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倾听:教师成长的“短板”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2 12:50
标题:
倾听:教师成长的“短板”
倾听:教师成长的“短板”
李玉民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决定其容积大小的,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众多。但在众多制约因素中,什么是教师成长的那块“短板”?
有人说:倾听是教育开始的地方。我以为,能否重视倾听,能否学会并善于倾听,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进程,“倾听”无疑就是教师成长的那块“短板”,倾听就是教师成长的起点。
为何做出如此的判断呢?
君不见,当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观摩时,不是常常听到“不过如此”、“有什么可学的”、“讲的和我差不多”的话吗?我要问的是:“你真的注意倾听了吗?”
君不见,当老师们面对教研员听课后提出建议时,不是往往在心里嘀咕吗?“你有什么资格给我指毛病?有本事来上课试试啊!说不定还不如我呢!”我要问的是:“你能否耐心地倾听一次?他们说的对你是不是有益?”
君不见,当面对学生的疑惑、质疑时,不是常常还以训斥,或不屑一顾吗?“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啊?”“你懂什么?”“就你能啊?”“就按我说的先给我记住!”这不是我们常常要说的话吗?学生到底想表达什么?他(她)说的是否有道理?你认真倾听了吗?让他(她)说完了吗?听清楚了吗?
君不见,当老师们在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时,不是常常带着排斥和挑毛病的心理去听吗?边听还在心里说:“你就会讲这些大道理!大道理谁不知道啊?有本事你讲讲怎样具体操作!”我想问的是“你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过吗?是不是对你真的没任何启迪?”
……
在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如果像历史上的皇帝一样堵塞了言路,听不进善意的批评和良好的建议,听不得“逆耳”的忠言,终至肌体腐败那样,我们的老师听不进专家的教导,不认同理论的引领,漠视领导的要求,藐视同事的“故事”,排斥学生的意见,忽视专业人员的指导……,开会时不听领导的讲话,听课时听不进教师的授课;专家的不听,学生的不听……如此不重视倾听,教师犹如病态的“瞎子”,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硬,如此的话,教师还会有提高?教师怎会有发展?
不同的对象,话题不同,表达的意愿不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用力点和作用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我们到底应该倾听什么,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专家的讲座,我们就要倾听“新鲜”,给我们的大脑充电、充氧;观摩同事的课,我们就要学会“品味”、“发掘”,供我们学习、借鉴;学生的意见,我们就要听“直言不讳”,从看似“幼稚”与偏颇的话语中,匡正我们的教学与教育……
春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倾听,故有“高山流水”之美谈;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才有“礼贤下士”的佳话。何况我们既无“居高之官位”,更无“过专家之水平”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何理由不去倾听呢?
倾听大师的声音,丰富学养。教师的成长,不是上一次公开课、发表一篇文章所能实现的,要靠扎实深厚的学养。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倾听大师的声音,从大师的经典话语中,汲取他们的智慧,领悟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对人生、对世界、对教育的哲思,在不断积累、感悟中丰富自己,丰满自己,改变自己。
倾听学生的声音,学教相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都是一本耐读的书。学生的疑惑,学生的盲点,学生的拥护,学生的反对,学生的反叛,学生的故事,学生的喜怒哀乐,无疑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语,在悦纳学生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在理解学生中得到学生的拥戴。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在倾听他们的故事、指导和解决学生的困惑中学会思考,才能找到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才能在接纳意见、改进工作中学会完善和发展,进而实现学教相长。
倾听专家的声音,把握导向。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必有过人之处,必有一专之长。他们理论丰富,专业精深,他们的学术报告、学术思想,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明显的导向性。倾听他们的声音,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可以引发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深度思考,可以更好地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改革,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倾听学校的声音,找准归属。一个教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是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分不开的,是与学校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教师的成长不可能离开学校这个家园,不可能离开学校所搭建的发展平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以为,教师要悉心听取学校的声音,关心学校的命运,关注学校的发展,将自己自觉融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潮之中,在发展学校的同时发展、提升自己
