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马晓鹏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随着郑州成为GDP“3000亿俱乐部”的成员,书画市场近期异常火爆,有迹象表明,继股市、楼市之后,有批量资金进入书画市场。 民间古谚语道:“粮油生意一分利,布匹百货十分利,棺材嫁奁百分利,珠宝字画万分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银行存款利率的连续下调,股市跳水,书画市场投资异常火爆。河南商都古玩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王安乐认为,艺术品市场与证券、股票、期货和房地产并列为市场投资的“五朵金花”,并测算说,金融证券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而书画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则是26%。 河南省当代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张培华更为直接地表明,今天谁掌握了更多的书画精品,也就意味着谁握有更多的“软黄金”。 字画投资 郑州大热 15年前,有人拿出100万元投资当时名气并不显赫的吴冠中的作品,现在已至少拥有亿元资产,这就是佐证。 “周口现象”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业界人士道,周口市的书画收藏由来已久,名扬全国。这些年,他们每年都要从全国请来一批批的书画名家泼墨作画,每年的成交额少则百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一位农民曾经装满一车小麦来到某位画家的住处,以求画作。 目前,郑州市区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收藏精品书画,并有不少行家里手开始由收藏转化为出售,从中大获其利。这说明,收藏书画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鉴赏行为,而是一种投资方式了。 进入到2009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低迷,大量资金开始主动进入收藏行业,尤其是书画市场更是风生水起、风起云涌。“瓶颈当中有高潮,谨慎当中有激情。”对于当前中国书画市场,张培华如此诠释。 在张培华看来,整个中国书画市场处于一个调整巩固的状态。“与一线的书画艺术市场相比较,郑州书画艺术品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市场有众多“潜力股” “目前书画市场正在趋于理性,投资者、收藏者的精品意识在不断地提高。”河南商都古玩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安乐向本报记者表示。他建议,投资者和藏家应选择书画精品作为投资对象,因为这类作品往往具有龙头效应,其增值潜力及增长幅度将远远大于一般作品。 不过,河南瀚都书画院院长王岩浪特别提醒说,不管从何处购买书画作品,一定不可迷信画家的名气、年龄、辈分或是职务。因为这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参照,但不是唯一的参照,有时它与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并无必然的联系。张培华认为,就河南而言,这些年从学院走出的一批中青年画家在全国大型书展、美展中频获大奖,知名度越来越高,技法日臻娴熟,创意颇为新颖,正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例如目前在河南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张海、宋华平、马国强、王澄、杨蔚等都被藏家极大关注。 另外有些中青年书画家都处在思维活跃、技巧成熟、体力较好、灵感充足的时期,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风格独特的精品。虽然他们有的现在还不太有名气,但其画作的升值潜力是巨大的。 面对新的困惑与诱惑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作品正在成为中产阶层正常的情感交流的最好载体,中低价位的书画赠品在与日俱增。中国文人书画研究会会员、洛阳知名的书画家蒋有军甚至断言:全国书画协会会员的作品,如果一幅书画作品的售价在300元到1万元之间,3年之内,书画礼品将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蛋糕,面对书画市场流通环节诸多的梗阻与困惑,据CBD东环步行街建设项目策划部经理耿强透露,他们正在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市场操作模式,那就是把书画市场导入到人流汇聚的大型商场里面,实现优势互补,逐步摸索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让书画艺术贴近百姓,并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 |
书画市场火啦?疯啦?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大河网-河南日报 | ||||||
