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为重点 用为核心”研讨会大会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8:08
标题:
“学为重点 用为核心”研讨会大会总结
“楚天教育论坛”之“学为重点 用为核心”研讨会大会总结
湖北省教研室 李作芳
各位老师,各位代表:
五月的汉滨,可谓高朋满座、名师汇聚。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在这里欢乐唱响了!两天来,我们观摩了三对特级教师师徒高超的课堂教学展示,聆听了教研专家深入浅出的教学主题报告,参与了三个分论坛的互动研讨,分享了我国文学领域最高端的学术盛宴。回顾这次会议,我认为有三点尤为值得称道——
专家报告,视野开阔。本次活动,我们特别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又平先生作《走进莫言》学术报告。王老师的报告,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如饮甘饴,激发起心中的文学热情与梦想,有利于提升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名师点拨,引领方向。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策略指导”这两大重点?本次活动,围绕“学为重点·用为核心”这一专题,李伶校长、陈笑萍校长、熊春萍主任分别携徒弟同台执教,为我们展示了各自在“大阅读”教学、“习作指导与评改”、“综合性学习”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特级教师段宗平、李作芳、知名教研专家冯发柱三位老师分别作了相关主题报告。特级教师董琼、朱幼菊、龚明,以及知名教研员罗昆霞、向爱平、吴晓梅围绕这三大领域的教学,主持分论坛研讨,并为大家答疑解惑。一线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教研专家、特级教师的学术报告和互动答疑,为与会教师在课标与课堂之间找准了连接点。
互动研讨,活力无限。本次研讨活动,既有课堂观摩、专家报告等集中研讨,又有分组交流、短信互动等分论坛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与会教师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研讨有广度、有深度。
在两天的教学研讨中,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第一,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孩子带向何方?语文教学,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我认为:“兴趣”“方法”“习惯”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重点!只有语文课堂内重视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习惯,语文课本之外才会有万紫千红,语文课堂之外才会有万水千山!兴趣是桨,习惯是舵,方法是帆,只有三者齐备,学生语文学习的航船才能一路欢歌驶向彼岸。
其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哪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是什么?我觉得,“大量阅读”是根本!大量阅读,从小里说,是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往大处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一定要走出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教一篇课文的桎梏,将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向丰富的书籍世界,引向火热的社会生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宋代曾公亮诗中写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语文教学,就是要打开课堂这扇窗,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搭建校内外阅读的平台,将学生学习的视野由教材引向丰富的书籍世界,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读得更欢!要由过去给学生一棵树的绿荫,转变为给学生一座森林的绿荫,让学生在整座森林里自由呼吸!
第二,语文教学研究要“顶天立地”!
语文教学研究,既要放眼天际高瞻远瞩视野开阔,用先进的理念作指导、作支撑;又要“接地气”,立足课堂脚踏实地,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潜心研究寻求突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诗意语文”“情智语文”“和美语文”“本色语文”等“语文”名目众多。哪一项研究最有意义?我觉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我们的课堂中来,从我们教学的实际问题中来,这样的研究最有价值!
从当前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我认为,变以“讲读”为主的课程形态为以“自读”为主的课程形态,变“一篇一篇地教”为“一群一组甚至一本地教”,变“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孤军作战为“教学统整”,建立“大阅读”教学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次活动中《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做了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大阅读”教学理念,不仅应用于篇章的阅读教学之中,更应该广泛应用于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之中。美国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的成果表明:学生自发的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阅读量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让学生在一组、一类、一群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习得方法,产生阅读实践的动力,课外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去大量阅读、评鉴、表达、综合,让语文学习链接起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各位老师,本次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为大家提供了相应的课例,旨在激发大家研究的兴趣,引发大家共同的思考。今后一段时间,湖北省教研室将在全省确立几所实验学校进行“大阅读”与“习作”的定向研究和跟踪研究。希望“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的各位委员、“教研基地学校”以及有兴趣的学校和老师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展开研究与实践,力争在这两方面有所突破。
各位老师:教育,是倾听花开的声音,需要耐心等待。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大胆创新,执着前行,去创造小学语文教学新的成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8:10
“习作分论坛”——
自由表达,快乐习作
江汉油田实验小学 袁丽华
5月7日至8日,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楚天教育论坛”之“学为重点,用为核心”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在武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如期举行。
本次教学研讨会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一次是以《人物描写一组》的“组”的阅读教学、习作指导与评改、综合性学习三种截然不同的课型并举,而且是由湖北省三对特级教师师徒共同执教一种课型观摩课,耳目一新地给全体与会教师展示了新课标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特级教师陈笑萍师徒执教习作指导与讲评教学《写甲藏甲》。由徒弟张瑞先上半个小时的习作指导,用猜谜语(大蒜)导入课题,再读一段写“热”的景物描写,找到写法“抓特点,写具体”,然后仿述“武汉的热”片段,看视频说“活泼聪明的猫”,还可以以此类推写些什么等。接下来,由师傅特级教师陈笑萍上半小时的习作讲评。先回顾习作要求是什么,然后请某个同学读自己的习作片段,大家作讲评,再自己修改,同桌互改,旁标简单的圈画和批注,推荐三种不同选材的习作读自己欣赏的地方,并说明缘由。师徒共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习作教学的过程。
针对习作指导与评改的两节观摩课,特级教师、湖北省小语会理事长段宗平老师在主会场做了习作教学指导的学术专题报告。
段老师特别强调,《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教师在习作教学观念中,要树立三个意识:
(1)全程指导的整体意识。
习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作文的功夫通常在作文之外。习作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观察—导写—评改—交流。先说说第一阶段--观察的重要性。观察在不同的学段有着渐进的要求,首先要留心周围事物,紧接下来要观察周围世界,到了高年段就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是收集写作材料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动机和写作灵感的直接来源,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需要教师着力培养。第二步导写则是激发动机,调动情感,激活素材。可以多次写,多样写,写多样。形式多变一些,编连环画,各种生活应用,便条啦、介绍啊、简单直接明了,激发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评改的环节重在自省自悟,多给孩子找优点,少找不足。错字多了不需要改,千疮百孔让孩子扫兴,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最后一个环节的交流是为了营造氛围,快乐的校园生活,社区周边活动,大家共同分享作文,以达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目的。
(2)先放后收的过程意识。
《课程标准》在习作分段目标中就已经明确了,低年段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高年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中可以看出,习作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要采取先放后收的办法,牢牢树立学生“以我手写我口”的观念,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孩子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要求高,不求完善,尽可简单,尤其在起始年段,大量时间让学生使劲夸。这样,孩子们才敢放胆去写,一心想去写,他的写作动机就能稳定下来,而不是见到作文就害怕。慢慢地,他就会在表达的过程中找到感觉。找到感觉之后,他就会提醒自己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与人交流,都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再来适当地引导。
(3)人文兼修的培养意识。
文从心出,需要用心去写作文。有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仅就语言文字来教孩子写作文,太过狭隘了,要人品与文品兼修。习作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与学生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要从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起,要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善良的秉性。
与此同时,提醒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起始要放,不受羁绊。
习作好比是放野马,放着放着,等到他自己都疲倦了,老师再来收一收。三年级起始作文尤其要放,到了四年级可能会出现左右都不是的状态。很可能不知怎么布局谋篇,想用词却用词不当等等。其实,孩子自己也意识到我再也不能像野马一样放了,我也要讲点章法、文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传授一些方法,这时就要收了。在习作的起始年段一定要做到放手,即使到了五、六年级仍然可以放,到了初中再去收也不迟。整个小学习作就是一个放的过程。不能禁令太多,无论写什么都有条条框框,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行,左也不是,右也不成,浑身上下被束缚了手脚,反倒不知从何下笔了。
——评改要宽,不求完美。
在评改的时候,首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愿不愿意把你的习作念给大家听?同意之后,方可念给同学听。再让同学来评一评,好不好?好在哪?要舍得在一堂课里大量地读学生的作文,一节课评十篇也不为过,再使劲地让孩子夸,少提建议。为什么这么说呢?刚开始,别的孩子给这个孩子提建议,可能他还能谦虚地接受;提得多了,尽管那些建议都是对的,他也会难以承受。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老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空泛地说一句鼓励的话“写得好”,还要真心去欣赏孩子的习作。孩子们作文里出现的有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视而不见,或者暂且放一放。因为习作的要求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要从真心里让他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这篇作文写得真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顶呱呱、了不起!