倾听家长的声音,多元参照。家长的声音,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以启示,会给我们提供思考教育问题的不同视角,往往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诊断,他们的观点、看法、教育孩子的做法,以及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都为我们改进工作,改进教学,改进丰富,提供多元参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教学品位。同样推动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倾听同行的声音,提供借鉴。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固步自封,甚至孤芳自赏,不善于倾听同行的声音,不善于观摩同行的课,不善于虚心求取教育教学的真经,不善于接受同事的建议,那么,我们的专业化道路是走不远的。因此,要多听他人的意见,多观他人的行动,多思他人的行为,在比较、反思、借鉴中丰富、改进、完善和提升自己。
倾听自己的声音,完善提升。“吾三省吾身”。反思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成长的加速器。我们要常怀反思之念,倾听发自心底的声音,欣赏成长的脚印,反省自己的教育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体悟自己每天的得与失、成与败、酸与甜、苦与乐,感悟自己的收获、喜悦、成功与成长,促使我们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从容,从奉献走向享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2 12:51
写给青年教师的四点建议
●安徽合肥 高 俊
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久前,安徽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以贯彻师德新六条为中心内容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要点”。这个要点有八大类三十多项具体要求,每一项都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做到的。下面,参照要点中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体会,我想给青年教师提四点建议。
一、既然我们选择了当教师,就要无怨无悔爱上这个崇高的职业
爱,是教师职业永恒的主题;爱,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词。
爱职业,爱岗位,爱学生;爱得自然,爱得执着,爱得永远。因为有了真挚的爱,我们才觉得走上讲台是幸福的、神圣的;因为有了无悔的爱,我们才觉得校园是美丽的,学生是可爱的;因为有了永恒的爱,我们才觉得日复一日的辛劳是值得的,是甜蜜的;因为有了博大的爱,才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特级教师;因为有了痴迷的爱,才出现了霍懋征、魏书生、于漪、李吉林、孟二冬等这样彪炳史册的名师;因为有了执着的爱,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懵懂无知的儿童、少年、青年才能在共和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因为有了无私的爱,我们的祖国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建设者和拔尖人才,我们的人民才会有和谐美满的生活;因为有了温馨的爱,我们才受到社会的尊重,人们才把世上最美好的语言送给了我们。
就爱这个主题,我特别想对两类青年教师说几句。
有一类青年教师,他本来就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他当初报考师范院校,是出于无奈,是“走错了门”,是迫不得已才当教师的。他总是对自己的选择懊悔不已,但又无法重新选择他眼中更好的职业。于是,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月拿工资”的心态工作,在无奈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日渐成为学校、家长、学生眼中的“末流教师”。对这类教师,我要说,你已具备了从师的某方面基础,甚至还有了自己的某些教学长项。但你需要急补爱的教育这一课。你要重塑自我,趁着青春年华的宝贵时光,矫正自己的心态,夯实爱的根基。否则,步入中年,进入老年之后,你会落下“空嗟叹”的悲凉心态。
有一类青年教师,起始阶段充满激情,能吃苦耐劳,在教学中做出了一些成绩,有的方面还相当出色。但几年之后,却变成了另一副面貌:教学工作拈轻怕重,敷衍了事;对学校、对同事、对家长多有抱怨,精神消沉,表情淡漠。之所以如此,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因素还是自己心中对教育的爱淡化了。对这类教师,我要说,回归当初,找回自我,重新燃起你爱的激情。虽然,你所处的环境存在不平、不公、不和谐的因素,你也有权利和义务为改善这种环境进策献言,但这都不是你放弃自我追求的理由。你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你就要无怨无悔地一直爱下去。因为,爱是你心中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调谐器,爱是化解你胸中愁云的阳光,爱是缓解你不平心态、舒解各种压力、战胜各种挫折的妙方,爱也是你不断改善和优化你所处的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放弃了爱,你会前功尽弃,甚至一事无成。
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主动、扎实地把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做到位
安徽省教育厅《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要点》中对教学常规工作提出了六个具体要求。
其一是备好课。如果把备课和上课的权重比较一下,我觉得备课至少占七成以上。青年教师从走上讲台第一天起,就要牢固树立“必备”意识。这不是别人要你这么做,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你必须这么做。
备课重在“备”,要花充足的时间,要适当提前。有的青年教师慢悠悠的,“临上轿子裹小脚”,甚至大预备铃响了,还在备课本上写写画画。这怎么能上好课呢?
备课贵在备好常态课。有的老师备公开课特别投入,但回到常态课,就备得不那么认真了。我们不能要求你的每一课都像公开课那样去备,但你的常态课也不能天天只准备“咸菜大馍”吧?
