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李泽厚思想研究论著索引(部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4 15:05
标题: 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李泽厚思想研究论著索引(部分)
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李泽厚思想研究论著索引(部分)

                              高明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一、研究专著(5部)
题目  作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李泽厚美学 赵士林 2012-07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张伟栋 2012-05 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钱善刚 2011-0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李泽厚美学概论 刘再复 2009-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的《美学四讲》 汪济生 2007-04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学位论文(24篇)
题目  作者  时间  毕业学校  博/硕


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情感本体”论探析 陆肖智 2011-05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 罗绂文 2011-04 西南大学 博士论文
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 朱仁金 2010-04 西南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 罗华 2010-04 西南大学 硕士论文
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李泽厚“情感本体”研究 陈惠娟 2010-04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 张晖 2010-04 苏州大学 硕士论文
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 赵炯俊 2010-04 山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 韩小龙 2010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论文
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李倩 2009-05 新疆大学 硕士论文
悦志悦神——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研究 邹松鹤 2009-05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 明晓旭 2009-04 黑龙江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 刘怡 2008-05 汕头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宋妍 2007-05 厦门大学 硕士论文
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 高益刚 2007-04 山东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巫史传统论”研究 张永超 2007-03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论文
情感的回归——李泽厚“情感本体”思想初探 祝勤 2006-12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 刘广新 2006-10 浙江大学 博士论文
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 罗金成 2006-04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钱善刚 2006-04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 程薇 2005-04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 乔东义 2004-05 安徽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 周海燕 2004-04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 施依秀 2004-04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 谭佳 2003-0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三、期刊论文(166篇)