——积累要活,不分内外。
一本教科书,无非三十几篇范文。如果只是一味拘泥于这二三十篇文章,学生能有多少收获?我们可以以组的形式来读,以单元的方式来读,还可以以整本书的方式来读,看看写法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大量补充课外阅读资料,粗略地去读,去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要过度专注于课文的分析和感悟,不求教学的尽善尽美,不求分析的精致无瑕。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学写。因为多读才能潜移默化,在自省自悟中逐渐达到内化。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好文章,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仿借。但是,摘抄仅仅只是一个模仿,不能一味没头没脑地去抄,是学的开端,是用的前提,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
通过本次的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分论坛”——
用“大阅读”教学观指导阅读教学改革
武汉市新洲区教研室 朱幼菊
五月的鲜花,艳丽芬芳;五月的阳光,灿烂明媚;五月的小语,群英荟萃。在这美好的五月,我们相聚江城武汉,共话小学语文教学。昨天下午,我们部分老师在汉滨小学,围绕着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开展了听、思、议相结合的研讨活动。我们首先聆听了湖北省小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湖北省特级教师李作芳为我们做专题讲座。她报告的题目是:由“量变”到“质变”——关于“大阅读”教学的思考。
李老师首先对上午的两节“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进行了简短评析,认为这次《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是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尝试,让阅读教学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教法——落实了文本的教学目标:突出“形”、“趣”、“法” ;把握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一组”、“一类”、“一群”;突出了群文的教学方法:注重“整合”与“比较”。
然后,围绕着用“大阅读观”指导阅读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分五大部分来阐述“大阅读教学”——
第一部分是对“大阅读”内涵的界定。指出“大阅读”教学的三大特点:数量多、资源广、渠道宽,力求将学生阅读学习的视野由教材引向丰富的书籍世界,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搭建校内外阅读的平台,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广,读得更有兴趣。
第二部分是介绍“大阅读”教学提出的背景。
一是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进行深层的反思,提出了现行教学具有典型的“花盆种植”的特点,看起来阅读教学很美,但局限性太大,给学生的“营养”不够丰富,必须突破这种“花盆效应”。
二是从时代的需要来思考,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结合世界各国及城市对阅读重视程度,谈到了开展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是基于课标的要求来实践——“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实施“大阅读”教学要树立“四种意识” :
一是课程意识。倡导要跟着课程走,做课程的创造者,突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重点。二是问题意识。要突出主题,对一组文章的教学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做到“纲举目张”;要体现核心,话题设计“抓大放小”,要提心教学价值;要强调比较,对一组文章在表现某一主题时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评判;要体现研究,让学生自己与文字对话、自行探究、发现、思考。三是主体意识。要减少教师的“讲”,突出学生的“学”,变“引着”学为“探究”学,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四是读写意识。强调“扩展读”和“迁移写”,要用课上学的方法进行小练笔,用课上学的方法读全一本书,围绕课上的“问题”研究一本书。
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大阅读”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
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话题切入,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提升——扩展阅读,读写迁移。
第五部分提出了“大阅读”观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理念要更新,备课要深入,教学要放手,评价视野要开阔”等要求,同时指出实施“大阅读”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如:课堂阅读量大,时间怎样分配?教材怎样组合?大量阅读的教材从哪儿来?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吗?语文作业做什么(美国阅读教学作业设计)?低、中、高年级怎样实施“大阅读”教学?在实施“大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的关系……
聆听完李老师的报告后,与会教师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这一主题,结合上午两节课以及李老师的报告,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大家展开了近3个小时的热烈讨论。
“综合性学习”分论坛——
动起来 做起来
实实在在推进综合性学习教学
——湖北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楚天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十堰市东风52小学 龚 明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在暴雨如注的江城,一群心怀梦想的小语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语文“学为重点﹒用为核心”这个话题。
在今天的交流大会上,我代表综合性教学专题研讨组第三个上台发言,排在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后,成为压轴发言,可见综合性学习的重要。
昨天下午,我们综合性学习讨论小组,在汉滨小学三楼会议室聆听了省小语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发柱老师所作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专题报告》,就特级教师李伶、徒弟王道清老师所执教的《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进行了讨论,就当前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我原先预测,参加我们小组讨论的老师会寥寥无几,但是实际到会上百人,超出想象。而且会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时甚至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黄石市磁湖小学的陈霞等老师(还有几位老师的名字没有记下来,表示歉意)争先恐后地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研究中实实在在的一些做法,水果湖一小的曾腊红老师、江汉油田的李萍老师、宜昌西陵区教研室的乔能俊老师、荆州实验小学的何燕姝老师、巴东县教研室的田静玲老师、十堰市东风52小学的范利老师、宜昌西陵区外国语小学的一位老师等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切中要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激活了大家的思维,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历时2个多小时。在观念的交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做法的交流中,大家对综合性学习的地位、内涵特征、专题分类、研究主题的选择、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就我们小组讨论的情况从三个方面向大会作汇报。
一、动起来、做起来——专家报告指未来
二、是什么、怎么做——互动研讨探秘笈
三、雾蒙眼、路难行——实实在在“做”和“动”
一、动起来、做起来——专家报告指未来
冯局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其中心词就是“动起来、做起来”,他呼吁各校、各位语文老师在综合性学习教学方面先动起来,做起来。他讲了两个问题。
1.对综合性学习的几点认识。他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特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他认为,综合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综合性学习要加强指导,这个指导是活动过程的指导,不是具体知识的指导;语文味不能缺失;不要把综合性学习神秘化,要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2.想方设法,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一是实事求是地确定学习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构成复杂,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不一定适合每一所学校,应有选择性。二是从长计议系统安排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及早谋划,提早安排,不能等到该上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时候才开始安排活动,否则,临渴掘井——来不及。三是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有效指导综合性学习。比如对策划能力的指导就要有目的地进行,一步一步地进行。
冯局的报告,使大家对综合性学习的地位、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是什么、怎么做——互动研讨探秘笈
在接下来的互动研讨中,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写纸条提问,共提21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大家精心思考的结果,都是当前综合性学习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里汇报6个问题。
1.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语文实践活动是不是一回事?
讨论认为,这三个概念有共同的地方,都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但也有区别。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用修订版大纲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之间是对应的,不同的是,“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和“活动”,重在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与融合;综合性学习是从语文的元素出发来确定主题的,要求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打破了语文教学“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封闭状态。
2.综合性学习的要有语文味。
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在“综合”的光环下盲目地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把本来姓“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单纯地组织为什么“环保研究”、“科技活动”,甚至“吹拉弹唱”“绘画表演”等等,使语文处于从属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所起作用甚微。大家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落脚点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也要全面理解“语文味”,识字写字有语文味,阐发观点、探究问题都是语文味。也有老师认为,我们不能被语文味所束缚,课堂中有了绘画等环节,就算越位,这种“越雷池半步就是缺失语文味”的观点未免过头。
3.综合性学习应该重点关注活动的展开。
讨论认为,以专题形式开展的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课堂展示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要特别重视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两个环节。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特性所限,老师往往关注“课堂”多一些,对活动展开关注较少,而综合性学习又重在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有的老师认为,综合性学习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我们看不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不符合综合性学习的规律。当然,我们这次活动中的综合性学习公开课,是为了抛砖引玉,不在其列。
由于“活动展开”难以在课堂呈现,所以综合性学习课多是“展示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过程缺少关注、监控和指导,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来“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
就这个问题,还有老师问,课堂展示是阅读材料的教学还是学习成果的展示?讨论认为,展示课上对阅读材料的处理,要有正确的观念,不要把阅读材料当成阅读教学课来上,材料只是编者提供的一个学习范例,或介绍相关知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展示的内容很广,不仅指知识成果,还指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探究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
4.如何让综合性学习不再成为学生过重的负担之一。
有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本身就很重,开展综合性学习,会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经过激烈的争论,大家认为,综合性学习做好了,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了,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取舍学习内容,精心拟定活动计划。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让人做快乐的事,他自己会快乐。
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①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②能否中在活动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③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④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性观点;⑤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⑥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6.综合性学习从哪个年级开始设置?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贯穿小学整个过程,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隐形的综合性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了随单元课文出现的小综合性学习,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则安排了以单元整组为主的大综合性学习。李伶老师和周道清老师所讲的《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以单元整组为主的大综合。
三、雾蒙眼、路难行——实实在在“做”和“动”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虽然有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老师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很清晰,“乱花依旧迷人眼”,比如,综合性学习分不分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问题,阅读材料的内容考不考的问题,一个大综合教学应该花多少课时的问题,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问题等。冯局在会议的最后把脉,提出了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不神秘,少限制,实实在在去做;二是早计划,巧安排,实实在在去导;三是动起来,重常规,实实在在地动。这三点有给人拨云见日、云开雾散的感觉。
各位老师,五月的风,吹红了蓝天的彩虹;五月的雨,洗刷了江城的天空;感谢五月的风雨,感谢五月的汉滨小学,让小语人的心中永远有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8:11
和习作一起长大
——三年级习作教学个案例谈
武汉市蔡甸区教研室 魏琼
前言:习作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是从第二学段开始界定并给予评价标准的。在以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也会为从低年级向中年级升班的老师把习作教学作为一个新的版块来培训。现时习作教学的现状是呈两级分化的,各种关于习作教学的研究有很多流派,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通过长期与一线教师的接触了解,发现按照现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始终无法整体提升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高度。在语文课程内容的几个版块中,习作教学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因材施教”被称为是学校教育中较难操作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习作这种个性化突出的内容,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教师真的束手无策吗?基于此,家庭教育的跟进和作用又该如何实施?本文以个案为例,采用观察法、记录法、分析法、家校合同法等研究方法,从现象与问题、策略与实施、反思与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用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落实课标中关于习作的各项要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目标。
关键词:阅读积累 读写结合 随机练笔 家校合同
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 ,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
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
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
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
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这首诗我常读常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一个孩子的妈妈,我对她的感触是颇多的。2004年我荣升为妈妈,现在孩子已经读三年级了。之所以以他做为个案来研究,是基于我工作的研究方向和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
一、现象与问题
1、现象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文化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受条件限制,落实课标精神较为滞后。就我所在的地区,属于中部大城市的远城区,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实施方面都较中心城区落后。通常在学校教学中,认为习作是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尽管《课标》兼顾了地域差别,把标准定位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几乎每个三年级的老师都会对习作教学头痛不已。目前较为突出的、有共性的现象是:1、难动笔,学生作品单调枯燥 2、费时低效,千人一面,没有新意。3、通过讲评、修改等干预方法学生整体习作水平仍然不佳。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老师自己心里的标准太高了,因为前面说到课标中对于习作的定位,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达成。在下校调研的时候翻看学生的作文本,才发现这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标准下的作品确实“惨不忍睹”。具体反映在: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段落逻辑混乱、不分主次、通篇不知所云。
2、问题
随着我们一系列研究的开展,结合当前习作教学的思考,发现问题矛头直指三大块:语言积累的贫乏、观察与想象的空间有限、家庭教育跟进的缺失。
找到了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就不难看到了。
(1)、语言积累的贫乏——识字量欠缺,阅读量不够,读写结合落实不到位;
(2)、观察与想象的空间受到限制——教师解读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写作形式单一,学生占有习作材料的途径狭窄。
(3)、家庭教育跟进的却失——家校合同做得不够,双方互相依赖。
二、策略与实施
《课标》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习作”概念,我认为这仅仅只是课程序列在概念上的一种表述。低年级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包括学前教育中五大领域的设置,都可以说是为习作,乃至以后的写作酝酿沃土的。所以教师需要研究问题是:习作,从何时开始?如何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家校合同怎样做到有效?
