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黄礼孩诗性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28 11:09
标题:
黄礼孩诗性随笔
黄礼孩诗性随笔
作者:黄礼孩
有一天会闪耀
黄礼孩
东荡子的诗歌并没有停留在尘世的漩涡里,他的水面辽阔,在烟波浩渺之处,他上演水手的绝技。他的诗歌倾向于独立的思想或幻想的结构,他的诗歌没有纠缠于生活琐碎之事的泥潭,所以认同了非写实的语言。他强有力的表现,隐藏了价值,并在感性的效果里恢复抒情的品质。优秀的诗歌就像造物主一样,诗意隐匿于他的创造物之中,无迹可寻,却又让你感受到某种气息的存在。东荡子的短诗是简洁文风的典范,他追求隐喻性的意象,在视觉的冥想和内心的体验中衍生出更为奇妙的图像。那些难以呈现的图像正是诗人与诗歌之间亲昵的关系。就这样,他借助那些让人屏息聆听的语言,把他个人的理想在诗歌中传达出来。
一个优秀的诗人都有自己的气息,但一个杰出的诗人,他拥有的是气象。东荡子懂得在诗歌中调和各种不相干的事物,向内潜进又向外延伸,气场逐步强大,有时摸不到边缘,他的无边的弥漫实际为了生命的结晶,如此就有个人的气象。"没有人看见他和谁拥抱,把酒言欢/也不见他发号施令,给你盛大的承诺/待你辽阔,一片欢呼,把各路嘉宾迎接/他却独来独往,总在筵席散尽才大驾光临"(《他却独来独往》),这首诗歌有某种神秘的戏剧性和幽默感,诗人仿佛在扮演某种孤独的角色。从自我、自大到大我、无我,一个独自燃烧的倨傲的灵魂才能在世间不按规矩来去自如。东荡子对人间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理解,他敬畏但不盲从,他有直观力和观察力,懂得众生相才能成为揭示者:"喧嚣为何停止,听不见异样的声音/冬天不来,雪花照样堆积,一层一层/山水无痕,万物寂静/该不是圣者已诞生"。
诗歌是一切艺术的状态,是打破限制和寻找新目的的状态,也是在共同倾向中有自我倾向的状态。《朋友》一诗其实是东荡子自我的暗示:"朋友离去草地已经很久/他带着他的瓢,去了大海/他要在大海里盗取海水远方的火焰正把守海水/他带着他的伤/他要在火焰中盗取海水/天暗下来,朋友要一生才能回来"。诗人写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他者,也许就是自我。"朋友"在人世间长途跋涉,从海角到天涯,用一生才能返回,整首诗歌弥漫忧伤的色调,却又是英雄主义孤独的阐释。这样一种为了理想不计后果的人,他就是一个异类。"今天我会走得更远一些/你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叫异域/你们没有言论过的话,叫异议/你们没有采取过的行动,叫异端/我孤身一人,只愿形影相随/叫我异类吧/今天我会走到这田地/并把你们遗弃的,重又拾起(《异类》)"。在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在一个价值丢失的年代,人们把人类的一些美德早已遗弃。守护着道德底线的诗人,因为固守古老的真理反而被视为异类。
作为诗歌的写作者,通常我们渴望通过接触大量自己并不熟悉的诗歌写作形式,从而去拓展我们不知的领域,由此去养成新的书写能力。东荡子一直说他没读过什么书,诗歌写作中他似乎更讲究中国山水画的悟性。他依赖于自己的诗歌本能,也相信自己的人性 。他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很短,生活方方面面成为他唯一的教材,他通过写作去寻找自我的声音,发现人生的价值。他当过兵,当过木匠,当过小报记者,开过小饭店,做过党报副刊编辑,也任过艺术报的主编,他渴望在生活中远走高飞,命运回报给他的是垂头丧气。实际上整个青春年代,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诗歌是他破碎生活唯一串起来的珍珠。
