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风景秀美如画,向来有“一塔湖图”的美称,然而对于这些美景的来历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由于做课题的缘故,我在图书馆文库、善本室及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侯仁之先生的《燕园史话》,燕京大学校友会编的《燕大校史》以及B.A.GARSIDEONE的ONE INCREASING PURPOSE-- THE LIFE OF HENRY WINTERS LUC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美丽的燕园背后竟蕴藏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历史。
让我们先从燕园的设计图谈起。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被美国浸礼会、公理会和长老会任命为正在筹建的燕京大学校长。他选中了北京西北的一块地皮作为新校址,并邀请路思(Harry Luce)担任副校长。1919年,路思就任后,为燕京大学从一个国际教会组织(Inter Church World Movement)筹到了160万美元的首期建设款,并建议学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里面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他的提议得到了司徒雷登的赞同。于是,他们请来耶鲁大学毕业的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作校园建设的总设计师。墨菲十分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新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结合。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有意思的是,当时墨菲对燕京大学的建筑构想被有些人看作是“空中楼阁”,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路思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宏伟的构想。
建校初期,路思建议,把校园的供水设备,安装在一座13层的水塔中,并成功地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 Porter)叔父James W. 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相伴,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以北不到50米是当时的宁德神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一体”。而现在我们的南北阁就是当时的女子学院,也分别以传教士的名字命名:南为甘德阁,北为麦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