1、习作从何时开始。
策略:听说起步 海量阅读
实施:从宏观来讲,时间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方式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尤其是海量阅读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这一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本文不再赘述,仅从个案的角度谈谈具体做法。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也许比一般父母对语言文字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从他6个月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孩子教会了我怎样读书。刚开始和孩子一起读书也是偶然,我们的第一本书是买奶粉赠送的一本《小鹿找春天》。那本书特别有趣,有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小动物,有可以升起降落的太阳,还有可以动的湖水。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边读边感受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我讲到哪里他就摸到哪里,讲过几遍后我说一个“毛茸茸”,他可以用手触摸相应的位置指给我看,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特别专注、安静。对很小的孩子来说,说话就是阅读。你怎么教他说,他以后就会怎么读。小时候我抱他出去玩,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给他听。不是说简单的“灯”、“树”、“鸟”,而是尽可能说完整的、生动有趣的句子,并辅之以动作手势。比如说“路灯在这儿,他一晚上都睁着眼睛,给我们照亮呢!”“风吹过来了,她像妈妈的手摸摸你的脸蛋”。当他还不会说话时,你如果讲到灯,他会用手做一闪一闪的动作。当你用优美的、规范的语言与他交流,他就会把这些语言模块记忆在脑海中,当再次看都相应的场景时他会加以运用。有一天我们带孩子去江边玩,正值枯水季节,原来江底的石头都露出来,上面有很多很小的贝类,我说:“哟,好多呀!”他说:“这是密密麻麻的。”当时他才两岁半,因为我给他讲过《糖果雨》,其中就有这么一个词,当我讲到这儿曾经对他说:“好多好多,一个挨着一个,数也数不清。”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有半个小时的睡前故事时间,每次讲故事我们都是让他也看着书,讲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在听的同时,他也接触到了文字,从我们的语气、表情、手势中慢慢培养了语感。在日常的游戏中,我们会经常谈到刚刚读过的书,那时他还不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情节,但是他会把原文背下来,长此以往那些美好的、丰富的语言就成了他语言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起步比较好,他已经习惯了读书,而且非常喜欢读书。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幼儿园中班那年当他看了《神奇校车》第一辑以后天天盼着第二辑快点买回来,那天书送到了,他兴奋地把书顶在头上在房间里疯跑大叫。正如惠特曼所说:“他看见什么,他就变成什么,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入学前我们已经在阅读这一块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读的内容广泛。除了绘本,还有大量的纯文字书籍。比如《彩乌鸦系列》,《林格伦作品集》,《王尔德作品集》,《罗尔德.达尔作品集》等等。每个寒暑假我们也自己动手做“自己的绘本”。由他来画、说,也就是根据他画的内容自己编故事,我帮他用文字写在图画旁边,最后装订成册。一年级入学时,他的识字量明显比同龄儿童高,朗读流利,有较为良好的语感。
以上只是从个案的角度来印证听、说、读,也可以说是积累对后续习作的积极影响
2、如何开拓写作空间
策略1:读写结合 不拘一格
实施: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儿歌、排比段等语言呈现方式很多,也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读写结合这种方式已经能被绝大部分教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这里要阐述的是——读写结合一要常态化,二要富于变化。什么叫常态化,就是每日一写。每天以《日有所诵》为载体,读背一篇,再根据原文的内容尝试写。富于变化是指或续写一句,或仿写一句或创编一首,甚至可以是根据文字配图画。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训练快速思维的能力,二是训练书写能力。举个例子,一年级的《日有所诵》原文是:小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儿子把它创编成:老鼠拉车,小猫来坐;小鸡拉车,黄鼠狼来坐;山羊拉车,灰狼来坐;我来拉车,妈妈来坐。我问他为什么他拉车妈妈来坐,他说因为妈妈是属虎的,妈妈一口把我吃掉了。还有“什么歌”原文大概是:“什么水不能喝”之类,一天早上起床给他穿衣服,他自己编到:“我穿衣服,衣服穿什么?衣服穿衣柜,衣柜穿什么?衣柜穿空气,空气穿什么,?空气穿鼻孔,一呼一吸。”这些他自己创编的小儿歌、故事,包括每天读背之后写的东西我们都会要他记录下来,一个学期过后翻翻书,每一页都有他的笔迹,他自己也觉得很有趣。无形中给他一个印象:儿歌、诗歌、小故事我也能写。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想,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的这条目标应该是这样达成的。
基于孩子的客观表现,我尝试在区级教研活动中推行这一做法。通过分析现状、细化目标,第一步抓阅读。阅读与习作应该是不可分割、互为所用的。2004年之前,我区很多学校老师还不能自觉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从说过渡到写这个环节的障碍。在下校采样工作中,不乏通篇用方言写出的作品。我们通过常规听评课、暑期培训、试卷测评等多种干预方式进行追踪,这种情况到2006年有了很大改观。在抓阅读的进程中,还包括低年级识字量的占有率、书写习惯及速度、朗读时效、写话练习等基础工作的干预测评,这样的目的是在为三年级习作孕育好的种子。
2010年孩子上小学了,他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直到现在上三年级还坚持为孩子们讲绘本、读故事、推荐好书。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她就让孩子们每天书包里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准备一个“晨诵本”,通常一周由老师选择一首短小的儿歌贴在本子上,让学生根据儿歌配上图画并背诵儿歌。然后过渡到每周完成一篇“读写绘”——每周五老师在班上集体讲一本绘本,要求利用周末将你听到的内容画下来,或回忆原文写或仿写或续写或创编
这样一种读、写、画的结合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家长也纷纷参与到其中,每个周末在家长群里都有家长出一些好点子,协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这项作业。每个周一也因此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因为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课标第一学段关于写话着重强调的是“有兴趣”
这样一种方式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目标。再往后,逐渐扩大范围,有时是绘本续写,有时是老师命题自由创作连环画,有时是根据季节变换写绘观察日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这样的训练氛围下,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写话开端——动笔不再是难事。
有了这样好的可借鉴的方式,加上我2011年带领骨干教师亲历杭州参加《亲近母语》论坛活动、市里其他实验校研究绘本阅读的成功经验,我区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低年级绘本阅读研讨系列活动”,一大批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研究的老师加入进来。一年级入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习惯,从抄书上的好句子,到抄同学的好句子,再到每天的“一句话日记”;从听故事,讲故事,仿故事再到编故事;从听写结合,画写结合,读写结合再到编写结合,老师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2001版和2011版的《课标》在低年级有“写话”的要求,着重强调的是“兴趣”“习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习作教学实际上应该从学生一年级就开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就这一点认识能普及到当前学校中的每个班级和老师,是很不简单的,我认为这也是习作教学研究多年来一个重要的成果之一。
一个学期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样一种读与写结合的方式深受儿童喜爱,动笔真的不再是难事。
一些实验学校和实验班级从一年级开始汇编本班的写绘小报、作品展览、校刊等载体激发学生习作参与热情。
在这背后是语文老师不断学习当前习作教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向学生推荐大量优秀书籍、坚持不懈的绘本阅读积累。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习作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衡量学生语文素养达成的标准。
有了兴趣、习惯和积累,下一步就是如何开阔学生视野,交给方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策略2 :自主选题 创意表达
实施 :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地内容写清楚”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观察周围世界”。这一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会讲到,目前城市里的大多数家长也都能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出去见识体验。然而,春游之后写一次愉快的春游,运动会过后写一次难忘的运动会……这种目的性太明显习作任务通常不被学生接受。“不拘形式”内涵很丰富,就我的理解,能运用语言文字,并把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表达所需要的部分,方式可以是说、画、写的结合,形式可以是一句、一段。即使当时不能成文也可以暂作记录作为后续习作的素材。以个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习作为例:
春天的符号
又是一年春来到,一切都是新新的,亮亮的。
严寒离我们远去,温暖重回大地。你看,那枝条上的嫩叶随风飘荡,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逗号;那勤劳的蜜蜂像一群冒号和引号在花丛中忙碌,好像每朵花都不是它要找的;那初开的花朵呢?是五彩的句号,她们睁着大眼睛,惊奇地望着这个世界。
最有趣的要数破折号了,他们拖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对了,他们就是五颜六色的风筝!瞧,那只长尾巴的绿米奇就是我放上去的。我先把风筝往上一扔,然后扯着线就跑,风筝也一点一点往上升,我飞快地跑风筝也欢快地跟我飞。春天的风真调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于是我的米奇像喝醉了酒似的,在空中横冲直撞,然后挂在一棵树上。几个回合后,我的风筝终于稳稳地飞在天上了。最后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和其他风筝混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走散的省略号。