人事的磨砺对于一个真正有雄心的人来说,未必不是好事,他会因此真诚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一首诗歌都发生在诗人与世界混合的瞬间。世界成为自我意志投射的表象:"把金子打成王冠戴在蚂蚁的头上/事情会怎么样。如果那只王冠/用红糖做成,蚂蚁会怎么样//蚂蚁是完美的/蚂蚁有一个大脑袋有过多的智慧/它们一生都这样奔波,穿梭往返/忙碌着它们细小的事业/即便是空手而归也一声不吭,马不停蹄//应该为它们加冕/为具有人类的真诚和勤劳为蚂蚁加冕/为蚂蚁有忙不完的事业和默默的骄傲/请大地为它们戴上精制的王冠(《王冠》)"。东荡子在赞美大地上被忽略的弱小的生命,但再小的生命也有它们的光荣和梦想。在中国诗歌界,东荡子是一个迟到的人,他是未被承认的大象,他顶多是一只蚂蚁,他有着自己默默的骄傲。这样的骄傲源于他空手而归也一声不吭,这样的骄傲源于他对世俗游戏的疏离,在于他的问题意识:"什么是新的思想,什么是旧的/当你把这些带到农民兄弟的餐桌上/他们会怎样说。如果是干旱/它应当是及时的雨水和甘露/如果是水灾,它应当是/一部更加迅速而有力的排水的机器/所有的历史,都游泳在修辞中/所有的人,都是他们自己的人/诗人呵,世界上只一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诗人啊,世上只有一个",多么高傲的幻想,多么自负的勇气,它是恒久莫名的安慰。
东荡子的诗歌很少直接去叙述当下的生活,他总是私下梦想另外的一些事物,那是因为《他相信了心灵》:"一滴水的干涸因渺小而永远存在/让我们站在海上,沐浴海风或者凭吊/那不可一世的青年现在多么平静/他看见什么:辉煌?落日?云彩和失败/他相信了心灵,心灵要沉入大海//那不可阻挡的怪兽,摧毁一切,烧完了自己/在黑夜前停下来"。相信心灵,就相信里了力量和光明。东荡子是一个复杂的诗人,有时他具有某种先觉性,在《寓言》中,他说:"一切都在过去,要在寓言中消亡/但蓝宝石梦幻的街道和市井小巷/还有人在躲闪,他们好像对黑夜充满恐惧/又像是敬畏白昼的来临"。诗人在写作时,内心有超自然的体验,他本身就成为寓言,他说出他感受到的。东荡子同时喜欢直说,没有拐弯抹角,没有神秘莫测,甚至提出质疑:"我从未遇见过神秘的事物/我从未遇见奇异的光,照耀我/或在我身上发出。我从未遇见神/我从未/因此而忧伤//可能我是一片真正的黑暗/神也恐惧,从不看我/凝成黑色的一团。在我和光明之间/神在奔跑,模糊一片(《黑色》)"。
多年前,东荡子、世宾和我一起以《诗歌与人》为平台提出"完整性写作"这一诗学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反响,东荡子也成为《诗歌与人》推出的诗人。这个世界上最有诱惑力的东西都存在在黑暗里。"消除内心的黑暗"是东荡子的诗歌理念,他认为每一个人内心都存在黑暗的角落,诗歌就是黑暗中的光芒。东荡子想提醒读者,透过诗歌可以《看见里面的光》:在黑暗中你也能够看到,而在你的怀里/她才能把光明和火焰看得真切/牵牛花在大地上奔跑,玫瑰的燃烧/要无视黑夜的黑歌唱和舞蹈/风的颤栗已使你洞悉了野草的天真和不幸/正是她在幸福之中看见不幸/正是她在回头时遇见你的脸/正是她看见你在燃烧的群峰间急速隐去/当翅膀对土地有了怀疑/或是土地对翅膀有了怀疑/她真的甘心爱上,深深地爱上/一个人的才华和他同样显明的缺点/大海的疯狂还要继续推进/它要在岸上抓住它的立足之地,它要寻找/它要回到一滴水的中心/大海的疯狂是一滴水的疯狂,它要把闸子打开/看见里面的光,又看见外面的光。东荡子从来不回避黑暗,他将身上残留的人性的灰烬一一熄灭,他通过黑暗迎向光明,就像在《灰烬是幸福的》一诗中,他唱出的"不朽的黑暗,犹如大海的尽头"。在《预言》中,他无畏喊出"预言之中黑暗永不穷尽,种子在奔跑/你那无助而怜悯的心/有一天会闪耀"。对于生命,他的诗歌有着莫大的鼓舞,他因为赞美世界而接受读者的赞美。
