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黄玉峰:把读书当成“命根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5 14:44
标题:
黄玉峰:把读书当成“命根子”
黄玉峰:把读书当成“命根子”
2012-04-18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臧莺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曾被媒体称为“语文教学的‘叛徒’”。“叛徒”一词,可以说是对他迈步教改历程中呈现出的独特形象的绝妙写真。
关于读书,黄玉峰认为,尽管阅读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方法,但阅读的“圈子”十分重要。他建议教师与同事和朋友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个松散的阅读群体,或是参与一些网络的阅读圈,除了自己阅读之外,也可多与朋友交流,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广泛兴趣。
先打古典阅读根基
黄玉峰的办公室里,书架的每一层都被挤得满满当当,不少新买的书籍因为没有位置可放,不得不横着堆在其他书上。黄玉峰每天早上7点左右到校,没课时,不到10点,他已经上网浏览了多篇新闻,并阅读了近期所看书籍中的几个章节。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这样的时光是黄玉峰最为享受的。
虽然工作繁忙,但黄玉峰每天都会保持三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习惯从工作中挤出一些零碎时间,用阅读来充实自己。黄玉峰说,他爱读的书有《海的女儿》《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等世界名著;也偏好读中国古典诗文包括《论语》《庄子》,苏东坡的词常读常新;而现代作家中鲁迅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是我的同乡,我是他的同志”。
黄玉峰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分为几个阶段。先是打根基阶段,即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典籍,如文、史、哲类的书籍。“并不是所有古典文化书籍都要读,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本细读,然后慢慢延伸到其他典籍上。比如阅读《论语》,就可以将《左传》《尚书》等作为补充资料浏览。”在打好古典根基的基础之后,阅读一些近现代的经典,想了解近代史就读梁启超,想读文学类的就读胡适、林语堂、鲁迅等。与此同时,西方的经典著作也有所涉猎。
最近,黄玉峰在读《资中筠自选集》,为资中筠先生的学识和人格所折服。《资中筠自选集》(套装共5册)包括《感时犹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闲中记美》《不尽之思》,内容涉及中国道路、媒体自由、公民教育、国际问题、中外关系问题、“五四精神”等,她满怀家国情怀,忧国忧民,或挖掘历史渊源,或作中外对比。黄玉峰在领略了资先生独到见解之后,告诉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国际视野。
常与学生分享书籍
每读完一本书,黄玉峰就与学生分享,这是他教改实践的一部分。黄玉峰认为,现行课本中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更难打动人。他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
其实,引用如此多名家名篇,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黄玉峰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他认为,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积累了一定的量,学生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阅读量没有限制,凡有兴趣的都可读。博览是精读的扩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狭隘,才谈得上“悟”。
因此,在黄玉峰的班级里,学生一般都看了几十本书,能熟读背诵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两年多的高中学习,学生们可以“读书人”自居了。
阅读无方法
黄玉峰强调,教师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事先读过;引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哦,书,原来可以这样读!
在黄玉峰看来,读书并无具体方法可言。“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书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这些皆导致读书方法不可一概而论。”黄玉峰自己习惯先看序和跋,然后是目录,再挑一些感兴趣的篇章阅读,若有兴趣和实际需要,再完整看全书。“有时候,我也会先看后面,再翻阅前面。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自己喜欢就好。”
“对学生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发源头,”黄玉峰说,“因此,读书不仅应是教师的生活方式,更应是教师的‘命根子’。不读书的教师非但没了安身立命的倚靠,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即使是理科教师,适当地阅读一部分文史典籍也是需要的,如果教师只知埋头钻研所谓的知识点,那么教师和‘搬运工’还有什么差别?”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