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收藏门类 原创版画:是指艺术家运用版画手法进行的艺术创作;解放后美院体系的创作版画和外国名家版画最有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 历史性版画:此种版画较为稀少,如抗战时期的老木刻,文革期间的红色版画;古代木版画的收藏远至唐代的佛像画近至清代线装书中的插图版画、清宫廷制作的铜版画等。 民间版画:例如中国传统年画、日本浮士绘等,包括清代民国间的民俗石板年画、石板连环画和清代民国年间的民俗木版年画。作品代表地区是杨柳青、朱仙镇、潍坊、武强、佛山、桃花坞、杨家埠、凤翔、晋南、滩头、绵竹等。 创新性版画:指综合版画、版画理念的非架上作品;此类新媒介打破单一的版画传统的架上模式,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徐冰的《天书》、《鬼打墙》等。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方力钧等均受到版画艺术的影响。 | 中国原创版画-慧心妙手,印痕飘香,精彩无法复制。 原创版画:艺术家运用版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刀法刻痕、原版肌理等)构思,并亲自创作原版,控制、参与限量印制;整个过程中,艺术家发挥了创造力、即兴性和随机性,是作品创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最终创作的版画经艺术家亲自签名、标注限量编号之后,即成为具有原创性的原作。 复制性版画:采用版画技术(如丝网印刷),由版画技师仿真模拟其他媒介的一件原作(如油画等)的视觉效果制成的版画为复制性版画;其印制是一个再现、复制过程,艺术家大多不亲自参与;复制性版画为原作的复制品,不具有原创性。 木版水印艺术(水印木刻)创作方法:艺术家以富有表现力的刀法将其创作的图像分版(有时多达数十版)刻制在木版上,并用中国墨或水溶性颜料将木版上色;之后通过创造性地控制湿度、压印力度等综合技艺,发挥随机性的感性经验,将木版上的图像限量印制在以宣纸为主的纸张上;经艺术家亲笔签名、标注限量编号之后,即成为最终的原创性作品。 木版水印的传承:木版水印在千余年前发明于中国,作为最早的绘画复制工具,推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普及和进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宗教传播(如金刚经说法图扉页, 公元八六八年)、文人传统延续(如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市井小说插图(如《西厢记》)、民间艺术(如桃花坞年画)等各个方面,并传播到日本演变为浮世绘艺术。古代画家(如陈老莲、仇英等)与刻工合作,延续了木版水印对水墨绘画的线条、笔墨意趣的传承;经过现代主义艺术家(黄永玉、吴凡、吴俊发、张新予等)和当代艺术家(陈琦等)的探索和实践,木版水印逐渐成为独立的原创艺术媒介。 水印木刻版画与中国版画历史沿革 水印版画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代成通九年(公元868年)刻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幅版画。 明末(十七世纪)开始出现水印套色版画,如《十竹斋笺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彩色套印中已采用饾板\拱花的技法。此时的水印版画艺术达到了精工巧丽、臻善致美的境界。 木刻年画在清初(十七世纪)的兴起,是以"南桃北杨"为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最早是线刻、笔绘,后改为刻版套色。画面效果更加强烈,并富有装饰性。北方的杨柳青木刻年画,采取刻版、套色和彩绘的方法,既有版画刀味、版味,又有彩绘的笔触感。同时,受杨柳青影响的山东潍坊民间木刻年画,亦采用水色套印,色彩鲜艳、透明,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中国的水印版画和木刻年画对国外的版画,特别是日本版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八世纪中期,日本吸取中国水印套色方法,并受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技法和题材影响,为日本的"浮世绘"的形成奠定了内容与形式的基础。十九世纪后期的"浮世绘"又影响了欧洲的"印象派"艺术。 本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借鉴欧洲和日本版画艺术,结合中国实际经验,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版画开始使用油性油墨,很快在中国普及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木刻版画反映了从土地改革、抗战、新中国时期、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的社会变革。 五十年代初期,新兴起来的创作水印版画又继承发扬古老而深厚的传统,并从中国民族、民间以及国外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形成了目前这种兼具传统风貌和时代精神而又有独特技法的艺术式样。已渐为国内外美术界、艺术研究家和收藏家所瞩目。 中国现代水印版画艺术,主要是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重结构,长于运用干湿、浓淡、虚实的对比与谐调,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物象,使画面水色淋漓具有装饰性的效果。它的这种民族艺术风格,是其明显区别于其它国家版画种类的一个标志,"给世界文化宝库创造了珍贵的版画遗产"(李平凡语)。 中国当代水印版画的代表艺术家为应天齐、陈琦等。 |
木刻版画: 中外最早的版画形式是木刻版画,十八世纪起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制版、印刷的创作版画。亦称"木版画"或"木刻版画"。西方版画家多采用专用油墨印制,影响了中国现代和当代版画家从水印改为油印。 | 木版画属于凸版。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类型刀具,根据画稿进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滚以油墨或涂以水性等颜料而后拓印于纸上的画面,概称"木刻",是中外版画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或表层细洁的三夹板、五夹板等。 | 铜版画: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莱、德加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铜版画在乾隆时代传入中国,乾隆皇帝就曾经下令为征战有功的将领和有名的战役制作铜版画。其中有些铜版画已成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藏。 | |
石版画: 石版印刷术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它的发明者德国人阿洛伊斯·申奈菲尔德为寻找廉价材料印刷乐谱,在一次试验中偶然发现了酸水在石版上的作用,而后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终于完善了石版印刷法。原只为印刷乐谱的石印术,日后竟成了名画、肖像画、插图等的复制工具。19世纪石印术传到法国,一些画家接触到这一新的印刷技术,开始试用石版印刷术制作版画,逐渐形成了石版画这一画种,1830年后在欧洲兴盛。清光绪二年(1876)作为印刷术流入我国。当时以专印石印书刊画报的上海点石斋书局和它所创办的《点石斋画报》最为著名。石版画艺术创作在我国建国后高等美术院校设版画系时开始形成。 | 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源自漏孔版印刷。有资料证明,我国在公元5世纪就在织物上使用漏孔版来印花纹。我国的蓝印花布工艺,就是采用漏孔版印刷的。丝网印刷的技术虽然已有很高的水平,但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波谱艺术时期,丝网版画才空前繁荣起来。丝网版面从本世纪初期始于美国,经过许多画家的实践探索,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欧洲,逐渐为公众所接受,并得以跻身于版画艺术之列,与木版、铜版、石版并称为四大版种。 | ||
关于版画限量性 摄影作品也存在复制性的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摄影成为国际性的收藏品; 根据国际惯例,版画的印刷数量有严格限制,这个信息一般标在作品左下角,如10/50表示该版共印制了50份画作,而这一幅是其中的第10张。印制的数量越少越珍贵。版画家在印制完限量数目作品后会毁掉原版。 版画家会在每张复制的版画上签名,一般用铅笔。有些版画左下角没有注明印数或印张,而是写上A.P或P.P或H.C等字样,分别表明艺术家自存、技师保存和印刷样本。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