优秀的诗歌是人格的表现,是人格的跃动。《宣读你内心那最后一页》是这样的诗歌:"该降临的会如期到来/花朵充分开放,种子落泥生根/多少颜色,都陶醉其中。你不必退缩/你追逐过,和我阿斯加同样的青春/写在纸上的,必从心里流出/放在心上的,请在睡眠时取下/一个人的一生将在他人那里重现/你呀,和我阿斯加走进了同一片树林/趁河边的树叶还没有闪亮/洪水还没有袭击我阿斯加的村庄/宣读你内心那最后一页/失败者举起酒杯,和胜利的喜悦一样"。在这首诗歌中,"阿斯加"是诗人虚构的一个形象,他是一个人,也可能是灵异动物,或是别的什么东西都可以。诗人把自己化身为"阿斯加",他朗读一个人的"宣言":失败者举起酒杯,和胜利的喜悦一样。诗人在这里颠覆传统的"成王败寇",给失败者以人性的关怀和永恒的尊严。纯正的诗歌总是温暖人心,"写在纸上的,必从心里流出/放在心上的,请在睡眠时取下",诗人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追寻阿斯加的理想,青春因之在途中闪耀热情,果实因之回到花朵的芬芳中去。诗人仿佛在梦里造访了阿斯加的村庄,又似乎在幽微之处向朋友吐露隐情,无论是失败或胜利,他那宽广的内心都是值得信赖的。
当今,诗歌是被贬低的思想,人们只相信那些被简化或娱乐化的东西,却不相信诗歌对良心的提醒。诗歌无法改变世界,但具有人生的最佳时光,品质纯正的诗歌也是牧师的另一种布道。东荡子的诗歌存在一种高远的精神,就像他见证到的:"大地啊/你允许一个生灵在穷途末路的山崖小憩/可远方的阳光穷追不舍/眼前的天空远比远方的天空美丽/可我灼伤的翅膀仍想扑向火焰"。
每个真正的诗人都是野兽
黄礼孩
作为一个有冒险精神的读者,通常我们渴望读到一些与以往经验不同的诗歌,它让你不知所云之时正好带来好奇心,产生一种去了解的欲望。托马斯·萨拉蒙是一位带来陌生经验的诗人,是变形和混合的战略家。他的诗歌不是流连光影的旧秩序,而是思想衍生出来的新的给养。诗歌是他的本能,是他灵魂中的望远镜,是他呼吸中的色彩,是他雕刻的肖像,是他白日梦里的渴望,是他微笑中的欢喜,是他挣扎中的恐惧,是他社会人生的见解。
1941年生于克罗埃西亚省萨格勒布市的托马斯·萨拉蒙,在一个叫做科佩尔的小镇长大。和许多胸怀大志的诗人一样,青年时代的萨拉蒙也有过不平凡的梦想和忧伤,他渴望在这个尘世留下印记,这源于他对自由追寻和诗歌理想的高扬。大学时代,萨拉蒙开始接触兰波、杜甫、索福克勒斯、惠特曼等人的作品,诗歌之火焰点燃他,直至他也成为火的一部分。
诗歌哺育了萨拉蒙崭新的生命,他成为思想觉醒过来的青年人。对于极权社会,他保持着憎恶,敢于在不自由的年份发出真实的声音。1964年,因为发表了对抗生活中的荒诞的诗歌,他遭到当局的恐吓,被关押五天。抗争的行动让他一下子成为焦点,成为人们期许中的文化斗士。幸运的是,关押没有影响到第二年他在自己喜欢的艺术史上获得硕士毕业。此后,他的第一部诗集《扑克》得以出版,其荒诞、反叛、幽默、游戏、批判的姿态,开了战后斯洛文尼亚现代诗的先河。
萨拉蒙所学的艺术史成为他的另一个利器,他由此有了广阔的美学视角和先锋的观念。他开始一边写作,一边又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各种展览,来回穿梭于欧洲和美洲之间,各种文化的碰撞迫使他去思考,去回答人生的疑问。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翻译英文诗歌,到乡村小学教书,甚至去当推销员,这些行为与他之前所经历的又不同,是另一种体验。作为诗人或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去经历人生,去感受未知的事物。1979年,他到墨西哥生活、工作,尽管只有两年,却又一次让他遭遇不同的世界,他的诗歌出现新的气象。进入八十年代后,萨拉蒙的诗歌暗中发力,诗歌逐渐被译成多种文字。到2009年的时候,他已经拥有十几部英文诗的译本,得到有效的传播,他的国际声誉也随之建立起来。