备课当然需要参考一些资料,但不能走照抄现成的教参,或上网下载别人材料的捷径,那是被人嚼过多次的馒头。须知,出新的备课是自己研究文本、研究生情而悟出来的东西。
虽然说备课有基本模式,但万万不能死守“雷池”,百课一个套路。有的老师习惯于“讲授式”,于是每节课备的内容都一讲到底;有的老师只备理想中的学生应知应会的,于是,每节课内容,只是涉及一个统一的目标;有的老师多年一贯地只备知识点,很少过问学生能力、思维、情感。这样的备课只是备教材上的那个课,每节课都是重复自己。其实,每门课各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每一课,每一课的几个课时,都要有不同的出新。一轮教学下来,仍然上同样的教材,怎么备?你不能把已有的备课本找出来,原封不动地抄一份。你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失,针对新一轮学生的实际,重新备课。从重点、难点的把握,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活动的组织,到不同导语、结语的安排,甚至导语、板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都力求有所出新。你如果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久而久之,就离“教书匠”不远了。
其二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源远流长,其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里只想说点感性的实际的东西。
一是要有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你面对的学生都是你的教育对象,没有贵贱亲疏之分。你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发展。对优等生,要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困生,要雪中送炭,让他们各有所得;对中间生,要格外给以人文关怀,促其日有所进。你千万不要把目光只是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把提问、质疑、回答、板演等机会和褒奖都送给他们,这样会使中等生有被冷落、学困生有被放弃的感觉。你要明白,在你的课堂上,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你对每个学生倾注的感情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是要有点教学机智。每个教师都在心中构筑了理想的课堂,而现实中却很难找到这样的课堂。即使生源再好的课堂,也会冒出十分头疼的问题,生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讲小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甚至故意与老师顶撞等偶发事件,总是喜欢运用教师权威来解决,或厉声呵斥,或令其站立听课,或赶出教室,或对垒辩论,或找来班主任,或停下教学大讲纪律十几分钟……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都是缺乏教学机智的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课堂大于天。我们如果因个别或极少数学生的违纪而影响正常教学,把个好端端的课堂弄得不可收拾,于己于当事人于全班学生都无益。从另一角度看,学生的违纪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因为它多少折射出教师讲课的问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诸多名师有很多好的诀窍,请君不妨去学一学。
三是不要讲得太满。有的老师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甚至下课铃响了还在讲。其实,并非所有的课都是老师讲,讲得多并不说明老师的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大凡有经验的老师,讲什么、讲多少都是有讲究的。他会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讲重点难点,讲思维方法;他会在适当讲课的同时,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质疑的机会、实践的时间。
四是要和谐各种因素。有的老师课讲得好,但方言太重;有的从头至尾语调低缓,没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的激情过分,整节课都是“高分贝”的大声叫喊;有的老师要么少写板书,要么写起来龙飞凤舞,或写得小如“蝇头”;有的老师上课时情绪不佳,表情呆板,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有的男教师不修边幅、衣着不整,有的女教师则浓妆艳抹、过度时装,引起学生不必要的“无意注意”。上述问题虽非致命性弱点,但多少都会削弱上课效果。
教学常规的第三点是辅导。教学辅导是教师的分内事,是你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青年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比别人差有些不服气。同样生源,同样教学,为何差一大截呢?你有没有想过与别的老师做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辅导上的差异呢?辅导,有不同层次的群体性辅导,有个别性重点辅导。学生需要辅导,自然有智力差异、学习态度、方法乃至学习环境原因,但也少不了教师的教学原因。我们作辅导,正是发现自身教学中多少存在的目标不当、方法不科学等问题的最好时机。从这一点看,我们当感谢需要辅导的学生。
教学常规的第四点是作业。对这个环节,我只想提若干个问号:作业仅仅是教材中现成的“思考与练习”吗?作业只是老师布置吗?作业仅仅是书面的吗?把书摊中的什么“课课通”或网上下载的什么拿来就是作业吗?只是为全班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吗?同一天所谓“主要学科”排得满,你那一科该布置多少作业呢?双休日、节假日就该加大作业量吗?批改作业只是打×打√,写评语只是语文作业的专利吗?……相信你对上述问号会作出应有的回答。
教学常规的第五点是评价。评价,不只是评判作业、评讲试卷,它应当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评价,不只是书面的,有口头的,也有动作性的、表情性的;评价,不只是期中、期末,每日、每时、每个教学节点都应当予以及时性评价;评价重在激励性评价,但也不能不分对象地滥用美辞,而应当在激励的同时实事求是、真诚地指出问题;评价不能用理想化的标准,对不同的对象,尺度应有不同,尤其是对中等生、学困生,要看到其点滴的进步。评价如双面镜,你评价了学生,学生也在评价你;对学生的得失评价,也就是在评价你教学的成败。
教学常规的最后一点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叶澜教授有一段话,大意是一个教师教一辈子书只是写教案可能并没有什么建树,而坚持三年反思极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后要及时反思,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不同角度,细节问题、局部问题、综合性问题都可以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自省缺失、不足,也可以总结成功之处。
别小看这些教学常规,你如果做到了位,而且做得好,你就有可能迅速由新手、合格阶段迈入熟练教师阶段;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你就有可能跻身骨干教师行列乃至成为专家型教师。
三、从拓展阅读、潜心教研两个层面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拿出相当的课外时间去读书。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读什么,都要有个安排。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古人既然能在马上、厕上、枕上三读,我为什么不能在课后、双休日、节假日读点书呢?
