的外力推动。每次发到论坛或博客上的课堂随笔,总会有很多同行去阅读、点评,不仅仅是表扬,还有很多建议、提醒、疑惑,每当有老师提出疑惑或建议时,我必然会用心思考如何解决,有时别人的观点又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从开始的纯粹记录,到后来逐渐学会了观察自己的课堂,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

这一年的夏天,我还遇到了深深影响我课堂变革的导师张文质先生。偶然逛书店,遇到了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翻阅著作,惊喜不断——原来,我步履维艰的探寻和思考的问题,文质先生却用非常精到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那种心灵想通的感觉让我激动不已,我如获至宝的开始阅读,并买了所有张文质著的书,为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和探寻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课堂信念。

不知不觉,我的课堂随笔达上百万字,读者甚众,鼓励甚多,也由此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更坚定了我继续课堂探索的信心,后来也陆续出版了《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和《心与心的约会》两部课堂的专著。可以说,这些文字,记载了我课堂变革的历程,也推动了我的课堂由“知识教学”到“生命课堂”的蜕变。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课堂改革的个体户,因为我所做的这些努力,没有人强迫过,甚至还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一个只看重考试分数的时代,有的学生、家长甚至少数领导是短视和功利的,“你只要划下考试的重点让学生背就行,什么素质、能力,谁能测这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是重要,孩子的将来也重要,但首要的是考上好高中,然后上个好大学……”我曾无奈的写下《当教育被“反教育”包围》一文阐述这种现状,有人问我:“面对重重包围,你还愿意坚持下去吗?”我很坚定的说:要坚持,我不能被“反教育”绑架,也走向“反教育”,既然当老师,既然开始懂得了教育是什么、课堂是什么,就要尽一己之力做点真教育之事。

很庆幸,我的坚持让我看到了学生学业的进步与生命成长的喜悦,赢得了越来越多来自家长、领导、同行的支持、肯定和鼓励,我的一些同事们在我的影响下也开始了课堂的改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生物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我一起进行生命课堂的专项研究,并申报立项为市重点课题,全国各地很多读我书、听我汇报过的老师也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还有些学校聘我为“生命课堂”建设的顾问或导师。

很忐忑,但也很庆幸,我从迷茫中慢慢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学海无涯,教无止境。现在,我愈加清晰我脚下的路伸向何方,清晰我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

发表于《教师博览》原创版       2013年第10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