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尽管文学发达源远流长,但在中国历史上,事功的写作始终是首要的。对于社会生活而言,诏令奏议的重要性,远过于诗词歌赋。将事功的写作发挥到极致者,乃是毛泽东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靠写作获得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时代环境的不同,将宣传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上,毛泽东把握住这一机会,创造性地通过写作掌握文化领导权,建构全新的语言政治,为意识形态注入革命的灵魂和巨大的活力。本文以修辞批评的眼光,考察毛泽东的各类写作,试图分析它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毛泽东话语是现代白话文的主体,历史虽已进入后毛泽东时代,它在语言中的巨大影响力,仍然决定着我们的许多行为和表述,是我们习焉不察的一笔巨大的遗产。 【关键词】修辞批评,语言政治,宣传,意识形态,后毛泽东时代。 一、 尽管毛泽东自己“历来不愿正式发表,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但实际情况则是,自从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号上刊登了十八首毛主席诗词,一九六三年的《毛主席诗词》(收三十七首诗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文革”期间,各种造反派组织自行编辑和印刷的《毛主席诗词》,数量极大,读者甚众。就本人收集、查阅的版本而言,不仅有详尽的注释,名家的评论,且有汇集各家评说的汇评本。张滌华、周振甫、安旗、李俊、郭沫若、赵朴初、刘开扬、佛雏、宛敏灏、顾易生、萧滌非、谢思洁等人的解释和评论,汇集一处,乃是仇注杜诗的工夫,讲究些的,还要配以毛主席的套色木刻头像和手迹,以一枝绽放的腊梅为封,编者和设计者,均未署个人之名。 一位编者在后记中说,“为了满足工农兵广大革命群众如饥似渴学习毛主席诗词的需要,我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无限崇拜的心情,编印了这本《毛主席诗词试解》。”且说,“原材料转抄多次,无法核实,难免有很多错误”。 最大的一桩错误,来自于另外的一些编者,他们不知从何处获得材料,编写了《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一九六六年后迅速流传,有多种版本和手抄本,收录的数量从十几首到三十几首不等,然其多数并不是毛泽东本人的作品。一个名叫陈明远的年轻人,因是其中十九首诗词的实际作者,而涉嫌“伪造毛主席诗词”被捕入狱。[1]陈明远的这些诗词,写于一九六零至一九六五年,没有发表过,但却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曾得到郭沫若等人的肯许。 毛泽东诗词的发表,于年轻人学习写古典诗词虽有促进,却没有形成一个所谓旧体诗运动。毛泽东公开主张“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毛泽东还有一句,“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2]。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在《给陈毅的信》中,他再次对诗歌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的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3] 虽然毛泽东否定新诗的成绩,但在文学的格局中被承认的始终是新诗。毛泽东的旧诗词及鲁迅的旧诗,被当作特例处理,承认他们的地位和价值,与整体上无视当代人的旧体诗词写作,似乎并无矛盾。聂绀弩和杨宪益的旧体诗词,也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但仍然无助于恢复旧诗词的地位和价值。 一九八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毛泽东诗词选》,收录了作者存世的旧体诗词五十首。其中最早一首写于一九一八年,晚者写于一九六五年。国内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以此书收录为最众。但这并不是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全部,他一九七三年所撰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就没有收入本书。而这首诗,于理解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颇有启发: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4] 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写得怎样?这是一个不难衡量的问题。诗有李杜,词有苏辛,格律、境界,遣词、造句、用典,皆可以评析。然而注者评者的定位与作者本人的自我评价相差甚大,作者写给陈毅的信中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微懂一点。”[5] 评价毛泽东七律的人不计其数,多从思想内容上发挥,却少见评其平仄。这里将《七律长征》的平仄和平起式正格谱对照如下(上正格,下《长征》): 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有二句二处不合正格谱,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惯例,第四句第三字实际上可仄可平,就只有第七句第六字一处该用仄声用了平声。全诗五十六字,合平仄的五十五字。看起来毛泽东并非如己所言“还未入门”。 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重庆滞留了四十三天,九月六日以九年前旧作《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该词首刊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重庆《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谈》上,署名毛润之,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6] 《词谱》云:“《沁园春》,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依照词律要求,除前段前三句和后段的前二句字数不同而外,两段后十句句法是一样的。调中有四个五字句,即上段的第四、第十二两句,下段的第三、第十一两句,须是上一下四的句法,声律是仄平平仄仄。上段的第四、五、六、七四句,下段的第三、四、五、六四句,除开头多一领字外,都要对仗。其馀则可对可不对。以此标准衡量《沁园春·雪》,基本合律。比较明显不合平仄处,在于“成吉思汗”一句,因是人名,不能更改。词的平仄,本来比律诗的要求严得多,毛泽东于《沁园春》的格律是熟悉的,一九二五年曾经作过一首《沁园春·长沙》。他在一九四五年的这个时刻将这首一九三六年二月写的词发在重庆的报纸上,也明证他在长短句上的自信。 王力一九六二年出版《诗词格律》一书,专门来谈诗词的格律,大量以毛泽东诗词为例,于所举每首的压韵、平仄、对偶有详细的分析,且与古人的诗词对照,何处严格遵守,何处有所变通。在书的结尾,作者写道,“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7] 二、 《四言诗·祭黄帝陵》亦未收入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在毛泽东的写作中,这首写于一九三七年的诗,具有特别的性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党的宣传政策有大调整,一度收起反传统的纲领,转而祭祀始祖黄帝,虽为仪式,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功莫大焉。其诗序曰:“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8] 与同时期张继、顾祝同撰写《中国国民党党部祭陵词》和林森、孙蔚如撰写《中华民国政府祭陵词》相较,毛氏祭诗有两个突出的特色,其一是强烈的个人色彩,还不仅体现在四言诗的文风之中,甚而在诗的正文中,留下了作者的签名“东等不才”,这是作者强烈个人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宣传策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祭文中,均未提及蒋介石,也未提任何别人。其二,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祭文祭诗,沿用旧制,庄重典雅,但国民党一诗一文,写得拘谨,过于循规蹈矩。毛泽东则新词旧语杂出,不避俚俗,比如“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在仪式和象征作用而外,追求其宣传效果,这是白话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其三,将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删除得干净,从阶级论者一夜间变为了民族论者,转变得彻底。 毛泽东对汉字的平仄敏感。汪曾祺讲过一个例子,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一句唱词,原来是“迎来春天换人间”,毛主席给改了一个字,把“天”改成“色”字。汪曾祺说,“有一点旧诗词训练的人都会知道,除了‘色’字更具体之外,全句声音上要好听得多。原来全句六个平声字,声音太飘,改一个声音沉重的‘色’字,一下子就扳过来了。”[9] 旧体诗词,毛泽东堪称行家,虽然他写得不多,于魏晋辞赋的欣赏、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显示出很高的品味。他曾花大气力给胡乔木修改诗词,为此引得江青向胡乔木问罪。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毛泽东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10]此乃识者之言。 鲁迅的旧体诗写得极好,毛泽东尤其欣赏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曾经在多种场合引用,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并以毛笔书写成条幅赠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对于这两句诗有详尽的解释。他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的这首题名为《自嘲》的七律,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诗后有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后编入《集外集》时又略有修改。为何说“偷得半联”呢?清代洪吉亮《北江诗话》有云,“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爱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帖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狂士也。”[11]“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乃是袭用“饭饱甘为孺子牛”化来,故云。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