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玉立的C小姐,父母来自台湾,他们二十年前来美国读书,后来留下来安居乐业。 C 小姐自己是史丹福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当我在学校东亚语言系第一次遇见她时,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化学专业的人要跑来学中文。她用一口流利的国语不无感慨地告诉我:“说起来连我自己也不相信,我现在会付这么贵的学费来学中文!小时候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学中文不知道化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口舌,那真是像打仗一样。他们每个周末都要送我去中文学校,可是我就是不想学,不要学。觉得中文太难,太没意思。其他美国同学周末就是玩,为什么我就得去学那枯燥无味的中文?我觉得那简直是受折磨,痛苦极了。我常常是为了父母答应奖励的玩具去中文学校,去了是在那儿苦苦地熬时间。我甚至发誓我长大以后绝对不像我父母那样逼迫自己的孩子上中文学校。如果说中文学校对我还有一点点吸引力的话,那是我在那里交了几个朋友,下课时一起分享平时和美国同学难以分享的经验。至于中文,只有“负”的吸引力,想到就头痛。觉得课文没有意思,内容太幼稚,太简单,和平时所读的英文书没法比。而这么幼稚这么简单的内容还这么难学,又使我充满挫败感。我平时在学校里哪门功课不领先,可是中文学了六、七年,到头来还是离了注音符号就没法认字。我甚至用自己做家务挣来的零用钱,付给同学让他们代我抄写中文生字,应付作业。我一直羡慕我的美国同学,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不用学习中文。
“可是,这种感觉到高中以后就慢慢变了。我开始渐渐认识到我就是中国人,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白人,变成美国人。同时我注意到我的美国同学的家庭,其实也各自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他们其实也很看重自己文化的“根”。犹太人时时操习犹太文化,黑人努力发扬黑人文化,那是不用去说了。我的荷兰裔朋友,父母常常送她回荷兰度假;德国裔朋友,对德国人的特性头头是道。我的一个印地安人朋友,长得简直和白人一模一样,却总是声明自己是印地安人而不是白人。我发现美国人对各种文化都包容,都尊重,都有兴趣。美国日历上,标有犹太人的新年,中国人的新年,还有墨西哥人的新年。去年春节,我自己都忘了,而我的好几个美国朋友却记得向我道贺。我觉得很惭愧。在这样一个多种族文化的大熔炉里,不是各种文化都消失了,而是各自都有自己的位置,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种族的文化,真是会令人无地自容。所以我觉得自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我现在对自己过去的中文学校的看法开始有了变化。一方面我仍然觉得它对我来说不是一段快乐的经验,但是,我又感谢它使我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文化。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一直坚持和我说中文,所以我现在口头交流不成问题,不像我的有些朋友那样,中文都不会说了,还得从头学起。但是口语所能表达的毕竟太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寻找自己文化的根的愿望。我想读中文书。就像我不能想像自己今天看不懂英文书一样,我不能容忍自己这个中国人对着一本中文书、一张中文报纸目瞪口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也想和父母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谈谈对人生对社会和历史的看法,询问了解他们的过去,这一切离开中文都谈不深谈不透。所以我决定再来学习中文,我的父母也都很支持我,为我感到高兴。他们说,我未必要靠中文谋生,但是却要靠中文安身立命,才会在文化上有所依托,不至于成为一只断线风筝。我想他们说的是有道理的。”
以上是Y先生,C小姐,和W小弟这三个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的人的故事。许许多多不同的主人公,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事实:海外华家裔学习中文的意义中,作为精神和文化的依托要远远胜于作为谋生的手段。就如 C
小姐的家长所说,我们的后代未必要靠中文谋生,但是却要靠中华文化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大熔炉里安身立命。中华文化,是我们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面对其他种族其他文化时,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千千万万个海外华人家庭的凝聚力所在。而中华文化,又是以中国文字和语言作为主体。或许,这就是中文学校随着华人移民增加而愈办愈多的根本原因吧!
总而言之,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的目的可以有多种,但是最最重要、也是最最直接的,是为了孩子本身的未来,为了海外华裔这一族群的未来,也是为了美国多种族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