我也想像风筝一样,乘着风飞上高高的天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习作。老师的评语如下:风筝怎样放的?放风筝心情如何?挂到树上又是什么心情?老师之所以写这样的评语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星期老师布置的习作题目是《放风筝》。其实这个题目我在他写之前是知晓的,那天到东湖边去玩确实放了风筝,但他对当时早春的景色更感兴趣,通过观察非常流畅地写下了以上习作,我对于这篇习作也是持肯定的态度,表扬他观察仔细,想象奇特,一气呵成。后来他按照老师的要求重新写了一篇,我认为远不如此,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了。至于是不是跑题,有没有完全按要求来写,这些在平时的练笔中都是可以有的放矢的。
关于有创意的表达主要是激发他习作的持续动力。一、二年级的寒假我们都把他回老家过年、出国旅游的照片选择一部分冲印出来,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粘贴,他再根据照片内容或描叙场景,或写写感想,或回放事件……最后加上封面装订成册。这也让他在班上聚集了不少人气,越写越有劲。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同学也效仿他的样子开始了自己的习作专辑,包括他其他兴趣班圈子里的一些孩子也在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这种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很让人欣慰的一件事。
3、家校合同怎样做到有效
策略:读书行路 练笔指导
实施:读书一方面能够使人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只读书不行路,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赘,不但无益而且“害人不浅”。(摘录)
以上观点也许有些偏激,尤其是没有条件“行万里路”的学生,难道就写不出好文章?当然不是!《课标》在第一学段写话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在第二学段习作中提到“观察周围世界”。学校教育有她的局限性,不可能像《神奇校车》里的弗瑞丝小姐那样带领孩子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所以我认为目前在习作教学研究领域应该把课内习得方法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如同教给学生建房子的方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去设计、分隔和装饰。近年来的各项研究也确实利用课堂教学在方法习得上取得卓越成效,但这样一讲,又出新问题了,“不讲之前写的东西有灵气没章法,讲了之后写的东西有章法没灵气”,又出现了“千人一面、新八股”之类的习作了。近几年在区调研测试中读中年级学生的文章,要说基本要求还是大部分都达到了,但几千份试卷,大部分读来读去都一个样,也确实令人沮丧。虽然我们有课标作为衡量的标尺,但作为一名教师绝不是教学生“做”出一篇作文,而是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家庭教育跟进促进学生习作发展的有力举措。从3岁开始,我每年都要把孩子带出去走一走。近一点的在市内、省内,远一点的在省外、国外。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有一整天的时间在外面度过,观察、体验、操作、交流、感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这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还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写下了《“蛋壳”里泡温泉》、《洞里的秘密》、《毕升漂流,毕生难忘》、《游乐山大佛》、《人在囧途之泰囧系列》、《有趣的寒假》等等习作,有了这个过程,他能够在习作时比较迅速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关于练笔指导,除了教师的评价建议,家庭教育还可做进一步的拓展。在每周的习作练笔中,我们尝试过很多种方式。比如对比写的方式:同一篇景物描写,可以从远到近写,从近到远写。还可以从地上到天空,或从天空到地上。这样写完了一读,感觉很有意思,像一个镜头一样把景物拉近拉远。再比如错杂写:如写人的习作,一开始总是写的干巴巴,尽管也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但就是不生动。看了他的习作,原因是老师讲的方法虽然都用上了,但是不知道变通。于是要他专门写人物的表情动作,我则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再把动作、表情、外貌、语言夹杂起来写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他能很快掌握写法。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又新鲜感的词句”(课标)
在平时的习作中, 他也喜欢用上阅读中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上文中“好像每一朵花都不是她要找的”就是仿照《隔窗看雀》里的句子。开头的“一切都是新新的,亮亮的”是模仿《灰矮人》里描写“蜻蜓号首航”的句子。对于他这些用法我都给予肯定。
第二,习作一定要求打草稿并修改。修改的具体做法我称之为一读二改错三打扮。先读一遍,然后找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重新写,接着看词语,能否换上更准确的词语,然后看标点,是否恰当。再看段落,可否用总分或其他方式来构段。继而看篇章,有没有把你最想呈现的东西详写。最后看修辞,是不是生动形象。当然还要研读题目,看能不能起到文章眼睛的作用。
再则,写下水文。每逢他写习作我也不闲着,与他同时开始写,写完以后互相修改,而且只准找优点。并要求说出好在哪儿。通过这样的改评,实际上是交给他鉴赏文章的方法。
三、反思与建议
1、激励是进步最好的伙伴
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丛书里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就是——给孩子展示的舞台,让他有成就感。没有哪个孩子平白无故愿意天天写一篇作文,要说真正爱上写作的也有,但毕竟是少数。所以不能用“爱上写作”来要求每个孩子。起步阶段,让他有一定速度,能用积累的词汇,较为轻松的写几百个字就很不错了。就我追踪的个案,因为老师比较注重激励评价,习作经常在班上当做范文来念,做的假期游记、读书小报等等很受同学的羡慕,所以他把“能写得更好”做为自己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我研究的个案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喜欢画不愿多写,通过观察分析主要原因是书写能力限制了写话进程。三年级的学生识字多但写字慢,想象丰富但笔头表达跟不上,好多字不会写,刚刚有灵感了因为一个接一个不会写的字而打消了创作的兴趣。所以前面提到——识字写字对习作的影响应该重视。
2、习作方式要多样,表达内容要灵活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之前我也走过弯路,刚开始三年级习作时,这一项作业几乎都是毫无悬念的拖到周日晚上才能完成。每个周日看着孩子在一个作文题前抓耳挠腮的样子我就思考:既然这个题目对于他来说不好写,那么能不能让他写写他喜欢的内容呢?于是,一个学期,他写了《硬币奇遇记》的连载,到目前还在写续集。在平时的练笔指导中我也不要求一定要这个时段必须写这个题目的作文,也就是不一定春游回来必须写春游,运动会后就一定写有趣的运动会。可以把这个周末发生的事作为题材,可以把以前积累的素材发生的事作为对象,只要他想写的,愿意写的都可以,落脚点在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上。
3、借助框架,方法迁移
我周围很多老师、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该看的都看了,该讲的都讲了,怎么就是写不好呢?”原因之一是材料不够丰富,不能信手拈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去。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两篇很好的例文《卢沟桥的狮子》、《罗马速写》,前篇中关于狮子形态的写法很有借鉴价值,看到的想到的,又是排比句,又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六年级的《二泉映月》中也有这样的构段方式。后篇中总分的篇章结构也很容易模仿,这样清晰的框架,如果能加上自己的材料岂不就是一篇美文?个案曾仿照这两种形式写了柬埔寨大吴哥巴戎寺的斗象场。有时遇到较难下笔的习作,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来写框架,由他在框架中按要求加上总分、排比、比喻句、拟人句等等。或是我先写出细部句子,由他来构建框架,并把我的细部句子合理地穿插其中。这样一种化难为易的合作方式也是可以尝试的。
4、尊重儿童的天性和独特的感受
不要让学生的习作迎合成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发生在个案身上的真实的事:一个周末晚上去奶奶家吃饭,结果被鱼刺卡住了,我慌不择路地出门拦车去医院,正值下班高峰,半天也拦不到一辆车。恰好小区大门外就是一个110指挥点,我平生第一次找110求助,本来不抱多大希望的,结果警员真的为我们出警了,我既惊喜又感动。多好的经历啊,从一个老师的思路出发,这得写出多少有意义的文章啊。比如第一次被卡的感受,医生怎么拔刺的过程;比如居然坐了警车,甚至可以上升到人名警察多么可爱;比如写个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妈妈看见我难受的样子是什么表情、动作、语言......这个周末的日记,我满以为他会写这件事,谁知他竟然说:“被鱼刺卡住疼死了,丢人死了,还写什么呀!”后来我静心反思这件事,其实事主在那个时候仅仅感受的是疼痛,不舒服,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人的行为。回忆我小时候也被鱼刺卡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时确实没有想那么多,长大后才回忆起妈妈当时的焦急。
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好多老师说起来都是“我手写我心”,其实真正能做到的不多。我认为这一点写得精彩与不精彩的差别就在于细节的刻画。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农村学校孩子的习作特别感动,他写的是因为他是留守儿童,班里的一些孩子总叫他是没娘的孩子,每当这时候他想拼命忍住眼泪,他的那句话:“我就昂起头看天,拼命吸气,看眼泪能不能回到眼眶里。”让我也差一点落泪。把一个孩子的无助、悲伤、倔强表达得那么传神。这比那些“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之类的拾人牙慧的句子要好得多。原因就是——亲身经历,真实感受。
5、深度阅读 厚积而薄发
写在当下,功在平时。读书不一定能让你的写作水平在短期内很显性地快速提高,但她如同你笔头饱蘸的浓墨,能让你挥洒自如。读书的内涵很丰富,既是读纸质的书,也是读生活这部大书。
但愿习作起步阶段的孩子遇见的是早开的紫丁香。
我与学生有个约定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襄阳市樊城区大庆路小学 狄香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这种变化格格不入的是我们的老大难作文教学依然是举步维艰,或是新瓶装陈酒的表面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难道作文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吗?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在“鸿沟”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慢慢改变。
一、兴趣之约——让作文不再艰难
我们跟人家交流思想,不能光靠一张嘴说话,还要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就是写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也称作文。正如《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说的通俗一点,作文就是写学生自己的故事。认识到这一点,作文就不再像老虎一样让学生闻之色变,它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事项。
