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樊阳:开设人文讲座20年,为学生守护“精神家园”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5 14:41
标题: 樊阳:开设人文讲座20年,为学生守护“精神家园”
樊阳:开设人文讲座20年,为学生守护“精神家园”2011-11-23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宋硕




每次讲座前,樊阳都会把要讲解的经典名著重新阅读一遍。
【上海教育新闻网“走基层 寻师爱”专题报道之五】
10月22日,星期六,又到了公益人文讲座的日子。晚上6点半,天色渐浓,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没过多久,中学楼5层最西面的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下周就要期中考试,还有这么多同学来参加讲座,樊阳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樊阳坚持开设人文讲座已整整20年,他说:“20年不算长,我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倾心讲授,打开文学之门
尽管已经有20年的历史,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中学楼5层最西面的这间教室,却是人文讲座的第一个固定场所。之前的讲座大都开在樊老师儿子的卧室,小小的房间,有时要容纳三十几人。除此之外,人文讲座还在茶室里举行过,一位热心的老板听说公益人文讲座的事情,就让樊阳把讲座搬到了自己茶室里。
再往前追溯则是在复旦大学的曦园,那时樊阳刚来到上海,寄住在学校宿舍,找不到开课场地,就找到复旦大学的曦园。每个周末,他都会在这个花园中的凉亭里和十几个学生一起朗诵诗歌,畅谈文学。一起从秋到春,周周不断,看枫叶烧红,望梨花满园。
有同学把讲座中的自己比作一只贪婪的小蚂蚁,“缓慢却执着地行走在文学大道上。” 还有同学形容人文讲座:“为懵懂无知的心,开启了一扇光辉的文学大门。”
6点50分,樊阳走进教室。开讲前,他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重新调整了同学们的座位,不同年级分别坐在教室不同的位置上,外校的同学也被安排在了在一起。樊老师说,相互熟悉的同学坐在一起更有利于交流、互动。“现在每次讲座都会有近七十个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就要尽量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
刚来不久的同学,主要以听为主,逐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直到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个时候,文学之门就向他敞开了。”樊阳说,“因为文学不仅要看,更需要体验和思考。”


人文滋养,开启文化眼光
人文讲座最早是1991年,樊阳在陕西担任高中语文教师时举办的,当时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感到学校的教材陈旧、教法古板,远不能满足学生们迫切的求知欲,就发挥特长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解读经典名著。
1995年来到上海之后,樊老师对教育教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他希望借助人文讲座这种形式,让经典名著更好地走进当代学生心灵,他从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解读浅显的文学作品开始,慢慢将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依次介绍给学生,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思想。
讲座的内容日渐扩展,樊阳发现,课堂其实也在广阔的生活里,他开始带着学生在双休日进行“文化行走”,文庙、苏州河、临江公园、甚至是200公里外的绍兴,都留下了樊老师和同学们的足迹。在行走的过程里,樊阳总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解说。他们边走边看,在上博雕塑馆看中国文化的变迁;到福州路外滩看上海近代风云;去国歌广场,感受民族奋斗的光辉历程。
一位同学在文章写道:“我向来不喜欢文言文,觉得那些“之乎者也”跟我的现代生活没什么关系,直到樊老师在文庙里给我们上的那一课,让我改变。殊不知文言文可以这样学,像听故事那样,接触感受到更深层的文学精粹和精神内涵。”
另一位同学说,我喜欢叫上一群伙伴,跟随他一路东奔西走,体会他说描述的文化世界,这是一种独到高妙的文化体验,让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眼光。
后来,樊阳还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开通了微博“樊阳人文讲座”。几天前,樊老师通过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们读过《道德经》后谈一谈自己理解的老子和他的思想。今天的讲座上,樊阳针对部分同学在论坛上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这种“讲座+行走+网络”立体化的学习网络,让参加人文讲座的同学们能接受到全方位的人文滋养,在从初中到高中这人生黄金时代,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


