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永通(大夏书系策划编辑,《教师月刊》的首席记者。)
现在的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在人们的印象中,读书之于教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身为教师而不读书,才是咄咄怪事。可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却是: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少,教师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先讲一件沉重的事情,不久前,我中学母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家猝死。好友在电话里几度痛泣,他说,这位老师工作上勤恳如牛,任劳任怨,自恃身体不错,身兼数职,常常加班加点,他的死完全是超负荷劳动所致,即所谓过劳死。
母校这位青年教师的不幸,虽不能说普遍,但此类事件在全国各地也时有耳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生活上、工作上诸多压力的侵袭,很多教师在身体上、精神上纷纷亮起“红灯”。
没有美好的生命状态,难有美妙的阅读。让一个身心疲惫的人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好比要让荒漠一夜间变绿洲一样,不过是一件想起来很美的事而已。打开一本书,不知不觉沉浸进去,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心境。
所以,教师不读书,更多是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本能地启动生理、心理的调衡机制,以免耗能过多,免疫力下降,让身心遭到疾病的侵扰。
以上观点,并非主观臆断,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流行着这样的社会风气:许多薪俸阶层的男人下午下班后,径直到小酒馆喝酒,直至酩酊大醉才回家。
针对此社会现象,当年担任日本劳动卫生顾问的松田育一先生,通过对人的大脑构造进行独特研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在“日新报导刊”上发表了《驱散焦躁和烦恼》一文。
松田育一先生研究指出,在人的脑子里同时存在着三个脑子,分别为鳄鱼脑、马脑和人脑。从人脑的构造分布来看,属于爬虫类的鳄鱼脑(脑干)在最底层,它承担了人的自律神经作用和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如呼吸、维系心脏跳动、保持体温、消化食物,以及睡眠、排泄、自我防卫本能等;居于鳄鱼脑之上的是更加进化的哺乳动物的马脑,其作用是赋予人以感情,如恐惧、愤怒、思慕、寂寞等;包围在鳄鱼脑、马脑四周的是大脑,即人的脑子,它是理性、智能的代称,诸如思考、计划、创造等人所特有的功能都是通过人脑来实现的。
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家庭里,每个人都被要求要冷静、合理、理智、抑制自我,而不能凭感情行事。其实,人与动物相似,若过于粗暴地处理自己的感情,则易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倘若人长期受到精神紧张的打击,此信号会传至鳄鱼脑中的自律神经,并使之紊乱,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穿孔、胃溃疡等症状。
于是,日本薪俸阶层的男人们就去小酒馆喝酒,因为酒精可以使大脑休眠。这样,平时受到大脑抑制的马脑便恢复了精神,随即感情毫无掩饰地宣泄出来,具体表现为酒醉后时哭时笑、喜怒无常。
回过头来看,整天忙不停的教师同样需要释放马脑,让大脑休息,以便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所以,当教师好不容易歇下来,最好是散散步,看看电影、电视,或跟家人、朋友聊聊天。
阅读是有难度的,同时需要马脑和人脑的协调、配合,才可能与作者对话,还原书中的情感、思想。对于大部分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师而言,在忙了一天之后捧起书,只能使精神进一步紧张,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身心倍受折磨。
也就是说,教师不读书,或书读不下去,其实是源于调剂身心的生命本能而为自己理性选择的一种“节能”的生活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竞争意识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之不读书,与此息息相关。
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在看似公平的逐条量化之下,却指向了淡化读书,乃至“鼓励”不读书的方向。教师职称关乎其个人利益及荣誉感,除了心灰意冷或洒脱超越的极少数教师,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趋之若鹜的。然而僧多粥少,竞争随之而来。在职称评定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各种荣誉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的评价。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很单一的:能抓出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考试是一门技术活儿,只需特定的技能,学科之外的书往往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当教师选择为眼前利益冲刺后,难免要把学科之外的书本冷落一旁,久而久之,也就忘却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书的精神食粮。
现代教师为什么需要读书
何为现代教师?在我看来,其核心特质表现在,他的观念是否与这个世界、与校园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血脉相连,并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观念是教师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教师一旦在观念上出现问题,无论其在专业上有多深的造诣,也无法弥补因观念上的偏差而给学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演员李冰冰接受采访时提到,她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特别没有自信的人,因为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她一直笼罩在这样的观念阴影下:“小时候不会算算术的人都很笨。”她说,数学不好,导致什么都不好,以致一直没有安全感,恨不得自己能丑一点,“我现在有点驼背,因为小的时候一直是这样走路,就希望老师不要看到我”。观念是一只可怕的“看不见的手”,它甚至可以让人类这个“物种”慢慢地“变异”。
教育上存有偏差的观念,犹如枷锁,学生的心灵一旦戴上它,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都解不开。麻烦的是,有些观念有其时间性的一面,最容易过时、落伍,教师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以这些过时的观念建立起铜墙铁壁,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自以为是,而对外面的世界保持封闭和无反应的生命状态。