题目  作者  时间  文献出处


李泽厚“情本体”思想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刘洁 2012-07 江苏高教
李泽厚与刘再复主体性思想之讨论 尚琳萌 2012-06 文学界
李泽厚人类学本体与塞尔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之比较 冯东 2012-05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现代美学文化语境中的李泽厚 时胜勋 2012-03 文艺争鸣
个体生命的俗世救赎——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幽 牛寒婷 2012-03 艺术广角
李泽厚教育观的人文意蕴 冯东 2012-02 教育评论
80年代的李泽厚与“史” 林少阳 2012-02 文艺争鸣
从康有为到李泽厚 干春松 2012-02 读书
反映论与李泽厚:从《意境杂谈》到《美的历程》 夏中义 2012-02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审美”对李泽厚审美理论的超越与发展 徐大威 2012-01 甘肃社会科学
试论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思想 吴时红 2012-01 湖北大学学报
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 刘悦笛 2012-01 中华读书报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及其启示 左少峰 2011-12 求索
再论李泽厚文化哲学思想之“西体中用” 张朝霞 2011-12 理论界
李泽厚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 干春松 2011-12 文化纵横
李泽厚美学思想论衡 明晓旭 2011-11 学理论
解读李泽厚眼中的青年毛泽东 孟祥娟 2011-11 福建党史月刊
挂帆千里听涛声——李泽厚诗歌释读 杨斌 2011-11 东吴学术
李泽厚与张爱玲 刘锋杰 2011-11 东吴学术
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杜维明等 2011-11 开放时代
李泽厚对《论语》的文本定位与思想阐释 李健胜 2011-11 西北师大学学报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刘梦溪 2011-10 中国文化
辛亥革命:开启中国现代建国路:兼与李泽厚先生商榷 韩杼 2011-10 社会观察
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 陈德献 2011-09 殷都学刊
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 夏中义 2011-09 文学评论
“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 陈良飞 2011-09 东方早报
试析现代人的审美态度——从李泽厚的“积淀”说出发 祝季冬 2011-08 绥化学院学报
读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李翔 2011-07 美术教育研究
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 周良发 2011-06 重庆广播电大学报
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 陈德献 2011-06 重庆广播电大学报
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贾晋华 2011-06 华文文学
李泽厚与80年代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张伟栋 2011-0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李泽厚美学的思想基础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吗? 王元骧 2011-05 文艺研究
朱光潜、李泽厚:对西方美学接受的两种范式 毛宣国 2011-03 美与时代
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反思 王世德 2011-03 美与时代
打通中西马:李泽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唐文明 2011-03 现代哲学
李泽厚的本体论批判 张文初 2011-03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本体之情与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情本体” 张文初 2011-03 文艺争鸣
说说萧红,说说李泽厚——兼说“为生活立心” 张未民 2011-03 文艺争鸣
素描李泽厚 刘悦笛 2011-03 文艺争鸣
李泽厚与“审美代启蒙” 张志扬 2011-03 文艺争鸣
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 彭富春 2011-03 文艺争鸣
生活美学:书写中国美学史的新视角——兼论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 李修建 2011-03 文艺争鸣
儒学的“内在超越性”与“历史总体”问题——从分析牟宗三、李泽厚、安乐哲诸观点出发胡伟希
田超 2011-03 河北学刊
“意境”创造性转化的启示和问题——由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引发的思考 朱维 2011-02 文艺争鸣
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兼评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 朱永嘉 2011-02 探索
李泽厚与王元化的馈赠 刘绪源 2011-02 编辑学刊
试论李泽厚《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思想 裘宗慧 2010-12 柳州师专学报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 刘再复 2010-11 当代作家评论
三题议论李泽厚 张清民 2010-11 青年作家
走进世界的李泽厚 贾晋华 2010-11 读书
李泽厚的主体论与80年代的精神图景 张伟栋 2010-11 渤海大学学报
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李泽厚和他对中国的思考 刘再复 2010-10 华文文学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 赵士林 2010-10 华文文学
20世纪多维理论视界中的意境说——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意境说为例 赵海燕 2010-10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 季欣 2010-09 外国文学
李泽厚与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 张伟栋 2010-09 文艺争鸣
论美与美感的产生及其“新感性”的建立——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 张永超 2010-08 郑州航空工管学院学报
李泽厚美学的“嫁接”理论 韩小龙 2010-06 长安大学学报
李泽厚“积淀说”新论 韩小龙 2010-05 五邑大学学报
“吃饭哲学”是一种国家哲学: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 赵勇 2010-05 中国图书评论
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康德-马克思主义者——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 黄怀璞等 2010-05 西北师大学报
李泽厚对实践美学的创建和修补 封孝伦 2010-05 当代文坛
海德格尔的理论是士兵哲学吗?——与李泽厚先生商榷 华今 2010-04 书屋
从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透视历史与逻辑的科学方法论 邓欢 2010-04 经济师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八十年代的反思与继承 韩毓海 2010-03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李泽厚美学概论》自序 刘再复 2010-03 当代作家评论
李泽厚美学理论的“移花接木效应” 韩小龙 2010-03 南通大学学报
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韩小龙 2010-03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试析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两个本体”论 朱立元 2010-02 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思想界对主体性的两种讨论——以李泽厚“主体性的人”与邓正来“主体性的中国”为例 吕勇 2010-02 江汉大学学报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韩小龙 2009-12 长安大学学报
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为李泽厚辩护 蓝国桥 2009-11 西北师大学报
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徐碧辉 2009-09 社会科学辑刊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实践美学 任丽娜 2009-08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论孔子对异端思想的态度——兼与李泽厚先生商榷 蒋成德 2009-08 江汉大学学报
杂糅与调试——解读李泽厚“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陈小妹等 2009-06 焦作师专学报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韩小龙 2009-06 长安大学学报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困惑 韩小龙 2009-06 江汉大学学报
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 郑君山 2009-01 安徽文学
五四:不断重临的起点——重识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罗岗 2009-0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李泽厚的“吃饭哲学”读后 谢文郁 2008-12 原道
在个体命运与人性情感之间:李泽厚三种近著读后 肖自强 2008-12 原道
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 丁耘 2008-11 读书
浅论李泽厚“积淀说” 李冬阳等 2008-10 安徽文学
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浅论中国美学的特点 陈涛 2008-09 艺术与设计
论Aesthetic Ideal(美的理想)的四个维度——与李泽厚、邓晓芒等先生商榷 张宗龙等 2008-05 文艺理论研究
“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 李海燕 2008-03 安徽文学
李泽厚美的本质论思想浅析 李子芯 2008-03 铜仁学院学报