从形式到内容,托马斯·萨拉蒙的写作都有反传统的迹象,像风暴一样涤荡过业已习以为常的心灵。"我的兄弟赤身露体/美若新春,他迈步穿过大厅,用爱杀死/羔羊"(《安德拉斯》),诗人兄弟的出场极为戏剧性,让人琢磨其中的场景。这首诗歌中,诗人写了几个层面的内容,而"用爱杀死羔羊",气场强大,极其危险却又十分迷人。
爱是萨拉蒙诗歌写作中不断渗透的词语。他在《写作》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诗歌/写作是/世上//最最/严肃的行为。//就像在/爱中/一切/显露/词语颤栗/如果它们/对的话。/一如肉身/在爱中/颤栗,/词语/在纸上颤栗。"爱是他词语的来源,这样的写作是一种良知。从心灵的颤音到纸上颤栗,萨拉蒙自身具有彻底性和力量,他用词语来为爱开路,用激情来为死亡开门:"就像一个反叛的孩子,新鲜,在死亡中。"在《读:爱》中,他直接写道:你让我坠入情网,直至死去,又第一个出生。
诗歌是萨拉蒙的隐约看见之物,更是他抚摸的滚烫的心,很多时候,他这样写情真意切的爱:"为了你的一次触摸,我愿意放弃一切。"人生自是有痴情,在爱的世界里,萨拉蒙放任自己活泼的抒情:"我的妻子如小鸟般呼吸。她的身体令我镇静,给我安慰。"记得有记者问过马尔克斯,在他所认识的人之中,谁是举世罕见的人物?马尔克斯回答:我的妻子梅塞德斯。萨拉蒙如马尔克斯一样,也是时光深处的情种,他在诗歌中把爱献给了他的画家妻子:梅特卡·卡拉硕维奇。
萨拉蒙是一位探究自我的诗人,他用诗歌饶有风趣地不断给自己画自画像:"托马斯·萨拉蒙是头怪兽。托马斯·萨拉蒙是个空中掠过的球体。"诗歌是摇摆着的奇思怪想,诗人看到自我的繁衍,看到的生命不断更新的可能:"我是一个泥瓦匠,尘土的牧师/加固,如一头怪兽,一片面包/我是一朵睡莲,神圣的树的士兵/神圣的梦,我同天使一起呐喊。"写自我也是写所有的人,诗人此时变成一个精灵,他用似是而非的隽语对自己的世界做另一种阐述,又像丛林的野兽在意象之林间穿越,他从来不害怕伟大的迷途。"我是兽。/我仰面躺着/火舌离开我的头领/你该问我是否是那头圣牛/我沉默如天体。"
更多时候,超现实主义的风在他的诗歌中呼啸而过,揭开另一层界面:"我是雄鸡,有时又是雌马鹿。/我知道子弹留在了我的身体里,它们正在瓦解。我呼吸着,多么美好。/我感觉自己正被熨烫。"
虚构的本质就是诗歌,最好的诗人也就是所有叙述对象的扮演者,萨拉蒙在诗歌中不断虚构自己,他总是如此不断去催生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尽管如此,萨拉蒙还是在节制中不断审视自我:"我需要无条件的爱和完全的自由。这就是我如此可怕的缘由。"上帝是绝对真理的象征,无条件的爱和完全的自由是上帝的。也许,但在萨拉蒙看来,他的世界也需要这些,在诗人的精神王国里,一切都得到上帝的应许。正是这份应许,诗人反而有惊醒的能力。诗人在某些时候的确可怕,萨拉蒙自然也是不可驯服的,他说出:"在天使站过的地方,我看见地狱"。
诗人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文字来认清黑暗的社会真相,萨拉蒙在《青年警察》中勾画出某种警察的面目:"每个警察都戴着一顶警帽,他的头颅在警帽下私语,/梦中,一副雪橇冲下山坡。/无论他杀谁,都会给他带来活力,/无论他触摸谁,都会刻上一道伤痕。"阅读萨拉蒙的诗歌,如果从魔幻现实主义出发,也许能绕过一些障碍,更为自如进入他的领地。我们明了,现实永远比想象精彩,留意生活的人处处可以找到诗意,不过没有人想把诗歌作为生活的复制品,但要把非诗性的事物上升到诗歌的层面,必须有高超的叙述技巧。魔幻主义是萨拉蒙的法眼,是看不见的光线,当魔幻的旋风不停地撞击梦想之门,萨拉蒙得以看到"野鹿在手掌之中,雪在闪烁",有时他觉得自己是只母鼠,"经过长长的/坑道落在/柔软的草地上。/我用小小的牙齿/舔舐/炉子烟道。/我用小小的脚爪/挠墙/在一个玫瑰般的/日子。"诗人都渴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神秘的事物,但生命的奇迹唯有在文字里才存在。萨拉蒙的怪念头让自己的穿越带来诗歌森林神秘的骚动。