基于此,衡量现代教师的三个标准即为:其一,做一个开放的教师;其二,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其三,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三个标准既有次序上递进的关系,又互相关联、交叉,比如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对达到前面的两个标准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总是抱持开放的生命态度,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自己时刻进行积极的对话。在书本的滋养下,一个开放的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精神性状:一是,在不断正面回应环境的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他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职业追求的方向,努力去寻找并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尼采语);二是,他乐于学习,善于悦纳不同的人,并批判性地吸收、消化不同的观点。三是,他放下成见,以崭新的方式看世界,伴随着好奇心、责任感,并在与他人自由的交流、分享中,不断学习、转化、创造、发展,在生命不同的季节里,其思想总有恰如其分的成长。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内心敞亮,知道自己在专业上追求的方向,正如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在书本的滋养下,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有专业伦理和专业能力的人。叶圣陶先生对教师有一个基本要求:肯负责,有本钱。“肯负责”,指向专业伦理;“有本钱”,指向专业能力。
先说专业伦理,它早已被各行各业所忽视,为了利益,伦理底线面临着被降低的风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即成全生命、呵护人性,应该成为其专业伦理的根本标准。
再说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并非局限在教学能力这一狭隘的范围里,它还包括爱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可见的将来,能让学生考出好分数,不过是一个教师最低限度的“本钱”。作为现代教师,最大的“本钱”是,在读书中扩展教育视野,回归教育常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支撑他作为现代教师的“思想资源库”。
有“本钱”的教师,对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似是而非的繁杂现象,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也不轻信流行的观点,而是保持自己的敏感,屡有独到的见解,因为他始终眷念健康的人类精神,视“读书明理”(郑板桥语)为天职。
现代教师怎么读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是一句很笼统的励志口号,很像小时候大人哄我们的招数:“乖,听话,才给你糖吃!”糖吃多了,不仅牙要坏,脑袋瓜也会不灵光的——光听话,就不思考了。同理,如果所开之卷皆是糖之类哄我们听话的东西,何益之有?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作为现代教师,如何读书,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一曰,须开有益精神发育之卷,获得现代教师所必需的基本常识和心灵滋养。
浮躁与功利,是这个时代的传染病,其病毒之蔓延无孔不入,殃及教育,最明显的恶果是,教育日益平庸化、世俗化,且逐渐露出僵化和滞后性的面孔。作为现代教师,如何在庸俗的空气中增强免疫力,自觉去突破现状的呆滞和体制的局限,让自己多一点教师味,多一点书生气?这个问题,可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句话来回答:“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当然,“拿学问提着”,指的是在思想上下工夫,这是精神发育之关键的关键,而提高思想能力的关键途径则在于“直扑经典”(黄克剑语),读点哲学,回到人类的思想源头——轴心时代的伟大人物(比如孔孟老庄,柏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去吮吸精神发育必需的奶水。今天之教育,虽流派林立,杂象丛生,但若有哲学之慧眼烛照其间,我们一定不会因被遮蔽而迷失,因为哲学有益于我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回归教育之常识。
话说回来,今天的中小学教师,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走上讲台,皆在应试教育的大道上前赴后继,几乎无暇亦无心去吮吸哲学原典之奶,久而久之,精神的肠胃根本适应不了“原奶”。这时候,当然要退而求其次,先吸收一些“奶粉”式的解读本,比如《论语》,可以先借助杨伯峻的译注本、黄克剑的解读本、李泽厚的今读本等等,至于于丹的心灵鸡汤版,最好别碰,因为她只是从《论语》中舀了一丁点的“奶粉”,却用了一吨以上的水去冲泡,偶尔尝尝倒也无妨,若喝多了,喝上瘾了,只能导致营养不良。
精神发育犹如身体发育,除了必需的营养外,还需运动,所以,现代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经常“运动”、调理,也就是说,现代教师既需要满足生存的职业生活——教书,也需要丰盈灵魂的内心生活——读书。就精神享受而言,读文学类的经典作品,犹如听经典音乐,可以滋润心灵,让生命伸枝展叶,保持旺盛的活力。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叶先生的回答,让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神说:‘如果你内心的光明熄灭了,那黑暗多么可怕。’”是啊,很难想象,一个“内心的光明熄灭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如何能做到以人间情怀之灯去引领学生观照、眷注人生世相。
二曰须开有益专业发展之卷,获得现代教师所必需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能力。
谈到读书,许多专家学者言必兴趣,使读书成为人生之乐事云云。从理论上来说,一点都没错,因为人要把一件事做好,最需要的是动力,就人选择读书而言,其动机有二:一是喜欢其“无用之用”;二是确信其“有用性”。第一是全凭兴趣、爱好去读书;第二是抱持一定的功利心去读书。对于久经应试教育锤炼的教师,除非从小培育了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否则,很难让读书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兴趣一旦错过早期开发,缺乏一点一滴的能力积累过程,长大后不管怎么努力,也很难真正开发出来。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虽然无法尽情享受把读书作为消遣的乐趣,但至少还有第二个动机,可以让他们拿起书本,即把读书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无需囿于道德感,觉得缘于第二个动机去读书多少有些不光彩,其实,当我们与有益专业发展之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著朝夕相处之后,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足以改变我们的气质,提升专业素养,并显露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
作为现代教师,当你依据有益专业发展的原则来精选书籍,并认真地一部部“啃”下来,你的专业能力自会潜滋暗长,获得意想不到的提升。
此外,作为非消遣性阅读,你还可以尝试做读书札记,一则有益记忆;二则有益思想能力的提升。读书札记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摘引书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二是记下自己的心得、见解。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