每接手一个新班,我总要先和学生聊一聊作文,来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慌,让他们不再畏惧,认识到作文就是有字串词,有词连句,有句组段,有段成文的,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字,串成许许多多的词,组合成许许多多的句,连接成许许多多的段,才形成了现在的一篇篇风格各异的文章。如此看来,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有了作文的基础,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感觉,没有认识而已。所谓的恐惧,是我们自己心理的障碍,是我们没能认清作文本源,而无端地假想出的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经过口口相传,越传越恶,最终谈之色变,闻之恐慌。
有了思想认识作铺垫,我和学生的兴趣之约就开启了。我引诱学生每天饶有兴致地说着自己的事。第一天说说你自己,看谁能让老师最先认识你;第二天说说你的家,看谁能让老师马上记住你;第三天说说好伙伴,让老师猜出他是谁;第四天说说咱教室,让老师尽快来熟悉……没有字数限制,没有文体要求,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谈什么。学生们兴味盎然,乐此不彼,似乎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给老师谈心、交心。就这样看似没有什么要求的作文,却引燃了学生们对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用另一张嘴在说着自己的心里话。
开启与学生的兴趣之约,并非难事。只要老师肯定脑筋,都可达到。然而要让兴趣持续下来,却需要我们费一番心思,尤其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不要热一阵,冷一阵的,更不要遇到一点问题,就怨声载道,唯有坚持,不懈地坚持,才能让你看到曙光,迎来黎明。我一面不厌其烦地引诱着学生倾诉,一面不惜吝啬赞美之词来称赞学生们写下的每篇作文,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字的妙处,我都不放过,让他们时时有种成就感。同时,我又以分数激励,来唤起他们追赶的热情,让他们对作文每时每刻都抱有期待,拥有热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作文也就成了学生们像是吃饭睡觉一样的简单事了,要是有一天不写还会感觉浑身不自在,像少了点什么。达到这一效果,作文就成了学生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习惯,写起来也就不再有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地艰难了
二、课本之约——让作文有点章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听老师叹息,时间不够,上了阅读,就上不了习作;完成了习作,又上不好阅读。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实施“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呢?真正有效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就应当是习作型的阅读教学,真正地实现读写一体化,让每一篇课文例子,都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让他们学有法,遵有章。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他们课本上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那时无数人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的经典,要充分利用好。我鼓励学生主动地与课本约会,独立地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书中人物同悲泣,共欢笑。一篇课文,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一份精彩。我常常引领学生们利用一篇篇的课文(包括语文课本与孩子们的自读课本),一次次地从文本的内容、形式(即结构)与表达(即语言)这三方面中去体悟“三位一体”的习作;从课文题目、章法与语言(包括一个个字、词、标点)中去模仿、去创新;从理解作者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中去进行一轮又一轮地追问,自然而然地实现内化,学会写作,学会像大家一样去写出精妙的文章来。我常常要学生思考作者用这个题目,我用哪些题目;作者写这些人、事、物、景,我可以写哪些人、事、物、景;作者用这个字、词、句、标点,我可以用哪个字、词、句、标点;作者的篇章结构的安排、修辞与逻辑的使用、诗词名言警句的“飞来之笔”等等都可以摘录、仿写与创造。
从课文的题目中学会习作的题目,从题目开始,一一对应,实现一开始读就是指导写。读就是写,一堂堂阅读课其实就是一堂堂的习作指导课。不仅读贯穿课的始终,而且习作也贯穿始终,阅读与指导习作同步,阅读与指导习作二合一,真正实现一切的阅读教学都是习作指导,阅读即习作,阅读即习作积累。从而做到习作训练立体化,全天候、全方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此到位的习作训练,我在我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奇迹。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学生们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入手写出了《我们的校园》,在他们笔下“这样优秀的老师,才能教出这样优秀的学生;这样优秀的学生,也才能成就这样优秀的老师”,仿写中有创新,有超越,令人称奇。仿照《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们又写出了《将高效课堂进行到底》的慷慨誓言,从之前的不解,到随后的接受,再到今天的喜欢,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超越,学生们心在动,情在涌,一篇篇课文深深扎根在了学生心里,与课本之约,让学生的作文不再随意,有了章法,有了内容,有了感动。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于运用,与课本之约,学生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知道写一篇文章,用一个字,用一个词,写一个句子,点一个标点,以及全篇的加工修改,这些方面都要做到家才算好。与课本之约,奇迹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着。
三、活动之约——让作文选材宽广
叶老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而这些积累,就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再到学校,如此循环往复,也难免少有新意。
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他说:“大自然是绚丽的,学习劳动是幸福的,玩耍是快乐的。放开手脚和小伙伴玩个痛快去:去壮胆放鞭炮焰火,那里,你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最痛快的感觉,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于是,我为学生开启活动之约,定期为他们搭建“瞎子摸象”、“击鼓传花”、“五子棋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配合活动我每周又开设“语梦讲坛”,把活动引向深入。
像“五子棋比赛”,学生们从最初的“车轮战”到十六强诞生、八强突围、三强热战、冠军出炉,再到挑战冠军赛等一系列比试,历时近半个月,每天比赛着,倾诉着,天天有不同,时时有精彩。有着丰富五子棋经验的朱毅丁,在《强劲五子棋对决》中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暗藏杀机,扣人心弦;没有亲眼目睹冠亚军比赛火爆现场的尚雅茹,写出了感动人心的《听,也是一种感受》,给大家带来别样的思考;就连一向不善作文的高睿虎也写下了情真意切的《郑超人艰难出炉》,字字句句,真切动人。
与活动之约,丰富着学生的生活,装点着学生的作文,面对不拘形式的各项活动,学生们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善做一个勤思考的有心人,他们的笔下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要他们去时时记录。
活动,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它使习作教学呈现出空前的美丽、简单和快乐,让习作教学充满了魅力和亲和力,让师生的生命体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常常不经意地,却必然地增进了师生对习作教学的认同与悦纳,轻描淡写地,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会上的写作水平乃至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持续成长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活动作文,至少能解决目前困扰孩子习作的“心境”和“内容”两大难题。在活动下,教也融融,学也融融,学生们乐于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情动而辞发。
与活动之约,学生不再拘泥于平凡的生活,作文选材的路子大大宽广,加上“语梦讲坛”的随时播报,他们不仅有了兴致,还有了选材的空间,久而久之,作文的神秘在无形中被破除,写作自信心逐渐得以诱发和树立,也练就了一支可以随心所欲的“神笔”。
四、读书之约——让作文写有底蕴
“孩子的成长从阅读和写作看,语言非常关键,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内心语言的匮乏,根源在于阅读量不足,审美教育的缺失,审丑滋长。孩子们没有辨别能力,网络、电视让他们看到太多生活的碎片,孩子缺乏享受童年童心。”秦文君说,语言缺失会带来情感确实哦,内心无法表达则转为动手解决,容易走向暴力。现在的语文教育有重写作轻阅读的功利思想。写作在考试中占有相当的分数,但阅读才是写作之母。没有好的阅读,学生难以写出好的文章。阅读不仅对写作有益,它也是让学生走向智者的第一台阶。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常常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去读书。从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到吸引眼球的童话,从经久不衰的古诗词到扣人心弦的小说,学生们读着。我时时提醒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还孩子们一个书香童年。
我与学生又一轮读书之约开始了,我们从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读起,在班上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的热潮。像读《我要做好孩子》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好孩子的标准、在书中找到了谁的影子、给金铃当回‘学生’、做回小记者”等一系列阅读交流的话题,结合这些话题,学生们进行讨论、访谈、交流、笔述。他们的感受非常丰富。他们的话语,他们的文字里边,有欢乐有忧伤有笑声也有烦恼。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又给家长化解了交流的困惑。现在课余时间,学生们读书的多了,疯跑的少了;思考的多了,闲聊的少了;学生们读着,学习着,进步着。
与读书之约同时,我又成立“语梦班级读书会”,给学生们提供了一处畅谈读书收获,分享读书感受的好平台,短短两周的时间,学生们不仅接受了这个新平台,还从心里也开始喜欢上了这里。“精彩描写串串烧”、“这里有我们的影子”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将自己脑子里的想法跟作者想法合在一起,自己的想法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会提高不少。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会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
与读书之约,学生的作文明显有了深意,读书充盈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作文越来越写有底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日记、写信、提意见、订计划……哪一项不需要动笔?既然经常动笔,就必须学习写作,养成良好习惯,做到用笔说话跟用嘴说话同样地自由自在。
我与学生的约定还在不断开启中,今后还会有修改之约、评价之约等随即推出。只要我们肯努力,善思考,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出现一个又一个艳阳天!
