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上探友专帖】: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书法作品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0
标题: 【网上探友专帖】: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书法作品欣赏
孟会祥,男,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甘肃书法院顾问,一画网顾问,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以及名家邀请展等展览、学术活动。发表书法评论类文章百余篇。参与编着书法论着20余种。在书法创作、评论和编辑出版方面,均有一定影响。
孟会祥书法
孟会祥《心经》
孟会祥楷书
孟会祥楷书手扎
孟会祥楷书手扎
孟会祥隶书扇面
孟会祥隶书扇面
孟会祥书法
孟会祥书法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0
孟会祥,别署竹堂,男,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甘肃省书法院顾问,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等书法展览、全国书学讨论会等学术活动。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法名家展览。发表书法评论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参与编著书法论著、教材二十余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1
豪气荡漾笔有情——说说孟会祥先生其人其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3066186&PostID=47198428
2012-10-10
孟会祥,别署竹堂,《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甘肃省书法院顾问,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等书法展览、全国书学讨论会等学术活动。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法名家展览。发表书法评论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参与编著书法论著、教材二十余种。 出版《竹堂笔记》、《笔法琐谈?《村里的事》等书。
孟会祥书法作品欣赏:
豪气荡漾笔有情
——说说孟会祥先生其人其艺
傅德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魏晋以降,能够开宗立派者,时有所见。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等更是以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仅书艺高超,在文学造诣上更是不同寻常。其笔下所展现的不惟是砚田之间的笔墨技巧,而是重在精神境界和士人情怀的完美表达。书法是技与道的充分融合,是娴熟的用笔技巧与书作者丰赡的学养、高尚的人品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的提炼与升华。一个优秀的书家自然要同时具备这诸种素质,不可缺一。即使是清、民时期的文人学者,亦大多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他们的那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忧患意识,发而为文,溢而成书,字里行间,天趣自现。略无搔首弄姿之态,绝少急功近利之心。
时至今日,展赛风潮如火如荼,追名逐利甚嚣尘上。或淡泊自守于书斋之内,或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者,虽不乏人,然能够不受世俗功利之诱惑而潜心苦修者,却实属凤毛麟角也。当人品修为和文学修养渐行渐远而技术与形式被当下书坛过度标举之时,说明时人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已经无所不在。在深具识见者眼里,当下参展作品之文气、诗意、书境的一度失落,说明某些人所讲的当代书法“超元迈宋,胜唐追晋”,不过是一厢情愿,何异于痴人说梦?!。厚古薄今固不可取,然过度乐观,进而厚今薄古,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均不可取。
好在当下书人并非绝无在超逸中下实际功夫者,他们能够认清时势,正确面对。身处展览风潮之中而不为其左右,作书为文,可自出胸臆,直至本心,以一种虔诚和智慧竭力捍卫传统艺术的应有尊严。正因为这类人为数不多,故显得何其可贵!因此,便使我时常想起《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孟会祥先生。在我看来,他即属于其中之一。
孟会祥先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更多地是一个专业媒体编辑的形象,为人低调,内敛,爱岗敬业,不事张扬。能够与人为善,平易敬人,从不以大报编辑自居,人品若此,便不由人们对他及其文章书法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于笔者多年来一直给《书法导报》写点书法杂谈之类的文章,和作为编辑的孟先生也就难免有一些接触。尽管至今从未谋面,只是偶尔为谈论稿件有过电话短信的往来,但也可算作是神交已久的同道师友吧!他身上特有的那种文人气质和新时代知识分子所少有的精神情怀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惬意和感动。我一直以来密切关注着他的行踪和动向,深深感到,把作为将编辑、评论家和书法家三者集于一身的孟会祥先生所具有的这种特质梳理出来,与所有爱好艺术的人们共同分享,无疑是一件很具现实意义的事情。故为了行文之方便,不妨将三方面分开来谈。