从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到个体生存论:再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徐碧辉 2008-03 美学(第2卷)
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 宋妍 2008-03 东南学术
论朱光潜美学与李泽厚美学的互补性 罗金成 2008-02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论李泽厚美育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刘彦顺 2008-01 文艺理论研究
“自然的人化”的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美学四讲》中的美学思想 邹理 2008-01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图像美学尝试 朱立国 2008-01 安徽文学
儒道互补与中国艺术精神——再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一点感受 赵潇 2007-1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对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情感本体论”转向的考察 梁斌 2007-12 太原大学学报
从人类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观念 徐碧辉 2007-08 汕头大学学报
自然的人化: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崔治忠 2007-08 陇东学院学报
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思想视野 吴兴明 2007-08 文艺研究
新儒家: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要素分析——李泽厚学术思想的一个个案研究 郭景华 2007-07 船山学刊
审美的思想与经验——再析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 董玲 2007-07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实践美学与超越实践美学的意义——以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转变为中心 李咏吟 2007-06 求索
论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与李泽厚积淀说的互补性 于贤德 2007-06 学术研究
现代性性道德刍议——李泽厚哲学摭札 李之鼎 2007-04 社会科学论坛
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 施依秀等 2007-03 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
儒学研究的李泽厚视角 刘东超 2007-03 中华读书报
“人化的自然”命题在李泽厚美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周小红 2007-03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 侯宏堂 2007-02 华北水电学院学报
评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美感矛盾二重性说” 汪济生 2006-1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 赵妙法 2006-11 安徽大学学报
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 王伟 2006-11 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重读两个“自然人化”——对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理解 张学军 2006-08 科学咨询
论李泽厚“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的融合及不足 马振宏 2006-06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李泽厚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思索 苏畅 2006-05 辽宁大学学报
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 钱善刚等 2006-03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论李泽厚实践美学晚期的更新 乔东义 2006-02 兰州学刊
相映生辉,还是自相抵牾——评李泽厚美学的一对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汪济生 2006-0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人”的历程——论李泽厚美学 孙宗胜等 2006-01 社会科学战线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徐碧辉等 2006-01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
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脉相:从发生学、结构主义到存在主义 钱善刚 2005-11 求索
李泽厚“主体性”美学思想中的美育问题 韩德民 2005-11 文艺研究
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 孙盛涛 2005-10 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80年代的启蒙:三种思潮与李泽厚——台湾对大陆1980年代“文化热”的评述 陈卫平 2005-07 社会科学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 乔东义 2005-0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要论 詹艾斌 2005-03 社会科学家
一个借概念魔术完成的对自然的超越——评李泽厚实践美学观的阿喀琉斯之踵:“广义自然人化说” 汪济生 2005-0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实践美学反思: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特征 薛富兴 2005-01 中国哲学年鉴
自然美:自然的人力化,还是自然的宜人化——从解构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广义自然人化说”入手 汪济生 2004-11 厦门大学学报
荣格与李泽厚“积淀”说的比较 李吉勇等 2004-10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 夏中义等 2004-10 学术月刊
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 李新宇 2004-07 文史哲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 薛富兴 2004-05 南开学报
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 吉新宏 2004-05 宁夏社会科学
李泽厚的“情感本体”建设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周海燕 2004-04 山东农管学院学报
“内圣外王”还是“外王内圣”?——评李泽厚的“新内圣外王之道”,兼论“西体中用” 陈迎年 2004-03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薛富兴 2004-0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李泽厚的建立主体性学说述评 焦瑶光等 2004-02 甘肃高师学报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特征与地位 薛富兴 2003-11 湖南社会科学
李泽厚前期美学思想的贡献及其局限 章辉 2003-0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下):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 阎国忠 2003-09 吉首大学学报
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 居森林 2003-08 长江论坛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 阎国忠 2003-06 吉首大学学报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规定 薛富兴 2003-06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内在矛盾 薛富兴 2003-03 求是学刊
李泽厚美学批判 宋传东 2003-02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积淀说与视域融合——李泽厚与伽达默尔的一个比较 章辉 2003-02 外国文学研究
积淀的突围——试论李泽厚的积淀论 郭文成 2003-01 美与时代
詹姆逊与李泽厚:理论策略与美学启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个案比较片谈 孙盛涛 2002-12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李泽厚与陈炎的儒道互补研究之比较 邓东 2002-09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杂新、杂乱与杂合:李泽厚《历史本体论》读后 刘清平 2002-08 博览群书
新康德主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 薛富兴 2002-06 哲学动态
知识、信仰与道德:凝视学术思想史的背面——以李泽厚、刘再复为例 李之谦 2002-03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 薛富兴 2002-02 大理学院学报
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黄克武 2001-06 《国学论衡》第二辑
十五年后重读李泽厚 老田 2001-05 文艺理论与批评
多元多彩的梦──读李泽厚的《世纪新梦》 徐向哲 2001-04 河南图书馆学刊
从文化激进主义到文化保守主义——评李泽厚的“西化”派文化哲学观 洪晓楠 2001-03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李泽厚实践美学述评 陈望衡 2001-03 学术月刊
多声部的实践美学——李泽厚与刘纲纪实践美学之比较 朱刚 2001-02 沙洋师专学报
儒学传统的转化性创造——李泽厚新儒学思想述要 石义斌 2000-07 学术论坛
艺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形式——李泽厚艺术思想述评 张天曦等 2000-04 思想战线
评李泽厚、黄仁宇不同的“西体中用”论 李欣复 2000-03 齐鲁学刊
“积淀”──李泽厚美感论的基石 张天曦 2000-03 人文杂志
美学:人生之诗的哲学解读——李泽厚关于美学性质的观点述评 张天曦 2000-02 山西师大学报
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韩德民 2000-0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转自:豆瓣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4 15:05
重温李泽厚