一幅古代书法作品,价格从33万元卖到935万元,7年间翻了20多倍;《雨花台颂》刷新单幅国画4000多万元的新记录。在国外,毕加索、克里姆特的画作更创下超亿美元的“天价”…… 书画由藏品成为礼品,并走向家饰。书画市场让人垂涎,投资书画让人产生暴富欲望,而书画市场的不规范又让人望而却步—— 书画市场:“黄金时期”?“虚火”、“虚高”? 7月29日,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巨幅国画《雨花台颂》在北京以4620万元的高价拍出,刷新了单幅书画作品的卖价记录。 这个价格被称为“天价”。近年来,书画在国内市场一路走高,屡屡拍出天价:2004年,近代山水画大家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集》以6930万元的价格成交。2005年,中国书画拍卖超过1000万元的达到46幅,成交价前一百名的作品成交总额为12亿元。2004年,这两个对比数字分别是20幅、9.5亿元。 今年6月,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Ⅰ》被美国化妆品大王劳德以1.35亿美元收购,创下迄今单幅油画最高拍卖价记录。之前保持这一纪录的是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它曾于2004年5月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以1.04亿美元的价格被拍卖。 这种现象正应了那句古话:“黄金有价,书画无价。”书画市场火啦?疯啦? 业内有人却称这种现象为“虚火”,这样的价格为“虚高”。理由是:书画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厚今薄古现象,例如,屡屡被人称道的元代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纵然拍得迄今古书画最高价的4620万元,也和现代画作的价格相形见绌。甚至有人发问:难道八大山人、郑板桥、“四王”、石涛的历史地位果真比不上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黄宾虹、林凤眠、李可染吗? 书画市场火爆和疯狂却是不争的事实。归纳起来,其火爆的原因主要有: 有购买能力的经济富裕阶层的出现。收藏名书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人说,在西方,“有车尤其是自己开车不算富裕,有房并且家中有名画才算有品位,属于真正富裕”。这种风气正在国内弥漫开来。 以名书画为礼品。送整箱的“茅台”酒、“中华”烟,有的客人已不稀罕;送现金,有地位的客人不敢要、不愿收。而送名书画,既无伤大雅,又可传之后人、保值增值。 “乱世藏黄金,盛世重收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即便是普通人家,家庭装饰也把悬挂成千上万元的名字画提上了议事日程。 河南书画: 期待“平实”变“丰实” 河南书画市场现状如何?记者向省及郑州市的文化管理部门询问,没有得到具体经营数字。 河南书画市场的地位如何?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翟本宽介绍说,横向看,北京、上海、天津三市最为热闹,河南在省份中比起江、浙可能要逊色一些,不过一直呈上升趋势。 翟本宽说,现今,张海、王澄、李刚田、周俊杰、李强、王宝贵都是中国书协理事,其中张海还出任了中国书协主席,在国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老一代书家中,陈天然风格独特;已经过世的谢瑞阶善章草,且尤擅以黄河为题材作画,号称“黄河老人”;林国轩功底深厚,这些人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包括一些区域性、民间公认的名家在内,河南书画近年来行情看涨。例如,郑州擅长题匾额、画牡丹的唐玉润,一幅4尺整张的书作一般是2000元,牡丹是3000元一张。陈天然的书法是1平方尺2000元至3000元,4尺整张的约需2万元。张海的书作现已涨到8000元/平方尺。而特出名的区域名家,卖字画的月收入应能达五六万元。 当然,河南书作比起国内大家,价格的总体特点还是“平”。例如,启功的书作,要卖到每平方尺1万元~1.5万元。翟本宽另外说,河南书画历史悠久,曾出现过吴道子、王铎等大家。清朝的王铎在孟津、黄河以北的怀庆府一代活动较多,留有不少真迹。如果发现收藏,其价值自然非凡。 河南绘画,按照中国美协会员、我省知名画家、河南报业大厦903画廊经理李自刚的说法,市场及价格的特点也是“平”。 李自刚说,“平”的原因主要是和京、津、沪相比,缺乏区位优势。例如,903画廊推出、经营的毛本华、他自己的、雷双、刘杰、王仕增、梁美玲、丁伟、李刚、刘艳会、赵维平等我省知名画家的作品,如果拿到北京,价格会翻上几番。因为京、津、沪已成长为全国性平台,吸引了大量港台及海外买家,而河南人自身的购买能力还非常有限。 在河南,专业的拍卖公司和拍卖会相对少见,画廊成为经销书画的常设机构和主渠道。903画廊营销总监夏新生介绍说,郑州专业经营书画原创的画廊不过寥寥几家,903是其中之一。903的定位是成为“代理河南首家油画名家原创的画廊”,主打油画这个市场空缺和“新宠”。 投资: 可抱热情,仍需理性 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书画拍卖的份额占到了70%~80%,不少拍卖公司推出的春秋大拍,全是书画作品。 近10年来,书画的升值速度明显。例如,《华祝三多图》1996年上海成交价为200多万元,2005年以2860万元成交;李公麟的《西园雅集》手卷,2002年以506万元出手,2005年以2750万元成交。