一、孟会祥首先是一位谦虚务实的优秀编辑。众所周知,专业媒体,特别是书画类的报刊以往都有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弊端,那就是对新人的关注力度不够。在选稿用稿方面一度以书画界已经功成名就的名家大腕为主,多少年来,在书画报刊的大块版面上,一直就是那一拨老面孔在大家面前晃悠,一个个完成了从新秀——小名家——大名家——“大家”——乃至“大师”的转变过程。可实际艺术造诣则大多不进反退。民间高手则因人微言轻而多被拒之门外。此类现象,不由使人时常想起那首《朝天子• 颂喇叭》。想想在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作为平面媒体,如果缺乏对书法大众的关注,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因此,《书法》杂志、《书法导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迅速转变办刊理念,加大了对新人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为报刊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孟会祥先生所主持的《书法导报》“关注”版就明显具有这一特色。一改过去那种几个老面孔轮番上阵的僵化局面,勇于刊登大胆犀利的书评文章,新人新作不断涌现。
平心而论,老作者生活阅历深,社会影响大,文笔老辣,功底深厚,但时间长了,在书法圈混久了,也会形成僵化思维,出现卡壳现象,文章很难有新的突破,很难展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再加之和书界同仁关系比较熟等原因,投鼠忌器,不变说话,使得评论文章大多成为应景之词,无法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对书法大众有意无意的疏远,也会挫败新人投稿的积极性,报刊的可读性和发行量自然会受到影响。而作为有艺术良知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报刊编辑,应当摒弃世俗偏见,更多从艺术的角度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开放思维,大胆吸纳新生力量。
孟会祥先生在此方面就做得比较到位,甘为人梯,乐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在他的主持的导报“关注”版上,新作者的文章接连不断,以开放的思维,灵活选稿用稿,不以资历影响论高低,而以文章的实际水准和社会功效为原则。既有利于报纸用稿风气的改变,使报纸更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也鼓励和扶持了新的理论批评作者。从客观上起到了营造书坛和谐气氛的作用,值得肯定。此外,在给作者邮寄样报和签发稿酬方面,孟先生也十分认真,从中体现出一个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和《书法导报》对读者、作者的充分尊重。我作为一个普通作者,在与报社所有编辑互不见面的情况下,能够在《书法导报》发表数十篇文章,自然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这在专业报刊渐趋商业化运作的当下,是殊为难得的。
作为书法评论家的孟会祥。说孟会祥是书法批论家,读者应该没有异议。在此之前,我觉得孟会祥更是一个作家,他的散文功底非常深厚,其文幽默风趣,清新可读,看似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实则里面透着一种浓郁的文人情怀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他行文洋洋洒洒,遣词造句文白相间而不嫌生硬刻板,既无那种掉书袋子式的酸腐文人有意卖弄文采之作派,也非那种白开水似的寡淡无味。而如佳茗老酒,越细品越觉有味。所有的文字最终都是为了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给读者以诸多启迪。正是因为孟会祥有如此好的文学功底,再加上他本身所具备的书法造诣,故他的书法理论批评文章就完全有别于一般的书法文章了。我一直比较关注会祥先生的书评文章,几乎每篇都要细读,甚至反复多遍。何也?盖因其敢于直言,有的放矢。书法理论批评文章,贵在一事一议,言简意赅,紧抓主题,直至本心。最忌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泛泛而谈,言不及义。孟先生文章多为抨击和评述当今书坛时弊,且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如他撰写的《当代书法缺什么》和《书法展览考察》等等,都有对当代展览文化背景下书法生存现状的深度思考,其中不乏一些个人的独到见解,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
作为书法家的孟会祥。孟会祥能够胜任《书法导报》的编辑工作,除了有作为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出色的文字功底之外,与他本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分不开的。如果作为一个书法类专业报刊的编辑而对书法的本体知识不熟悉,对书法创作很陌生的话,仅仅依靠一些文字方面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在选用稿件时,无论是面对文字稿还是作品稿,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正是因为孟会祥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批评方面均有一定功力,再加上自身的文学修养,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孟会祥书法植根于晋唐,早期致力于对书法技巧法度的锤炼,所作应规入距,然气息、性情不甚,明显,个人风格未能展现。这也是学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后来其精心留意于王羲之法帖和近人白蕉书法,境界格调遂为之一变。其作品不仅在技法技巧上能够比较耐得住推敲,而且在气息和韵味上逐渐呈现出洋洋古意,魏晋行草书的那种流畅、隽美、质朴、散淡之意蕴自然流溢于字里行间。他不属于那种急功近利刻意求变的类型,他对书法的初衷大抵一是出于喜欢,二是为了更好地尽好一个书法编辑的职责。因此对书法的研习,就体现出许多更接近生活常态的意蕴。孟会祥先生的作品正因为写得比较中和,因此也就不会像时下那些热衷于杂交嫁接和夸张变形的书家那般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但他绝不是没有风格,他这种风格其实就是他长期沉浸于晋唐法帖和诗词文章当中,慢慢滋养出来的一种散淡儒雅、敦厚质朴的文人气息。