学生评改习作之探索
湖北省洪山区教科研中心 高光椿
湖北省洪山区南望山小学 谈翠云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一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近年来,各地在作文指导上有些创新突破,收到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仍然不尽人意。十年多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实验探索……
一、学生评改,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需要。
【镜头一】
一位特级教师去参观博物馆在门前排队之时,便从包里取出学生的作文本,站着批改……
【镜头二】
教师将批改后的作文本发给学生时,大部分学生翻开瞅一眼,看自己得了“”甲还是“”乙,就立刻把本子关上塞进书包里;少数学生也只是看完了教师的评语和等级,也很快合上本子;而看教师的精批、眉批的学生寥寥无几……
以上两个镜头,真实地呈现了当前作文教学中习作评改的普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可敬又可怜的的教师,竟然利用排队间歇时间站着批改习作,真实可等的敬业、何等的辛苦呀!教师改一本习作大约5分钟,一个班如果40人,一次习作就要耗去三个多小时。小学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除了语文教学,还要承担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费时、费力!但学生却不领情,一瞥了之。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收效甚微。因此,改革作文评改迫在眉睫。
学生评改习作,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誉满唐代诗苑的白居易曾说:“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曹雪芹的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传世巨著。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学生评改习作,是指学生写好习作后,再次进行自改互改,自评互评。
习作评改也是学生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评改中不断发现、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反复实践,再次创造、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自己评改”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能力的重要方法,能弥补习作中的疏漏、不足。“相互评改”则便于发现问题,激发评改的兴趣,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取长补短。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也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平台和机遇。在自改、互改中改者与被改者不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思路,学习新方法,形成新思想,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十年的探究与实践,实验数据表明:学生写作的速度明显加快,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显著提高,评改能力大大增强,并养成了自我评改的良好习惯。教师批改的时间由实验初期的每本6分钟左右提高到到现在的每本2分钟左右。尤其是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提升。
那么,如何实施学生评改习作呢?
二、改革评改方式,分层推进、提高。
(一)学生评改习作的方式方法。
1、自主评改。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此为学生的第一次修改。
2、合作评改。
苏轼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作文,更能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所以,在班内成立了若干个作文评改小组,每4~6人一组,好、中、差进行搭配。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小组分工一览表。
小组分工一览表
一 审:负责审查字词。 二 审:负责审查句子。
副主编:写眉批。 主 编:综合编审意见,写尾批。
根据学生的差异,选定各自的职责,小组相对固定,有进步的同学可以晋升到新的职责,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学习组内其他人的评价方法,为以后的晋升做准备。当然在工作中,小组成员是互相分工合作的,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以后,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评改。
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提出修改方案。此法以讨论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习作修改方法。
4、即兴评改和延时评改。
即兴评改运用在刚写好文章时。学生作文刚刚写好,此时,情绪十分高涨。感情比较投入,立刻进行作文评讲,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记忆仍然清晰,形象历历在目,容易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延时修改指的是先对文章进行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来修改,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特别对于当时能力差却又十分认真的学生,课堂上很可能不能完成修改任务,这样冷处理,给予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延时评价充分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注重这两种修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实际的思想。
5、书面评改与口头评改。
书面评价是指对习作进行修改,并批注眉批和尾批。对同学的评改,作者可以进行探讨评价,评价有三种结果:同意、不同意、不全同意,但对自己有启发之处。所探讨的语言合理、有说服力一处可以加1分。口头评改是指学生对所阅习作在小组合作评改和集体评改时所进行的评改。组员畅所欲言,评价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同时也降低了写评语的难度,评语更全面,更有指导性。本组完成后可以和其他组交换学习。
(二)学生评改习作的流程。
1、自主评改。
习作完成誊写作文本上,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采用即兴评改或延时评改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评改习作,在“美文欣赏室”完成自评欣赏,并打上分数与等级。
2、习作赏析。
把习作本按每小组人数随机发放到各组,组员轮流把本组所发的习作一周内研读完毕,记录看法。充足的时间、对习作的好奇、强烈的好胜心等促使学生质疑、挑错、解惑、修改……逐渐提高了搜集信息、实践、认识、感悟等方面的能力。
3、合作评改。
先进行口头评价形成共识,按小组分工,完成本组习作评改,打上互评分数与等级。
4、集体评改。
按“集体评改”方法进行,教师可根据本班情况设置是否进行,如本次习作完成较好可省去。
5、再次评改。
学生依据教师、家长、同学的评改意见,阅读习作再次修改,使习作更完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并可以适当加分。
(三)激发学生评改兴趣,创设评改载体,
爱美、惜美之心人皆有之,以前的作文本页数少、页面单调,且缺乏系统的编排,学生在评改时缺乏直观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自主开发了美观、实用的绿色作文本,依据年段特点,给作文本取名。
绿色作文本内容如下:(以六年级为例)
习作指导 佳作展示台 美文欣赏室
按课程标准、年段特点及习作要求制定评价标准。它是学生自评、互评的依据。互评欣赏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家长,教师必须参与互评,教师从两方面评价:一是对文章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自评和互评内容的评价。以鄂教版六年级第一篇习作《最美的风景》为例:
学生
自评
学生
家长
教师
互评
评价标准
(四)实施阅读评价,培养学生评改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评改时常出现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评价不具体,无个性;还有的学生鉴赏能力差,不知从何处进行评改……。
提高学生评改能力尤为迫切!学校实施了“绿色阅读”工程,每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阅读指导课,确定校级实验班,进行阅读方法、阅读欣赏等评改专题研究。
根据年段特点逐步形成几种课外阅读基本课型:
(1)读物推介课;
(2)读书方法指导课;
(3)汇报交流课;
(4)读书笔记辅导讲评课;
(5)阅读欣赏课。
学校还开发了名为《悦读越快乐》的阅读积累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训练学生评改的思路、评改的内容、评改的基本套路(模式)、评改的表述等,通过对同一内容的评改训练,让学生学会基本评价的方法,在逐步向有个性的评价发展,逐步形成评改作文的能力。附:阅读积累册板块之一的“阅读心得报告”中的学生评价:
三、在习作评改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项实验,与以往的作文评价有哪些不同呢?它最大的区别在于评改方式的变革。评改者、评改内容、评改形式、评改过程、评改信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通过实践,我们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很强,知识含量也多,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那么,成绩差的学生如何评价呢?
记得班上有个学习很差的学生叫刘飘,当大家在写评语时,他不知道怎样写,就在一旁看同学写,当本子轮换到他这里,他着急了,专心地看本组和其他组的评语。并不停地问老师和同学,这个字怎么写,这里这样评价行不行?后来他鼓足劲写下了评语。结果同组的同学认为他写得不好,写下了“作废”两个字。他一脸沮丧。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育学生不要歧视他们,然后对他们加强训练,手把手地教。通过教师的教和他认真地学习同学的评价方法,他们的能力会不断的增强。再者在小组分工中我也考虑到这一点,对能力差的学生先做简单的工作,以后再根据他们的变化进行调整。
2、教师的工作量逐步减轻。
说实在的,研究初期,的确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我校的一位年轻教师看到别的班做得很好,也进行了尝试,开始看到他手把手指导学生写的评语兴奋不已,两次后他不想干了说好累。因为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伤透脑筋,不停修改,并在实践中不停地进行论证。其次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一下子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学生的鉴赏、思考、分析能力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三年级首先是对字、词、句进行修改训练,四年级对段进行修改训练。五年级上学期进行结构、篇章的训练,下学期学生自选范文进行全文修改,写出评议文章。学生掌握了方法和步骤,修改速度和修改质量得到提升。教师以前一篇文章看多遍,现在看一遍就行,以前挖空心思写评语,现在是心情愉悦地欣赏评语,提出意见。六年级时,40人的作文本一节课可以改完,大大提高了评改作文的效率。
3、把多次修改落到实处。
在实践中,学生更大的热情是欣赏同学的习作,甚至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评改,而评改后师生的中肯意见,又有多少学生是按照意见进行多次的修改的呢?对于教师,学生作文本上鲜红的字迹像花一样盛开,学校和上级检查一定可以过关,往往也忽视了再次修改。如何使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想只要教师加强认识,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修改训练,辅以激励措施(“美文欣赏室”再次修改设置30分),这个重要的环节才可能落到实处。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十堰东风24小学 廖银虎
说起作文,学生头疼,教师也头疼。尽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能力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承担省级课题《习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从“观察,到积累,到仿写,到感悟创新”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
一、观察是作文之泉
《新课标》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说明观察能力是习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给学生有关的观察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生习作入门的指导,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根本。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有顺序有助于抓住事物的联系,作文才会有条理。表达才会层次分明,让人看了头绪清楚,印象清晰。
观察时,一般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如:观察植物,往往先看它整个的模样、大小,再看平时是什么样?风吹起来是什么样?然后再深入一步,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最后再整个看看。观察动物外形,先观察动物总的形状怎样,然后再从头、眼、耳、鼻、羽毛,到上下肢、爪子、尾巴等部分的顺序依次观察。
观察一幅画面:先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所呈现出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然后细致观察想象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等变化。最后回归整体,把握图意所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及精神实质,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观察静态事物要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至里或从里至外,或按东西南北方位,依次进行观察,如观察校园,可让学生先观察校门口,再观察操场,然后再观察教学大楼等。又如观察文具盒,可以指导学生从外至里地观察。先观察文具盒外表的形状、颜色,再观察里面的形状及各文具摆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对文具盒获得了完整的印象。
观察动态时,往往要按时间顺序观察。弄清楚“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再按这样的顺序记下来。比如观察月季花的变化,早晨是什么样子,中午花蕾又是什么样子,傍晚又是什么样子。如果观察一种植物生长情况,那就需要更长一些时间,按照发芽、长叶抽茎、开花、结果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
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写风,四季的风各不相同。春风“柔”“暖”轻拂面;夏风“狂”“劲”夹暴雨;秋风“凉”“冷”扫落叶;冬风“刁”“寒”刺入骨。写雨,春雨“绵绵”“蒙蒙”,“春雨贵如油”,“润物细如声”,它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夏雨“滂沱、倾盆、如注”,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像老天爷在哭泣;雨前、雨中、雨后天空的景色也各不相同。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还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西红柿,通过视觉,了解西红柿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红柿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红柿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红柿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作文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二、积累是作文之本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儿童时期记忆力强,理解力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日益增强,而记忆力则相对减弱。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积累的黄金时段,让他们通过读书大量吸收、积累信息,积累多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多了,认识事物的能力随之提高,这就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插上了翅膀。鲁迅若没有“三味书屋”的苦读,郭沫若若没有儿童时代熟读《唐诗三百首》,茅盾若没有小时候对诸子百家的朗朗成诵,恐怕很难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实不仅仅是杰出人物,就说我们这些普通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背诵积累下来的诗文精品,现在很多仍然记忆犹新,并不时地在运用,还能得心应手,做到辞意畅达,文从字顺。
语言材料的积累目的是将学生的习作直接和书本知识、社会生活挂起钩来,为习作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大量感性的语言积累和反复的实践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曾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新大纲中对学生的阅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强调积累。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立足语文教材,做好字词积累。
在预习新课时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新字词,连同它们的用法写在积累本上。在阅读与交际中,做有心人。读书时见到的新鲜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有意识地去想一想,记一记,在以后的写作或交谈中自己也试着用一用。
第二:利用课外摘记积累成语名言。
成语和格言是我们语言中的瑰宝。我要求学生在每天写完作业后把成语和名言写到《家校联系册》中“送给自己的话(格言)”上,然后在第二天早读时和大家分享。每天摘抄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一些成语典故及名垂千古的至理名言,由此,学生在作文中优美名句及成语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
第三:加强对课内外优美句子的积累。
课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开发这些资源,如《再见了,亲人》《草原》《生命,生命》《山雨》《索溪峪的“野”》等文章中的句子很美,让学生积累背诵。
课外有很多好的杂志,如《读者》、《时文选粹》等有很多短小精悍且蕴含深刻的文章,值得背诵摘抄。
第四:加强诗歌的积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的诗意创设绝不能离开诵读与欣赏诗歌。尤其是在进行《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专题诗歌诵读积累,指导学生进行赏析,在语文课上,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们选择背诵自己烂熟于心的诗篇。
我认为,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
