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诗歌文本在落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8 10:58
标题:
诗歌文本在落后
诗歌文本在落后
赵卫峰
1、近年关于诗歌的内部议论已渐掠过新世纪初期的观念之争,逐步转移到具体的文本研讨,诗歌整体质量的下滑与落后正成共识,其中文本的质量问题、文本评判无效与反作用在一团和气的诗歌界里正恣意突出,平铺直叙白水般无难度的诗歌和太多庸俗虚假无质量的评论越来越多。
在观念及表达方法趋于相对的稳定状态的当下,一首诗引起反响或说围观的情况并不多,偶尔有也是因其作者的知名或标题动人或内容的相对陌生化。今天还有什么“内容”能让人好奇与惊讶呢,可以有但很难有。故而少量诗人会用力于标题的夸张、对题材噱头式的制造。但一首诗如果以题材取巧“获胜”,和题材的雷同一样,暗含某种危险。所谓大灾大难的介入与关怀之诗到后来有几首有效?这里并非一概指责诗人应有的心情与诉求或在重大时事上的盲从扎堆,而是指类似的题材表达上诗歌不会比其他文艺体裁更有意思,它过多体现的只能是诗歌在今天只能“搭顺风车”、欲炊无米,原创力匮乏。
诗歌之所以是诗歌,之所以是好诗歌,在题材之外,至少其表达方式与与形式建设对外要鲜明,对内也要彼此拉开距离才行,而今的诗歌却是都像诗,我像你,你像他,他像我。从这点说诗歌质量的落后竟然也与诗歌传播的茁壮有关,这似乎尴尬,普及本是种良好愿望,但当大量网络站点、报刊、民刊及自主出版物相对拓宽了诗歌普及面,诗作者多了,诗写可以相对自由自在,结果与效果却又非真正自我自主而是被动的。
自网络铺开之始,几乎就意味着诗歌全面进入一个不可测控的通俗时代、普及时代,如今,通俗与普及的情况已然实现,传播媒介数量不断翻翻,每年诗作数量据称“以千万计”,而这仿佛是大面积的创作数量把质量拉下扯平,轻浅的写作与阅读状态逐步广泛、并更大限度被接受、更理所当然与堂皇。
是的,在种种有益的促进、革命性改造等之外,网络关于诗歌的不良影响渐渐彰显,它与此伏彼起的民刊同时作为写作、发表与阅读和反馈的终端,其敞门入场的开放宽容特性使它既降低也放低了写作难度和阅读门槛,诗歌文化表现力与审美判断混乱而溃散,感官代表感觉,感觉压倒知识,传统与活动牵引诗歌的鼻子,抄袭、仿写情况变本加厉……诗歌不落后都不行。
2、也因此,关于文本“标准”的研讨成为新世纪以来关于诗歌发展的要事!对文本的多方测量多样评定当然体现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种种原因却使这种研讨反复陷入无序无止的分歧与争执,各持己见,“评奖、最佳诗歌选本、好诗歌、好诗榜、佳作品读”屡见不鲜,文本的尺度问题在诗会与活动里被反复提及,或成为诗歌媒介反复公告的要求,也成为个体诗人的个性化宣言,似乎人人均可自制自持一杆秤,只要有条件,谁都可以随意唱戏争鸣、尽情发言而结果仍是数量继续增长,质量的改观微乎其微。
也因此强调和倡导诗歌的难度写作的呼声此伏彼起。自我加压、锐意创新、独辟蹊径——所谓与众不同就是有难度的写作,也是自觉自律和自立自主的写作。这话说来好听似乎也很空心。因为难度本是个变量,它体现理性评判的愿望,具体则与作者和读者素质有关,好说不好做。在极少数具有相当专业实践和品鉴能力的诗人之外,相当部分作者读者的素质与诗歌本身的创新要求的冲突日益明显,太多的诗作越发像轻而浅的“小技”,并不在意或努力于语言艺术、形式建设、思想观念创新,写作成了无难度分行消遣。
不妨这样想,你是在写诗?你写的诗很像诗?你用诗来寻找的表现的,如果就是其他艺术方式早已找到、或更方便找到、更有效的,那你的诗在庞然复杂的精神生活局面里就只能充数,就不得不靠边。
当然,进取、清醒和认真的写作者数量历来都不会可观,更多的诗作集中地反映出无难度、小娱小乐小游戏和庸碌做作之味,诗成了日常生活证据的常规式采集、堆放和现实具象的自恋式摄录与登记,叙事蔚然成风,太多当事人误会诗歌中的语言作用或无力把握,以“真实”来反映“现实”,“忠实”地记录“现实”,他们不想或懒于对对象展开深层和与众不同的诗性归纳和艺术处理,他们借助小说散文方式对对象阐释,诗意溃散和语言乏力,在传播的全盘托运下,相互模仿、借鉴情况越发普遍。
3、诗写实际上沦为被动的行为艺术!在对西方的过度摹仿、对诗歌外文体甚至非文学体裁形式的夹生借鉴挪用之外,最严重的则在诗歌内部:自我复制(退一步说这是情有可原的阶段性自我调整)与复制他人,经历与经验的归纳与提炼结果的相似、无个性和无特色。