不断的行走是为了回到某个地方去。每一个诗人都从自己的故乡出发,萨拉蒙通过诗歌来表达爱的意愿:在"温暖田野,抵御严寒,/祈愿斯洛文尼亚语永不消亡"。很多时候,他把诗歌写得很愉悦:"母亲在弹钢琴。我爬上父亲的肩头。我踏上白蘑菇,望着那一片片尘土,从房间的窗户触摸窗外的树枝。"诗人写出温暖和由此带来的召唤:"我看见了早晨,我多么匆忙/我看见皮肤在虔诚的尘土里/我看见快乐的尖叫,我们怎样走向南方。"
写诗给人带来思索。萨拉蒙以诗行思考之事,在《向日葵》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姿态。诗歌在萨拉蒙那里并非生活的注释,他试图释放一种自我的力量,他在诗歌中展示了如何面对自身和世界,比如《谁是谁》:"……/你阻挡黑暗的力量/在你身边每道光亮都黯然失色/在你身边每颗太阳都看似幽黑/还有每块石头每栋房子每粒面包屑每颗尘埃/每缕头发每滴血每座山每片雪每株树每个生命每个海峡每道深渊/每种敌意每只羔羊每次闪烁每架彩虹无不如此。"
萨拉蒙用诗歌为生活画像,在细腻之处是他生动的笔触,诗歌在他那里成为对现实的凝视,也是尘世之上的沉思:"望着所有那些/年轻人/堕落,因为//他们不信/灵魂的永恒,/我并不恐慌。//恐慌仅仅是/有关财产的/争吵,//中间的/空洞并不存在(《望着所有那些年轻人》)"。
《民歌》:"每个真正的诗人都是野兽。/他摧毁人民和他们的言辞。/他用歌唱提升一门技术,清除/泥土,以免我们被虫啃噬。/酒鬼出售衣裳。/窃贼出售母亲。/惟有诗人出售灵魂,好让它/脱离他爱的肉体。"是一首冲击力强的骚动作品。这首诗歌可谓是萨拉蒙的诗歌观念,他知道自己就是激情永不回头的猛兽,有能力穿透成见的幽谷。一个真正的诗人,内心都存在一头文明的野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有着呼啸命运山林的骄傲,也有独自探寻人性荒野的冒险。生活总是缺乏才情,强大的危险属于诗歌,因为诗歌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方,像锐器一般摧毁早已麻木的人民和他们因为重复而光芒日渐暗淡的言辞。就连被污染的泥土也要清除,以免光明的种子被黑暗的虫吞噬。诗人不是酒鬼,不是窃贱,诗人唾弃卑劣的行径。萨拉蒙说自己是灵魂的出售者,他出售公正,出售真诚,出售爱,他绝不为取阅大众而背叛自己的灵魂。
萨拉蒙写道:"你在,母亲,于是,空气就不会破碎,灵魂就不会淹没/于是,我在瘟疫后闪烁,站得笔直。"母亲是生命、良知、勇气、承当、正直和爱的象征,诗人因母亲之名而站得笔直,因为相信灵魂不朽而看到更多,笑到最后。
从心灵上流淌出来的致敬
黄礼孩
《林肯》在85届奥斯卡上没有赢得最佳电影奖,意外输给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其作为一部可以流传的电影将留在银屏上。《林肯》合乎很多人心目中的林肯,没有拔高,也没有神化,在平实中却又有神性的一面,仿佛一道光从历史中照射过来。