我看孟会祥先生行草作品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技法的磨炼是精心的,但不造作。他对风格的追求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却没有刻意的张扬。真正的艺术风格绝不是从技术到技术徒事描画者可以知其玄奥的,而是一个人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他豪气荡漾,笔底有情,文章犀利清新,书法古淡优雅,为人豁达低调,堪为年轻一代书人之楷模。刘熙载《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尽管说书法未必尽“如其人”,但一般情况下却也不容置喙。若之于孟会祥先生,可谓允当而不谬也。
以他超逸的品格、高标的器识和可贵的敬业精神,既知书文并重,尤重德业双修,故其未来之路自然是广阔而光明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3
《书法导报》副总编孟会祥受聘“一画网”艺术顾问
时间:2011-08-13 作者:朱同 来源:一画网
内容摘要:孟会祥,1965年生于河南省襄城。198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size=+0] [size=+0]
[size=+0] 3月13日,《书法导报》副总编孟会祥受聘“一画网”艺术顾问。
[size=+0] 孟会祥,1965年生于河南省襄城。198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广东省书法院客座研究员,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作品曾参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书法展览,曾举办“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十人展”、“尚艺书法北京行十五人展”等大型专业展览。字体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体势劲朗,骨力道健。参加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等多种书法学术活动。发表论文、评论数十万字,主编或参编书法类图书数十种。(崇雯)
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5
2012-7-20 15:53:09 上传
下载次数: 3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6
孟会祥著《笔法琐谈》等两书出版(组图)2012-6-4 中国艺术创作网
本网讯 继《竹堂笔记》前不久出版之后,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孟会祥的另外两种新著:《笔法琐谈》《村里的事》,于2012年5月由海燕出版社(郑州)出版发行。
《笔法琐谈》封面 一超摄
《笔法琐谈》为16开本,包括缘起、误读、姿势、藏露、中侧、涩行、紧收、方圆、曲直、笔势、气韵、无法共12篇关于书法笔法的系列文章,14万字。作者以帖学为立场,隐括历代书论,结合学书体会,对笔法理论做了系统阐述。如作者在“误读”一章指出:“先民书写工具的演进,渺矣难考,而我们现在熟知的最早文字体系甲骨文,便是用毛笔书写的。所以我们谈笔法,只在毛笔笔迹的范围之内。自用毛笔书写开始,就有笔法的存在,随着时代的推移,笔法不断丰富。到了魏晋,以王羲之为代表,笔法达到完备和成熟。后世,则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变异。以此立论,则所谓笔法,即指最为高超的二王笔法。其他所谓的笔法,都可以视为对魏晋笔法的改造或误读。”
《村里的事》封面 一超摄
《村里的事》是作者记人记事的抒情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人,农村的事,其中映射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对生活的思考。
孟会祥,别署竹堂,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协会员。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书学谈论会等活动。分别书法评论类文章百余篇,参与编著书法论著20余种。(彭一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21:37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4082190_0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4082190_0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34082190_0_1.html
竹堂的博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14b509b
十年未见竹堂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