这些被动促使了文本的同质化。同质亦即落后,诗歌水平总体趋于轻浅,写作浅、阅读浅,评论浅。值得留神的是,诗歌远离时代前沿的事实常被有时尚光华的诗歌活动及事件掩饰或转移。
被动,是落后的因也是果。新诗的成长受益于西方诗歌,近年来随着网路开拓、翻译工作加劲,对西方诗歌认识与接受的表面争议亦从观念转移到诗歌本身。自然,当下对西方诗歌的吸取必然有被动因素存在,而这是正常的情况,应客观对待,既要“拿来”,其姿态本身就难免含有“被动”情况。对此,可以静观其变:如何更好地消化与吸收。
关于对其他文体甚至非文学形式的被动,则时常体现诗人主体意识的摇摆。苛刻说,当下与现实亲密接触的诗歌写作已然是大潮,但又多着力于现实的肢解和事实的鸡毛蒜皮的收堆炫示——它似诗歌,又更像欠缺相当艺术感受的同主题新闻化纪录、文字化影视摄影,慵懒和低素质的诗人们以散文、小说的思维在将文字进行单向的、简单的分行处理,如果加以感慨和情绪色泽,则又成了散文诗?!所谓这样的文本,其实非诗人的独立创造和自主建设,虽然它的出现是那么合情合理,那么休闲地体现当下无聊而又幸福感的身心对息息相关的发生的敏感好奇以及表达欲。
发生于诗歌内部的自我复制、复制他人现象则日益泛滥,导致诗人经历与经验的归纳、提炼和语言表达的相似和无个性,成了有“个人写作”而无“个性化写作”。绝大部分的所谓诗作,只相当于依葫芦画瓢的时间消费和精神自慰,太多人的阅读面和灵感基本就源于、甚至挪用现成的诗歌文本,而这些被参照的文本本身多是仿制阶段的半成品或都还存在着明显局限与不成熟。以日常性写作为例,太多的仿制和参照的诗歌模样,多是上世纪末期便盛行的这一写作潮流的延续,甚至是蹩脚的维持。这确实是网络作为诗媒带来的附加便利?虽然网络本身是无辜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也可理解,一般的诗作者、读者的写与读更多地是从业余消遣甚至是偶尔消费角度出发的,但这并非诗歌写作低要求、速写速成的理由。另外,诗歌批评的落后趋势也渐严重,它不仅未拉动诗歌的进步,反而自身的假大空、趋炎附势、失信失格、无学术质量等现象渐趋明显——尴尬的是,除了批评者自身的自觉自律,外界是无法“监督”和“整改”其上升与下落(低落坠落堕落)的?
4、仿佛,我们的生命及本能、生存结构、生活节奏与秩序等等已逐日被现实条件设计和大气候圈定了,何为诗与诗何为貌似老生常谈,但大小综合环境之变却使任一老话都可以是新语,在如今物质基础显著变化、通俗文化娱乐盛行、精神与信息生活的选择余地非常拓宽的大消费时空,不朽的诗歌固然存在,又其实是勉力维持,因为方向与目标已越发似是而非,越发不好辨认,诗人与诗转向保健养身,安于现状,已难有主动外出与抗击……诗歌怎么不落后?
一首诗如果稳妥地表达了共识的文化观念,勉强及格。有效地表达了被遮蔽的荒诞与陌生,值得称赞。但太多的所谓诗歌在文化表现上显得姿态稳妥、守成持重甚至于从众跟风;观念与思想的更新发掘的自觉和履行能力只存在于极少的写作者那里,忠于公共观念和普遍价值而不越界的诗歌,其持续往往就只能着力于语言技艺和形式建设的完善——就这起码的要求,对于太多写作都达不到、或在慵懒、仿制的过程里被拒绝……诗歌当然落后。
轻浅之风花雪月到处在,守成压倒创新、无志向无倾向无方向,无推陈出新的自觉和努力,不客气地说,当下之诗大多是上世纪中后期种种诗歌观念、审美倾向和表达实践延续(说是更大的仿制潮可能太刻薄些)?这些密密麻麻的分行垃圾的副作用之一是反而使珍稀的创新之作、用心有为的诗人陷入另种“落后”——若干不良诗评与部分有条件的平庸诗人及活动家对普通甚至低劣文本的恣意炒作翻扬,又会混淆关于诗歌标准的认识,使极少数有效文本被混淆、阻挡和遮蔽。同时大量的低水平诗歌涌现在各传播界面,也影响有效文本的传达并给受者的积极寻找增添了阻碍和难度。诗歌在让自己落后。
或说,对于诗歌,有其实何尺度可言,或许不必担心数量的方面,重要的是写作的持续进行,先量变再质变也有可能。或说,从来也没有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单独的,其变化与解决亦非一蹴而就——眼下关键是,如何认识和改善现状?否则这种落后局面的荒诞成份还将加重:新世纪以来的诗歌相对而言既未产生出质量可观的作者群、也未真正普及培养出同样可观的读者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