电影没有面面俱到,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林肯的生平,它选择1864年末、1865年初,林肯生命最后的四个月来演绎,浓缩了林肯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此时,正是第十三修正案签署的时候,是南北战争的尾声,是奴隶制日薄西山时分,是林肯创造历史重要的时刻。正如赫恩登所说:"那个时代的美国,伟大的废奴运动就像新英格兰山间旺盛繁茂的奇花异草,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影响开始波及西部。到处都有为人类自由事业奔走活动的团体。嘲讽、讥笑、谩骂、迫害,甚至暗杀,都无法镇压和消灭这些运动的先驱。"时势造英雄,但从平凡抵达伟大的路并非谁都可以穿越。林肯作为先驱拥有巨大的能量,他深思熟虑,与保守党的斗智斗勇,在困顿之路上以理想之光烛照未来。生于那个时代,林肯注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他秉承着《独立宣言》的理念,废奴运动中不折不挠的精神就来自这里。
但电影没有只写林肯光明的一面,也把他带入灰色地带。为了修正案的通过,他要去说服保守派,去拉票,他知道必须为此做出牺牲。为了国家政治走向正确之路,林肯含辛茹苦,他一直向前,他有洞见社会最深病症的炯炯目光。刘易斯扮演的林肯是如此的充满能量,他佝偻消瘦,身心交瘁,但他沙哑的、颤抖的声音却存在着无法夺去的光芒。他苍老疲惫的神情让人心生怜悯,那布满皱纹的脸似乎是受难者的形象。斯皮尔伯格没有拘泥于是否历史正确,他不事张扬地把林肯当成先知来雕塑,他通过林肯讲述故事启发身边人的细节来暗示,林肯具有先知般的从容和智慧。电影看完,林肯给人的直觉是,他像摩西一样,他指引着美国人民穿过蛮荒之地,抵达富足和光明之境。
《林肯》没有停留在对林肯的赞美上,斯皮尔伯格试图让他从历史书上走下来,家庭的日常生活是窥见其面相的另一面镜子,与政治生活融为一体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林肯这个大家熟悉的陌生人。林肯的太太玛丽,出身名门的富家女,生有一颗功利心,她的咄咄逼人反而映衬出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性格安静忧郁并经历过心爱女友死亡的林肯,怎么后来就选择了一位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太太? 玛丽与林肯对儿子是否参军意见不一,冲突反而突显他作为父亲的慈祥和宽厚。不幸的婚姻并没有淹没林肯内心的激情和良知,他的担当发乎对生命的道义。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身上避开煽情的做法,他用大量的对白来流露内心的隐秘,在细节中发现个性,让人跟着他的眼睛看到一个彻底的林肯,一个从平凡抵达伟大之境的平民化总统,一个殉道的人。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林肯》一开始繁杂的诡谲的政治背景和人物关系,一时让人找不到北,看起来多少有些障碍,但电影的着墨点都在林肯的身上,也就不成问题了。斯皮尔伯格真的有火眼金睛,他起用刘易斯扮演的林肯,整个神韵如出一辙,而琼斯演绎的老政客史蒂文森也是戏份十足。作为一部不是纯粹的人物传记电影,《林肯》可挑剔的地方不多,从宏大的叙述铺排到精微的细节把握都十分传神,没有刻意的花哨,唯有内在的表达。《林肯》是斯皮尔伯格自《拯救大兵瑞恩》15年以来又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在为他加冕,他接近了永恒。因为《林肯》而赢得8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刘易斯说的:"有三个男人比我更值得赢得这座小金人奖杯,编剧库什纳。斯皮尔伯格以及伟大的林肯本人。"最有情怀的导演才能拍出最有人性味的林肯,而最有敬畏精神的演员才能演最好的总统,他们一起成就了这部杰出的电影,至少在心灵上表达了深深的致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