三、仿写是作文之法
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着亦必以规矩。任何技巧的获得,都是先经过模仿获得的,逐渐熟能生巧后才能有所创新,渐入佳境,直至达到灵活自如。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写作,会让学生更容易找到感觉,开拓思路,并通过长期的练习,最终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一) 片段仿写
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照得还真像。”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
(二) 结构仿写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文的拐杖。比如《白鹅》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语言仿写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组词、造句、读书或背诵……都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熏陶,而仿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其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白鹅,俨然是一位架子气十足的大将军;俄国的《白公鹅》,那幽默、调侃的语言令人久久难忘。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为此,学过课文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熟悉的人》。学生成功的仿写了《小鸽子》、《小狗》等文章。
(四)从仿写到创造
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四、创新是作文之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思维定势,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进而推陈出新,因此,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贯穿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丰富的想像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帮助学生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飞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在平时我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特写和日记,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联系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名人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读了《凡卡》后写《凡卡的梦》《凡卡发出信以后》,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学会“生命体验”,积累切身体会,拥有张扬的个性,牛顿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发明万有引力定律。丰富想象,大胆幻想,写出童真童趣;敢于联想,让写作之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朋友能想到儿时的光腚之交,写动物能想那到亲密时的窃窃私语;能飞到九霄云外,能潜入万丈深潭;敢猜五千年前,敢想五千年后;敢上蓝天戏白云,敢下深海弄蛟龙……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一个人,如果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认识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个多棱镜,它以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同是赤壁之战,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是陶渊明,在有的人眼中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闲适的隐士,在有的人眼中则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的志士。多角度地分析事物,能使我们更客观更全面更正确地了解事物,对写作来说,则能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又能使我们的作文出新。更多的时候,我们活在一种习惯里,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常常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了,心路就狭窄,许多事情就想不开,所以在绘画中我们会否定有蓝色的苹果,我们也没有想到苹果里会有星星,没有想到鸡蛋也会立起来,更没有想到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将会扩大多少倍的消费量。为此,要打破定势思维,首先要使思维不僵化,要让自己的心胸扩大一毫米,自己的智慧扩大一毫米,自己的思维发散扩大一毫米,自己的思维理念扩大一毫米,对已有的事物多一种怀疑精神,对事物多一个角度去认识,这样敢于打破常规,就会出奇制胜。
作文教学的路任重道远,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导语,导出精彩
——对单元导读课上单元导语的认识
咸宁市通山县通羊四小 华海玲
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单元导读课自然而然成了老师们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在导读课中,我最关注的还是单元导语。
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每组教材之前都有导语,从低年级的一两句到中高年级的一两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不仅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到了高年级还揭示了学习的目标,提示学习的方法,这是一处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航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所以,读好单元导语,对学好一组课文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读好单元导语以发挥其导的功能,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一、找准主题,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单元导语文字虽少可信息量却不少,它往往通过简短的表述让读
者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元主题。如:“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也暗含了本组课文的主题与读书有关。“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是在引领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名著的世界,让我们熟悉更多名著里的典型人物。教师只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信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并找准学习主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学生很喜欢读,但很多老师觉得“好读但不好教”,特别是难以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这时我们不妨认真研读导语,从中提炼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具有指导作用的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导学引航。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这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著名篇。这些名篇名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能与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我们稍作留心,就知道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二、获取学习方法,找到行动方向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导语中有时还会告诉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如四上第一组“神奇的大自然”主题单元提示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六上第二组“爱国之情”主题单元就提示我们“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六下第一组“感悟生活”提示我们“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组课文,导读课上,我们往往要明确行动方向,为有效学习做好充足的资料或体验准备。导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话:如:六下第二组“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四上第五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五上第八组“可以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一句简单的表述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学生教师一起行动。
三、导情趣导行为,调整生活视角
导语中本身富有的激情、活力及儿童化的语言,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兴趣点。如四年级下册第八组“你是不是还记得,在妈妈的怀里,在奶奶的膝前,在学校的阅览室中,听故事、读故事的美好情景?故事曾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啊!……”学生读了这些,急切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顺势而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这样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学生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导语语言优美,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导语“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一读到这样的美文,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如果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不但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起到回味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导兴趣导行为,除此之外,导读更需要引领学生调整生活视角,留心生活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的爱”这一主题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别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再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近期生活内容,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带来的启示。学习与生活同行,生活因学习而有所改变,有所调整。
四、欣赏积累语言,提高诵读能力
单元导语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导语中,用来呈现本组课文主要内容的部分, 像诗,像画,像歌, 但都不失语文的本色。气势磅礴的排比,涓涓细流般的比喻, 风趣幽默的词藻……每每遇到这样学语文的好材料好典范,便是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绝佳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欣赏一番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明确主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语言的美好情感。在读这样的导语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这样呈现:
童年
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
美丽的故事。
一只昆虫,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
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一样的导语,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一个语段不就成了一首诗吗?一样语言,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学生也喜欢将部分导语变成一首诗,将它读得像诗一样美,读出味道,读进心坎。这种学语言的好材料好典范,怎能不用。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这是一个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展示的是祖国迷人的风光。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进而读出这些画面。孩子们很喜欢想象,读得津津有味,大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并积累了语言。为了延续这种朗读的积极性,尝试着要求学生为这段导语中的省略号填补空白。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学着导语中的这种搭配,也用“怎么样”的“什么”说一说吗?以此进行想象说话和句式练习,再将孩子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中的内容糅合成一首小诗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学习的自豪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下,孩子们觉得他们编的内容就跟编书老师的一样好。读着读着,孩子们喜爱祖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熟读、美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导语可谓是一个单元的窗户。只要我们打开这扇窗户,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明确文本的学习点,把握生活方向,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导”的功能,才能真正地导出精彩。
单元导语,导出精彩
——对单元导读课上单元导语的认识
咸宁市通山县通羊四小 华海玲
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单元导读课自然而然成了老师们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在导读课中,我最关注的还是单元导语。
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每组教材之前都有导语,从低年级的一两句到中高年级的一两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不仅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到了高年级还揭示了学习的目标,提示学习的方法,这是一处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航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所以,读好单元导语,对学好一组课文的价值不容忽视。如何读好单元导语以发挥其导的功能,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一、找准主题,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单元导语文字虽少可信息量却不少,它往往通过简短的表述让读
者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元主题。如:“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也暗含了本组课文的主题与读书有关。“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是在引领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名著的世界,让我们熟悉更多名著里的典型人物。教师只用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信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并找准学习主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学生很喜欢读,但很多老师觉得“好读但不好教”,特别是难以把握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度”。这时我们不妨认真研读导语,从中提炼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具有指导作用的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导学引航。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这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著名篇。这些名篇名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能与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我们稍作留心,就知道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二、获取学习方法,找到行动方向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导语中有时还会告诉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如四上第一组“神奇的大自然”主题单元提示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六上第二组“爱国之情”主题单元就提示我们“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六下第一组“感悟生活”提示我们“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组课文,导读课上,我们往往要明确行动方向,为有效学习做好充足的资料或体验准备。导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话:如:六下第二组“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四上第五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五上第八组“可以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一句简单的表述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学生教师一起行动。
三、导情趣导行为,调整生活视角
