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管理”是语言规划研究领域中较新的理论,它不仅接受语言是资源这一前提,而且引进了管理理论,为语言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和基础理论依据(Xu & Li 2002)。根据这一理论,对于语言资源,不仅有爱护和保护,防止破坏和流失的问题;还有一个掌握、配置、利用和发展的问题。反之,语言资源的浪费、误用,必然造成社会问题。因此,语言的“资源观”与“问题观”是可以通过解析而联系在一起的。
新加坡具有比较成功的语言规划经验,其中,“语言管理”的部分是可以供我们借鉴的。新加坡的语言管理模式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确认资源”、“利用资源”、“发展资源”(Xu & Li 2002)。新加坡是一个缺少自然资源的国家,因此向来重视人口资源的开发。新加坡又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也一直是一个贸易和物流中心,因此五方杂处、人口流动,语言状况十分复杂。新加坡建国之后,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情况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难题。为了政治的统一,似乎可以对这个地域不过数百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几百万的国家实行比较简单的语言统一政策。但是,新加坡政府充分认识到语言问题的复杂性和语言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因而进行了相应的调研、咨询和论证,进而接受了“语言管理”的语言规划观,并将其纳入在“社会工程”思想指导下的总体管理体系。在确认语言资源的时候,政府直接参与、同时也支持学术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语言人口、语言使用状况、以及语言教育、语言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查研究;而且应用了语言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这样,语言规划者对新加坡的语言资源有了比较完整的“确认”:不仅掌握了当前的语言状况,而且联系有关语言的历史人文传统,对可利用的语言资源进行了综合性评估。这种综合评估为确定新加坡的国语、官方语言、和语言教育政策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语言规划的一个奇迹般的成果,就是快速产出了一代华语和英语母语讲话人。而这是其一系列“发展语言资源”工作中的一个突出成果。通过有关政策引导,许多以华语或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家长刻意为子女制造了华语或英语的习得环境。在一系列言语社区建设的配套措施的支持下,大批华语、英语、以及华英双语母语讲话人被“制造”了出来。新加坡母语人口的状况每十年即产生几成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基本上都是向有利政府目标的方向的转变(Xu et al.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