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校长要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8 09:39
标题:
校长要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
校长要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
闫德明
校长要有想法。
每个校长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没有没想法的校长。我说的这个“有想法”,是对教育活动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直面教育本质的追问,是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不仅知道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校长要有做法。
把思想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不仅要想做事,而且要做成事。做一个“思考着的实践者”和“实践着的思考着”。在学校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拿出有说服力的实践成果。
校长要有说法。
做出成绩,告诉大家!要善于运用博客、播客、著作、论文、课题、会议、活动等媒介和途径,传播推广个人形象,优化和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空间。
请看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想法、做法和说法: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我们要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师不再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不再被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教育就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应该为其生命健康、主动的发展提供时空,架设平台。
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首先“读懂”学生和教师,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要“读懂”学生和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的视角。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把一定的社会要求当作“模具”,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孩子,想当然的要给孩子什么,希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孩子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视儿童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我们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校园是孩子生活的场所,学校的设施设备就要有利于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尽情地活动,而不仅仅成为一种“摆设”;学校开展的各种学生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体,叶澜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明确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学校管理者也常常从“管理者立场”来管理教师,把教师当作“工具”,要求教师当“春蚕”做“蜡烛”,无私奉献自己的生命。学校管理者应该确立“教师立场”,把教师也当作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我们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他发展的环境。学校是从事精神活动的场所,我们要着重引导教师的精神追求,唤起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需要。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少给教师一些硬性规定,多给教师一些选择权,多给教师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的提升。教师是学校另一方面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师有了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有了智慧,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教师有了生命活力,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案例剖析
【案例一】“感激教育”为学生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刚到局前街小学,常听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们受着家人加倍的关心和呵护,却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确,我校的孩子,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孩子们常常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惠泽,以为是理所当然,常会忽略或忘记。
这个现象催发了我的思考:生命是人的根本,价值生命是使自然生命得以升华的灵魂。基础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其中,学生的精神发展,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生发展奠定的首要基础。我们决定对学生实施“感激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激,学会回报,由此形成成长的动力,给学生打下亮丽的精神世界的底色。
我们初步构建了“感激教育”的内容体系: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环境,学会保护;感激机遇,学会把握……
对孩子实施“感激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为什么要“感激”。第一阶段“感激教育”的推进,我们侧重“熏陶”,让孩子们的心先动起来。如围绕“感激教育”,组织学生设计宣传标语和口号,营造浓郁的“感激”环境。我们采用“故事感染”,让学生萌发感激的道德意识。学校组织了“读感激故事,写感激故事”的系列活动。师生共同收集感激教育的故事,编写身边的感激教育故事。我们采用“演讲激情”,帮助学生寻找幸福、感受幸福,珍爱幸福。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但是,一阶段后,我们发现:这种由外而内的教育,让孩子们的“感激之情”仅停留在口头上,外在的活动形式并没有让“感激”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根。于是,怎样进一步推进“感激教育”成了我思考的问题。在几次专题研讨后,我认识到“感激教育”的推进,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细处引导,让学生知道不光会说谢谢,更要在具体行动上有所表现。
从2005年起,学校“感激教育”的实施开始巧“引导”,唤“真情”,重“实践”。我们采用“课程渗透”和提升“节日”教育价值的途径,让学生体验真切的幸福生活,形成具体的德行文化。学校开发并利用一切资源来实施“感激教育”。我们还专门把每年五月份最后一周定为学校的“感激节”。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逐渐能以一颗“善感”之心,体察到关爱和温暖。“感激教育”将会与他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构起一种道德化了的社会关系。“感激教育”让学校的家长、老师、学生共同获得了道德的成长。
【案例二】“思想研讨会”孵化学校知识
局前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名特优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如何让这些精神财富成为教师成长的营养和学校发展的生长源呢?作为局前街小学的校长,这是我在工作中常思考的问题。
2004年,我开始策划召开学校名特优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系列研讨会。蒋纯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她曾经是局小乃至江苏教育的一面旗帜。2004年秋,我决定召开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我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主要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组成。我们首先收集、整理蒋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和教案。结果,学校里现存的蒋老师的资料极少。如果靠筹备小组成员去收集整理,人手显然不够。我及时调整了思路,由向全校老师宣传蒋纯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为让全校教师参与收集整理蒋老师的资料并总结提炼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于是,全校教师各显神通,有的翻出自己的听课笔记,整理蒋老师的教案;有的走访蒋老师的老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
由于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收集了蒋老师教育教学的大量素材。为了让全校教师受益,我组织全校教师采用了各种研讨方式来总结提炼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让教师们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蒋老师的思想精髓。
研讨会的那一天,我们把编印的《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拾零》发给与会代表,让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我们组织蒋老师的徒弟上示范课,彰显蒋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请来了蒋老师的学生、老同事、家人以及蒋老师的老朋友——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庄杏珍、顾美云等,大家倾诉着对蒋老师崇高人格的敬佩之情,回忆着蒋纯老师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感受着蒋纯那永远年轻的教育生命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全校老师都参与了研讨活动,从策划、准备到研讨会的召开,历时一个学期。在这个过程中,全校老师都深深地感受到:蒋纯老师大公无私,是一面“爱”的大旗;她学而不厌,是一面“学”的大旗;她孜孜以求,是一面“研”的大旗;她诲人不倦,是一面“师”的大旗。局小曾经拥有这样优秀的教师,教师们为之自豪着,为之鼓舞着,更被感染着!