赵孟兆页的《临契帖》,从1998年的33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935万元,7年间增长20多倍。因此,应对书画投资抱有足够的热情。 与此同时,书画投资的风险犹存。原因在于:其一,“黄金有价,书画无价”。买家之间购买能力的差别、买家对书画作品的不同感应造成了书画价格的千差万别,从而使书画价格历来缺乏统一而科学的参照系。其二,市场良莠并存、赝品泛滥,加上长期监管缺位,使投资面临巨大风险。据统计,书画市场99%的购买者上当。其三,画家和画廊的自我炒作、过分渲染,也使消费者甚至媒体如坠烟雾,形成盲目跟风。 被称为“井喷”的书画市场让人垂涎,更让人如坠烟雾。怎么办?应把握好3条对应原则: 一是尽量买名人名作。只有名人名作才有收藏价值,才能增值。李自刚说,一般身为中国美协会员、参加过国家或出国画展、拿过大奖、办过个展的画家,其作品在河南至少卖几万元以上。反之,几万元以下的作品很难增值。 二是学习、积累书画鉴别知识。翟本宽说,“观千剑而识器,操万曲而知音”,自己的经验最可靠。尤其是参加书画拍卖,自身能力不足的,一定要咨询、延请行家和权威机构帮助鉴识。 三是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很多人甚至一些下岗职工指望快速地买进卖出增值、致富,殊不知,越是异想天开,越容易被套牢,甚至血本无归。④6 题图:良莠并存的古玩书画市场。 本报记者王铮摄 ■相关链接 警惕几种书画造假法 书画作伪早有历史,从文献记载看,在南北朝就已出现。古代生意经云:“粮油生意一分利,布匹百货十分利,棺材嫁奁百分利,珠宝字画万分利。”正因重利诱惑,历代不乏投机取巧者。现在的中国书画造假,覆盖书画家名头之广、涉及领域之宽也是前所未有的。 仿本法意即作伪者长期研习某一名家作品,这也是现在用的最多的一种造假手段。从西安的书院门书画一条街上,本地书画造假者主要以仿冒“长安画派”名家为主。他们的知名度较高,作品在市场上非常好销。有的是名家书画大师的学生甚至亲属造假,他们熟悉书画者本人的作品风格,造假得心应手,就算行家也很难分辨真假,此类赝品一般标价很高,接近原作。有的则是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临摹之作,他们艺术功底较深,造假作品有一定欺骗性。这类赝品要价不太高,一般百八十元就可以“搞定”。一些经营户明确告诉记者作品是假的,有的则说法十分“高明”:“我们这里的作品是‘高仿’,虽然不是真迹,但可以假乱真,送礼最为合适。” 高科技作假法如今书画造假已无所不用其极。名人印章用激光照相制版,名人书法可从出版的书法集中采用电脑放大,比描红还精确,完全能以假乱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披露说,由于高科技手段介入,使造假画出现地下工厂,仿制画多用幻灯来拷贝,有人专门画画中人物,有人负责题字,背景也由专人画,分工极为细致,甚至还请专人伪造“虫蛀”、作旧痕迹。然后成批生产,一张仿造著名画家的画出价50元,这样即便卖到三四百元,他们还是有利可图。 揭层法此种方法是过去用的较多的一种“技术”手段。由于以前作画用的基本上是一种多层宣纸,造假者利用宣纸对水墨的渗透特性,将作品进行剥离,再给原画后加上一层配纸,这样一张画就变成了两张甚至更多,一般人根本发现不了。当然,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技术含量”高,只有少数“高手”才能掌握。 有的高仿赝品还煞有介事地带有作者照片或专门机构的鉴定书。这无非是想以此“证明”假字画确实是真迹。但“证明”越多,有时却越表明作品是假的。工商、文化等部门的人士也承认,书画市场造假是客观事实,但书画作品都是手工创作,防伪有一定难度,执法人员因个人鉴别能力有限,打假也很困难。更令人不解的是,国内的一些拍卖公司公然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为赝品大开绿灯,为赝品出具“身份证”,大开出货渠道。据统计,书画作品拍卖中,真品数量难以过半。④6(山背) ■小资料书画市场的两次高潮 1994年春季中国嘉德首场拍卖会推出的张大千《石梁飞瀑》以209万元成交,齐白石的《松鹰》横幅以176万元成交,中国书画在中国内地的单件成交额第一次突破百万元,同时也促成这场拍卖会的成交总额达到1300万元,第一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让人们初步领略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无限前景。又如北京翰海1995年秋季拍卖会推出的北宋张先《十咏图》手卷以1980万元成交,中国嘉德1996秋季拍卖会推出的傅抱石《丽人行》横批以1078万元成交,首次实现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额过千万元大关,由此带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第二个发展高潮是在2004年和2005年间出现的。由于中国书画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因此就具备了独有的只涨不落的巨大增值能力。所以,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第二个发展高潮的两年间出现了众多的超千万元成交的中国书画作品,有的拍品因是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增值速度。④6 □本报记者程梁 李自刚:“油画比国画费时,应该比国画卖得贵。” 以藏画、作画、卖画和推新人为主业的画廊。 本报记者王天定摄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