耐心等待,付出精力、付出爱
讲台上的樊阳身材清瘦却神采奕奕,讲话时常常伴有丰富的手势、动作,一点都不像是一位已经42岁的中年人。讲到激动之处,他会猛的站起来,身体从讲桌后面探出,像是要向同学们扑过来似的。
与平时的和蔼可亲不同,课堂上的樊阳显露出了严厉的一面。讲座上,他批评了几位缺席的高二同学对讲座不负责任的态度,还制定了一项新“制度”,连续两次不参与讨论的同学将被约谈。
“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我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老师是个需要耐心、爱心的职业,教学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与其他老师一样,樊老师也喜欢悟性好、聪明伶俐的学生。但他觉得,作为老师应该有一颗“平等”的心,对那些“不起眼”的学生要有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樊阳说,他在陕西教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一位女生现在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电台主持人。他今年过年回陕西时得知,这位女生走上主持之路是因为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个无意之举。
在樊阳的记忆里,那位女生在中学时其貌不扬、成绩普通,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有一次,他请这位女生在课堂朗读课文,发现她朗读的不错,后来就又叫她朗读了几次。没想到,因为这件事,这位女生发现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爱好和潜力,后来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樊阳说,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只要稍微多用一点心,就能让更多学生得到成长,甚至能点亮他们的生命。
日常教学课程安排紧、时间有限,樊阳就通过人文讲座实践自己的想法,他说,“有一个女生,我看着她慢慢发生变化。她初二时很叛逆,爱追星、画漫画。来听了我的人文讲座,慢慢真喜欢上文学了,后来高中考进了市重点,还在那里当了文学社社长。从原来根本不读书,变成了喜欢读书。”
人文讲座取得了好效果,学校决定组织中学语文老师成立“人文阅读工作室”,由樊老师带队,樊阳又多了一个实践教育理念的舞台。


坚持理想,守护“精神家园”
邬老师是“人文阅读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在她眼里,樊老师是一个“有理想”、“坚持理想”的人。樊阳也认为自己是个理想主义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
高考的时候,他不愿意去学热门的经济,一心想学考古,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才“折衷”选择了中文系。工作后,他的同学辞职、下海,写信劝他,“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他却始终不愿改变。
“我觉得,坚持做教育的人,总应当有些理想主义的。”他说。
受应试教育大潮的冲击,不少家长只关注分数,宁愿让学生参加家教补习班,也不让他们来听人文讲座。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宽裕,樊老师一直坚持免费开设讲座,他把家当课堂,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樊阳的理想是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除了文学名著、中西思想史,樊老师还会在讲座上和同学们讨论当下的社会问题,10月22日的讲座,樊老师就跟同学们讨论了近日备受关注的“小悦悦事件”。
有同学认为,那么多人对受伤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是受“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的恶性影响,人们唯恐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不明智的、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有同学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现实的冷漠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还有同学提出,鲁迅先生在文章《孔乙己》里就描述了一个冷漠的社会,当时鲁迅先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这种冷漠还是存在。
发言此起彼伏。樊老师微笑着认真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有时会点评几句,有时则会稍加引导。
一位学生说,“在日益忙碌的初三日子里,他带领我们没有放弃精神的滋养,没有放弃追求我们的境界。”讲座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樊阳一直努力坚守。


【记者手记】
不为名利,教孩子需要的东西
今年,是樊阳连续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师的第七年。作为老师,樊阳很清楚学生们的压力,他说:“任何教育,都不可避免要考试。”他花了很多精力研究如何应试,他带的每一届学生,几乎都在升学考中获得全区前两名。他总结的“三遍圈划精读法”,入选上海杨浦区的“全区名师讲堂”。
“法乎上者,得乎其中;法乎中者,得乎其下。” 樊阳认为,真正有理想的人,一定能在现实中找到推动理想的办法。他说,如果学习的目标仅仅是应试,那么,到头来只能成为“做题机器”,事实上,人文学习与考试并不冲突,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同样能取得学习上的佳绩。
采访过程中,樊老师多次提到:“基层有不少坚守者、探索者,他们不为名利,只是希望教孩子需要的东西。”
向爱学生、肯奉献的基层老师们致敬!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