有的青年教师,平时只浏览一些时尚娱乐性报刊,没有太多的职业性、专业性阅读。有的只读教参等教辅,这也不是真正的专业性读书。进一层,既读教参教辅,又读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学类报刊或有关书籍,这就基本进入专业性阅读了。但也不能只是读这些,读的面太窄不行。你能说地理学科与文学、历史、音乐无关吗?你能说体育与语文、思品、社会一概不搭界吗?各个学科互相关联的东西太多了,教育大师的名著且不说,即使看似闲书,说不定也会有“无心插柳”之效呢。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主张走向有针对性的阅读。一是进行补缺补差式的阅读。教语文的,古文功底不足,则要花工夫去补古文;教英语的,对西方文化习俗了解得少,则要多读这方面的书;当班主任的,不懂得心理教育规律,自然要读读教育心理学;二是盯住一个目标,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专题性阅读:凡是与此相关的各类书籍都要有所涉猎,特别是对大师级、经典性的著作,要多花时间读透。
青年教师在教研上要把握两点:一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教改实践;二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育写作。
教改贵在行动。不要惧怕、退缩;不要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你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设计一个教改项目。起始项目不一定大,难度不一定高。一节课,一次作业,一堂班会,一次家访,一次与学生谈话等,都可以成为你的研究对象。教改贵在坚守,不要出现了一点波折,就灰心丧气。只要你坚定地走下去,总会有收获;即使是教训,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当你有了丰厚的阅读理论准备,有了教改实践的“下水经验”,下一步自然就是教育写作了——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总结,写教育论文,写教育叙事等。
你可以随身带个小本本,随手记下你感兴趣的素材;你可以每天花一段时间,写下一段令你难忘的东西,哪怕是三五百字也好;你可以每周安排一段时间,写一篇千字以内的短文;在一定的阶段,你可以尝试写一些分量较重的文章。如此日积月累,你的案头会有一笔丰厚的创作素材。
现在,有少数青年教师既不读书,又不尝试教改,更懒得动笔,平时只是写些教案或应付性的计划小结,到了晋职评优或参加某个教研交流活动时,便剪刀加上网,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大作”交差。这样的老师,即使教上10年、20年的书,也只能停留在勉强合格,甚至是在“教书匠”的层次上。
四、要把学会做人当作促进自身发展的第一位和永恒的课程
毋庸讳言,有极少数青年教师虽然也称之为老师,但在做人上既没有达到一般的社会性要求,更没有达到教师职业的起码标准。有的青年教师从他上课下课来看,是个教师,但从其在同事、在学生、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来看,实在看不到太多的教师品质。
比如在学生、家长面前,有的青年教师总是表现出俗气和霸气:有的威严冷漠,颐指气使,语调高昂,所言如出里巷俗人之口;有的直言或暗示家长请客送礼,或利用教师身份“命令”家长为自己办事,或以软硬兼施的方式诱导学生买什么书,参加什么补习班。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家长心中是什么形象?
比如在与同事相处中,有的缺少集体合作、和谐共处意识:办公室的报刊,一人占有;电脑,一人享用;开水,从不去管;卫生,也似乎与他无关。有的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互助共进的精神,过分独立特行,不愿承担该做的一份工作,更不愿为帮助同事吃一点苦;有的不仅不愿听同行的课,还对同事封锁教学信息,猜疑妒忌,相互拆台,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谋求所带学科虚假的考试高分;有的走上讲台时间不长,却对中老年教师不太尊敬,或直呼其名,或以己之长抑人之短,更有任意贬低之言;有的忘记了教师雅洁的本色,随俗入流,吹吹拍拍,吃吃喝喝,搞小圈圈。应当说,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做人和师表上是不合格的。
学会做人,是立教之本。我们要明白,青年教师的发展不只是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如果在做人上不合格,你有再高的专业水平也不是一个好教师。
青年教师从走上讲台到35岁,大致10来年时间。这10来年,是一个教师教学生涯的黄金时期,是决定一个教师能否从合格转向成熟,进而成为骨干、专家教师的关键时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希望青年教师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依次进入这三种境界,早日成为学生爱戴、同行认可、社会赞誉的经师、人师、名师。
(作者系合肥四十六中副校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