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哈佛学子追捧中国哲学课 中国传统文化吸引西方眼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5 18:45
标题: 哈佛学子追捧中国哲学课 中国传统文化吸引西方眼球
哈佛学子追捧中国哲学课 中国传统文化吸引西方眼球2013-10-24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


“本课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这是48岁的哈佛教授迈克·普特对学生们的承诺。
  普特在哈佛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并且是哈佛第三大最受学生欢迎选修课的执棒者。普特犹记得2007年第二次开设这门火爆课程时的场景——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不得不把授课地点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吸引这些天之骄子纷至沓来?今年,又有超过700名哈佛本科生再度踏进桑德斯礼堂,在这节名为“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理论”的选修课中,循着中国先哲的轨迹,慢慢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认识自我,从而改变人生。
  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在哈佛大学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数骤降,金融专业仍旧最受精英学子的青睐。普特观察到,在选择课程时,甚至包括选修课在内,学生们都试图与职业目标和规划相联系。“经济学入门”、“计算机科学”蝉联最受哈佛学生欢迎课程冠亚军。
  这种越来越自我主义、私欲至上所导致的负面结果,普特借用中国经典《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他希望,他的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人生的格局,让他们意识到达成目的可以有多种渠道。
  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在普特教授的口中成了“左手经典,右手为人”的体验式教学。
  “中国儒家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一个人若能在日常小事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尚的人,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道家哲学家庄子主张,人们应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只做理性抉择。”普特似乎很能理解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困惑。他用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在课程中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不应局限于天赋,不要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应该留意自己真正喜欢做的那些事情,并且从事它们。”
  普特教授留给学生的作业也很独特:首先,记录下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日行小善时的感受。同时记录下每个行为、姿势、语言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普特要求学生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在论文和头脑风暴环节,同学们需要探讨中国哲学家的主张对生活有何意义。
  学生亚当·米歇尔是哈佛的数学和科学奇才。他说,如今人们倾向于过分理性地思考未来,权衡所有利弊后再做出决定。但在大二上过普特教授的课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思考未来的唯一方式。因此,他修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最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明白了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努力奋进的价值之大。他说:“普特教授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中国一直是哈佛大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文化室副研究员罗爱玲认为,自中国的经济实力、国家力量上升之后,世界开始惊讶并且好奇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在研究了中国经济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吸引了西方的眼球,”罗爱玲表示,这正是中国文化体系逐渐被世界认可,并且能够经世济用的一个有力体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