2005年春,我们又召开了学校中年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目前,学校教师已人手一册《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拾零》、《盛云翔老师教育教学思想拾零》、《局小中年教师教育教学故事专辑》,我们还将继续策划召开学校优秀教师的系列思想研讨会。学校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得到了传承,并正在发扬光大,学校知识正逐渐孵化而成。
【案例三】“项目管理”激活学校发展机制
校长决策,各中层职能部门执行,教研组、年级组等组织教师实施的“宝塔型”模式,一直以来成为学校管理的传统模式,局小也不例外。2004年暑假,学校实行了中层干部竞聘制度。但由于受中层干部岗位职数的限制,大多数教师还是处于被动管理状态,每个教师和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和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工作推进中,我又发现学校干部在管理岗位上时间呆长了,管理思维就会产生定势甚至僵化,人也会因缺乏挑战而激情消减。如何创新学校发展机制,成为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能勇立潮头的关键。
2004年下半年,我开始对部分工作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推进。学校推出一系列项目,确定项目目标,向全校教师招聘领衔人,由领衔人自主选择教师组建项目组。项目组根据目标,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具体实施。项目实施完毕后,学校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发放项目奖励经费。
想法很快就从《局小教育》的创编开始落实。2004年10月,我们大胆聘用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此项目负责人,并由她选择志同道合者组成一个项目组团队。团队有清晰的共同目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每个栏目负责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时空。随着《局小教育》的诞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整个团队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创新的主动状态。
在项目管理推进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潜能也得到了发挥,教师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项目管理分散了中层干部的权力,有的中层干部工作激情进一步消退;有的中层干部在努力改变着自己。其实,中层干部的这些表现是正常的,说明教师潜力的发挥和教师的创造性刺激了固定行政岗位干部的“倦怠心理”。
接下来,我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刺激源”,发挥其积极效应。目前,学校相继成立了“成长的脚印”、“文明礼仪工程”、“校友故事集”等项目组,他们在各项目负责人的召集下,正创造性地开展着工作,同时实现自己的生命教育价值。
问题选答
1.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果有教师挑战你的权威,你怎么对待?
答:首先,校长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校长架子,而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对于教师的挑战,理应胸襟开阔地正确面对。其次,对于教师的挑战,要冷静地分析,如果教师的观点或做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我们应虚心悦纳并付诸于行动。再次,我们要鼓励教师挑战领导的权威,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教师的挑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挑战也有利于促进校长自我不断的进取。
2.你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答: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应该是喜爱教师这个职业,能享受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我们知道,外在的力量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都缺乏持久性。学校是从事精神生活的场所,教师是从事精神生活的人,他是一个物质的人更是一个精神的人。教师工作充满着挑战,每次挑战都是一种刺激,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当教师喜爱学生,喜欢教师这个极富创造性的工作,他才会在挑战面前不退缩。他才会在挑战和创造中享受到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3.你认为教师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答:我认为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第一个品质是善,教师要善良,要善待学生,能够充分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去践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信念;第二个品质是公正,对待学生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把学生都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三个品质是责任感,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负责。
备注资料来源:常州教育网(
http://www.czedu.gov.cn/
)。作者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原文题目是:“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选用时略有编辑。
*****************************************************************************
来源:闫德明教授博客“学校品牌研究”
主编:王增海 责任编辑:刘海文 图文编辑:李嘉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