陈远




    最近几年,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回顾成为文化界不小的热点。看起来,八十年代也的确有让人怀念的理由: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政治空气前所未有地宽松、文化界众声喧哗地显现出多元的气象……不过,如果真地从文化角度来回顾八十年代,毋宁说那时文化界的发声浮嚣多于冷静,喧哗而缺少和谐。一旦真的沉下心来回顾,会发现时间确实是个无情的筛子,能够留下来,让我们记住的声音,极为稀少。当然,这样说,不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文化界的发言在那个时候没有其道理与意义。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八十年代的文化重镇,美学热、文化热几乎都与李泽厚息息相关,就像一位论者说的,李泽厚的目光波及哪个领域,那个领域就会热起来。颇为吊诡的是,在当下对于八十年的梳理和追寻中,被重视得不够的,恰恰是李泽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与李先生近十年来刻意淡出的姿态有关系,虽然李先生自己对于九十年代的总结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但是近年来追着李泽厚采访的媒体依然数不胜数,李先生先是能推则推,这种姿态,最近更甚(就在这篇文章动笔之前与李先生通电话,他还推辞说最好不写他);其二则是九十年代以来,学界中不乏“超越李泽厚”的声音,一时之间,“李泽厚过时了”弥漫士林,学界口耳相传,年轻学人不加分辨,老师如是说,学生如是做,有时候,与我自己这一代的博士们聊天,说到李泽厚,他们都一脸惊讶:“他不是过时了吗?你怎么还在读他?”,李先生的著作,便如此被错过了;其三,文化的传承虽然有代代相因的一面,亦有此消彼长的一面,如果把历史界定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代代相因远没有此消彼长那么明显,老一代的人过去,年轻一代赶上来,本来就是历史的规律,真正历史的筛选,要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得出来。

    6月份的时候与李先生通电话,李先生告知其《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与《人类学本体论》出了新的版本,做了一些修订,李先生客气:“虽然大部分文章你都看过了,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于是,重温李泽厚。

    虽然,李泽厚的自我定位应该是“思想家”,但是,我读李泽厚,反倒觉得王元化先生“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一语,用在李泽厚身上更为贴切。从学术上讲,李泽厚超越了长他一代的冯友兰与任继愈诸先生;从思想上说,李泽厚则超越了黑格尔与康德,从而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口号。“主体性实践哲学”将李泽厚自己50-60年代所倡导的“实践”范畴中潜含的“主体性”内涵突出了出来,使作为历史主体的行动着的“人”成为了哲学关注的焦点。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李泽厚则是从传统出发,揭示出“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家关系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庄玄禅宗漫述》)。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有“不重个人及其权利,而重相互关系及其感情”(儒家)的“人情味”的一面,另一面又有“以现实利害和理智估量为基础,并追求形式的普遍有效性的理性立法方法”(法家)的一面,这看似针锋相对的两面,最终又能达到“法礼交融”、“援礼入律”、“法由理断”这样“儒法互用”的效果。(《说儒法互用》)。

    今天下午和朋友聊天时说到胡适,我说人们对胡适的评价虽多,但是不解胡适的真义,胡适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于个人主义的体悟和每每基于这种体悟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李泽厚的著作其实与胡适的体现一脉相承,只是李先生自己不察觉罢了。

    我最初读《古代思想史论》,《说儒法互用》这一篇还没有补进来,但我在做李宗吾研究的时候,却延续了李泽厚先生的思路,我在拙作《李宗吾新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熏染之后,通过李宗吾这个人物,个人主义再度崛起,并且引领一时风潮。而通过那本小书,我想表达的是,中国若想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必须回到个人主义这个最低的思想底线。我曾经有个设想,中国的文化路径如果不成沿着儒家的道路走到现在,而是在延续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之学,也是被孟子骂为“无父无母”的那位杨朱先生)以及韩非法家的路径,今日的中国是否会呈现另外一种面貌?中国进入宪政的时间会不会比西方早上几千年?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重温李泽厚,这些思绪接踵而来。而我读李先生的著作,感触最深的,还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思考的角度。与其说李泽厚是作为一个思想家而思考,我倒宁愿说李泽厚是作为一个“人”而思考着,纵观李氏著作,李泽厚都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古之学者为己”,斯为大道。如今,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当代学者把国外时髦的学说引进过来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想到了,这里是中国?“本我”到底在哪里?



                                                     (发表于凤凰周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