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三不”教师轶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6 01:21
标题:
“三不”教师轶事
“三不”教师轶事
作者:蔡兴蓉
年逾古稀的杨孟琪校长每提及母校武汉二中的“三不”(不摆架子,不称老子,不打板子)教师时,总是目光明亮。半个世纪过去了。复现“三不”教师,或许仍有裨益。
沸腾的教室
有一回语文老师在讲完骈体文《与朱元思书》后,讲起了怎样写对联。他首先讲了四条规则:一、词性要相对,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之类;二、语言的结构要相对,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之类;三、逻辑等级要相当,如“飞禽”只能对“走兽”而不能对“奔马”之类;四、要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讲完规则后,就出了一个上联“春秋多佳日”给学生对。
“欧美尽洋人。”思维敏捷的杨孟琪随口答道。
“不对。”老师摇摇头。
“为什么不对呢?我符合您讲的四条规则呀!”
“你虽然对得不错,但‘春秋多佳日,欧美尽洋人’上下两联意思上没有联系,别人不知所云,也是不对的。”
“您可没有提出上下两联意思上要有联系的规则呀!”
“这是我的疏忽,这是我的疏忽。”
“老师,您给我们对对好吗?”同学们向老师提出了要求。
“农家少闲月”,老师端端正正地板书在“春秋多佳日”的下面,仍然用的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句子。
但是老师的对联一出来,全班就沸沸扬扬地议论起来了。老师点了学习委员,让他把大家的意见讲一讲。
“大家认为您的下联开头的‘农家’是偏正结构,而上联的‘春秋’是联合结构,这就违反了您给我们讲的第二条规则,在这点您还不如杨孟琪对得好,杨孟琪的‘欧美’也是联全结构。”
“说得好,我违反了第二条规则,上下两联的结构对得不工整。”
最后老师总结:“第一我讲得不够严密,疏忽了上下两联在意思上的联系,第二我对的没有同学的工整。”
奇异的答卷
武汉二中的小考比较多,但老师和学生似乎都不太在意。
有一回考语文,外面下着大雨,杨孟琪拿到卷子,没有做题,即兴写了一首小令:“窗外雨潺潺,出题容易答题难。长叹一声交卷了,分数若干?”就缴了卷。语文老师提笔写上:“虽未答题,但颇有文采,80分。”
另一次考数学,杨孟琪如法炮制,在考卷上写了一幅对联:“英雄缴白卷,慷慨得零分。”既而昂首阔步走了出去。数学老师一笑批道:“此次无分扣,下回扣五分。”并另加横批:“一5”。到了“下回”,杨孟琪果真被多扣了五分。
英文教师眼睛近视,考题别具一格,他将一首英文诗I have a sister 共二十八行抄在黑板上,要学生在第二天当堂背诵。杨孟琪个小,坐在第一排,第一个背诵的总是他。第二天,他照例站起来,却显得比往常紧张,把“l have a sister(我有一个小妹妹)”读成了“l love a sister(我爱一个小妹妹)”,惹得全班大笑,英文老师也像喝了口笑气,直不起腰。杨孟琪乘机打开笔记本,飞快地读了一遍。末了,英文老师评论说:“声音宏亮,吐词清晰,就是第一句错了一个单词,90分。”
杨孟琪向后做个鬼脸。这正是他们事先磋商好的应考法子。
一碗热干面
元旦前夕,校辅导员找到杨孟琪等四位“鬼才”,请他们帮学校写两幅楹联。并约定:如果写得好,每人奖一碗热干面,如果写得不好,每人罚扫一天的地。
杨孟琪问:“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辅导员说:“第一,必须是自己创作的;第二,必须吸引人,使大家都争着去看。”
辅导员一走,大家立即畅所欲言,并把话题锁定在教师身上,置此新春之际,意欲与教师幽一默也。
第一幅楹联是:“扭七扭八柳老爹,笑吃笑喝肖大脚。”取材于本校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姓柳,以性格倔强著称;女的姓肖,以作风泼辣闻名。
第二幅楹联是:“王诗邓对二人千古,驴头马嘴一笑半天。”前句仍是“妙手偶得”,后名则是“姑且为之”,因为大家抓头搔腮,搜索枯肠,不得要领,只好以自己的狼狈相来“续貂”了。
第二天,对联前果然竖满了人,大家说的说,笑的笑,比比划划,评评点点。王邓二位教师脸上有些挂不住,就去找校长评理。校长呵呵一笑道:“元旦佳节,让学生们闹一闹,图个喜庆,是学校的传统嘛!君不闻‘三天无大小?’再说,王教师
的诗作得好,邓教师的对子作得好,大家都是晓得的。——二人能够千古不也很好吗?”
就这样,杨孟琪等四个同学都得到了一碗热面。
老先生其人
学校有个老先生,有才子之称,说话总是半文半白。看人投篮不中,他就在一边议论:“非球之不进,乃投之不善也。”见一学生湖边静思,他就走上去问:“这位后生,你是投亲不着,还是访友不遇?为何出此下策?”一次到男生宿舍视察,他看见火炉上一边烤着馒头,一边烤着靴子,就一拍脑袋道:“谁敢篡改王勃的诗句?人家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却弄成了‘馒头与靴子齐烤,香气与臭气同飘’。”还有一次上课,话题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他如痴如醉,感慨系之:“武汉本有地灵之称,崔颢,人杰也。人杰来到地灵,焉能无诗?此诗千古绝唱,遂使人杰更杰,地灵更灵……”忽有学生喊:“老师!我的书——”原是烟灰垂落,烧燃了一个女生的书。老先生凝视片刻,解释道:“此死灰复燃也,死灰复燃也!”
这一幕大大激发了杨孟琪的灵感。一星期后,一篇以老先生为原型的小说《某先生传》已在班里广为流传。班主任亦是性情中人,看过,笑道:“好一篇讨朽檄文!”
有个爱恶作剧的同学竟将小说呈给了老先生本人。
不想先生本人也不生气,还笑眯眯地送给杨孟琪一本《文心雕龙》。
杨孟琪现在还记得,首页留白处,是老先生的亲笔摘要:“水性虚而涟漪结,木质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廓类犬羊,犀凹无皮,资之丹漆,质待文也。”
遗憾的是,杨孟琪当时仅把这当成了老先生“迂”的新证据。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