导语中本身富有的激情、活力及儿童化的语言,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兴趣点。如四年级下册第八组“你是不是还记得,在妈妈的怀里,在奶奶的膝前,在学校的阅览室中,听故事、读故事的美好情景?故事曾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啊!……”学生读了这些,急切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顺势而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这样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学生了解了整组课文的安排,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导语语言优美,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导语“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一读到这样的美文,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如果在学完这组课文后让学生熟读、美读,不但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起到回味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导兴趣导行为,除此之外,导读更需要引领学生调整生活视角,留心生活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的爱”这一主题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别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再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近期生活内容,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带来的启示。学习与生活同行,生活因学习而有所改变,有所调整。
四、欣赏积累语言,提高诵读能力
单元导语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导语中,用来呈现本组课文主要内容的部分, 像诗,像画,像歌, 但都不失语文的本色。气势磅礴的排比,涓涓细流般的比喻, 风趣幽默的词藻……每每遇到这样学语文的好材料好典范,便是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的绝佳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欣赏一番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明确主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语言的美好情感。在读这样的导语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这样呈现:
童年
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
美丽的故事。
一只昆虫,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
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一样的导语,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一个语段不就成了一首诗吗?一样语言,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学生也喜欢将部分导语变成一首诗,将它读得像诗一样美,读出味道,读进心坎。这种学语言的好材料好典范,怎能不用。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单元导语这样写道:“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这是一个很有气势的排比句,展示的是祖国迷人的风光。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进而读出这些画面。孩子们很喜欢想象,读得津津有味,大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并积累了语言。为了延续这种朗读的积极性,尝试着要求学生为这段导语中的省略号填补空白。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学着导语中的这种搭配,也用“怎么样”的“什么”说一说吗?以此进行想象说话和句式练习,再将孩子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中的内容糅合成一首小诗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学习的自豪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下,孩子们觉得他们编的内容就跟编书老师的一样好。读着读着,孩子们喜爱祖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熟读、美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导语可谓是一个单元的窗户。只要我们打开这扇窗户,就能激活学生的兴趣,明确文本的学习点,把握生活方向,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导”的功能,才能真正地导出精彩。
语文因“综合性学习”而更加精彩
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刘晓琳
2012年修订版《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段话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特别重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迫使教师们死盯着语文课本,学生们死啃着语文课本。语文学习活动成了以抄题、做题、考题为主要内容的考试练兵场,制约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发展。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综合性学习成了烫手山芋,想说爱你并不容易。我结合实践谈谈如何让语文因为有综合性学习而更加精彩。
一、把准各年段目标 ——确定挖“井”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标》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5)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6)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7)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8)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9)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10)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1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鄂教版教材专门设有综合性学习栏目,栏目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其中,有的单元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进行编排的,如《走进鲁迅》,是结合单元的专题(主题),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有关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设置的内容有:
年级内 容
三上1.我喜欢的名言警句 2.身边的文化
3.演成语故事 4.设计节日饰品
三下1.报纸杂志作用大 2.长大后做什么 3.创意广告 4.猜字谜
四上1.语文真有趣 2.书本中的动物
3.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 4.调查社会用字
四下1.演课本剧 2.我们一起来努力 3.节日民俗 4.给学校的建议
五上1.开朗诵会(二) 2.办墙报(七)
五下1.美妙的月亮(四) 2.表演课本剧(七)
六上1.了解对联(二) 2.花的文化(八)
六下1、这些故事真感人(二)2、走进鲁迅(八)
三、四年级是综合性学习,五、六年级是探究与实践活动,共计24次活动,有观察调查类,问题探究类,专题活动类包括阅读交流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专题演讲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竞赛展示活动等等,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建议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都仅仅是举例而已。综合性学习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标》中的建议和教材的提示,创造性地选择和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
二、多角度选好主题 ——确定挖什么“井”
我们说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正确选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的形成。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广阔的语文天地挖掘可供探究的资料,从中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巨人的花园》童话故事后,可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太空医院》这课后,可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和设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太空学校的方案,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我为什么读书”、“中国式接送小孩”、“我的书包谁来背”等探究活动,学生调查、讨论兴致勃。
2.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里发掘主题。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寻中秋节的来历,以“月亮”为主题收集历代文学家的诗词歌赋,中秋对联大汇萃,再通过多种形式把成果展示和交流出来。
3.从课文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对学生语文课堂的延续,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许多内容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教育性。这就为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可从名家名篇中提炼追随名家的主题。如六年级有有关鲁迅先生的三篇文章《少年闰土》、《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爱憎分明等高尚品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确立《走近鲁迅先生》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去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去赏析鲁迅文章的精彩片断,写读后感和收集对联等。
(2)可从课文内容背景提炼生活主题。如学习了四年级课文《中国结》后,提炼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国结文化》。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结的象征意义,了解哪些场合挂中国结,怎样做中国结,组织学生学做中国结,并介绍设计方案,制作步骤以及喻意,展示作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动手的能力,巩固运用和丰富学生的相关语文知识。学习完《格列佛游记》后让学生继续读此书并写读后感,举行读书交流会,写《格列佛荒岛生存记》。
(3)可从渗透爱国主义与历史题材的课文中提炼相关人物主题。如教学了《我站在铁索桥上》与《倔强的小红军》、《小英雄雨来》这三篇课文后,可确立综合性学习主题《长征路上的英雄》,让学生去收集了解长征路上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长征的伟大意义,举行讲长征故事,演讲,唱歌比赛等。
(4)可从渗透热爱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课文中提炼环保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深入了解自然社会的选题。如教学《可爱的地球》后,面对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了《最后一只白鹭鸶》后确立了“给鸟儿一个家”的活动。
(5)可从不同体裁课文的代表作中提炼相关主题。可以以其中一个代表作品为基点,向四面辐射,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展开综合性学习,进行选题。如教学《空城计》后,提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对比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列举古代将领用的兵器,或分析交战胜败的原因……用成语概括诸葛亮,与周瑜对话,讲三国故事等形式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如五年级学过《意外》让学生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其它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交流读书感受,写读书感受。
4.从自然生活景观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引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季节的变化,比如“春”来了:组织和指导一年级学生听听春的歌,看看春的美,读读春的诗,画画春的景;指导二年级学生运用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说眼中的春天,写一写春景的儿歌或小作文。“秋天”来了,引导二年级孩子以《秋天》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到公园、学校、田野、果园、山坡等大自然中找秋天,并让他们将找到的“秋天”用古诗、儿歌、水果拼盘、落叶剪贴画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也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用好词好句把他记录下来。冬天下雪了,学生和雪花一起跳舞,捕捉雪花,赏雪景,吟雪诗;雪后堆雪人,打雪仗,话雪情等。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中,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开好头。
三、灵活多样开展活动——确定怎样挖“井”
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应该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综合学习活动真正多元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1.坚持“三个三”——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课后每天练字、读书活动。我从三年级开始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活动。一是让学生讲述生活见闻,国内外新闻,成语、寓言、名人故事等;二是让学生介绍自己或他人,风景名胜或心爱之物;三是让基础弱的学生背诵古诗词或名言警句……通过此项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胆识,训练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关注生活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读半个小时课外书,练半小时的字。
2.以三拖一式。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自然之景”为主题来组织课文,有描写景物的《海上日出》、《暴风雨》,还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我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开展了找春天,写春天,画春天的活动。
3.以一带多式。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例如:我在教《空城计》之前,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读本。弄清楚诸葛亮为什么要施计,后来结果怎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空城计》,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又开展了“走进三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又如在学习了《小萝卜头的故事》之后,学生对革命烈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抓住机会开展了一次“走进《红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兴致极高。如学了《童年读《水浒传》》后我引导学生读《水浒传》,画水浒人物,讲水浒故事,评水浒人物。像这种“以一带多”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能力。
4.游戏激励式。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爱表现自己,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教学中,我经常用游戏形式调动他们学习兴趣,辩论、竞赛是我常用的方法。如教《秦兵马俑》文章时,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扮演导游,另一组扮演来参观兵马俑的游客。要求导游向游客介绍兵马俑。朗读、背诵、听写是我经常使用的手段,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周五朝读课举行本周听写活动,听写结果在90分以上的同学双休日不再听写。比如我班开展的猜字谜活动,我引导学生每人搜集几条字谜,采用有奖竞猜的形式猜字谜。
5.学科融合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其他学科间相融,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我把各科知识有机融入课堂。如教《花脸》时,我借助挂图,讲述每一种花脸的代表意义。如教《中国结》时,设计“中国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以下活动程序:①“知中国结”。了解中国结所代表的中国结。②“设计中国结”。画一幅自己设计的中国结。③“编中国结”。④展示中国结。⑤送中国结。如学习《父爱深深》后我让学生讲父亲关爱自己的事例,给父亲写感恩信。
6.课堂拓展式。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立足新教材,多角度地将综合性学习落实到语文中。比如教完五年级下册《皇帝的新装》、《智斗》、《小兵张嘎》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演课本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本次活动定为“表演课本剧”。先布置学生搜集剧本或改写剧本,然后自由组合确定角色,制作道具,试演,布置场地,表演展示评比,这样的活动从多角度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比如这学期开展的“开朗诵会”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选出朗诵会主持人,主持人写好活动串词,选出评委以及拟好评价标准,组织朗诵会,朗诵会进行后的评比等。
7.丰富生活式。“生活即语文”,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实践,如“种爱心种子”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爱心种子,种爱心种子,观察生长情况,记录生长过程,拍照发帖展示生长过程。
①开展日常生活的活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活动,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春节期间,还让学生走亲串友,收集春联,了解风俗习惯等。平时,看看公路两旁的宣传标语,找找店铺上不太规范的字,记记有价值的招牌,讲讲报刊上的新鲜事,写写感兴趣的话题。
②开展家庭生活的活动。节假日布置学生在家开展活动,比如中秋赏月活动,母亲节给妈妈洗脚写感谢信活动,经常引导学生在家举行家庭联欢比如:朗诵会,笨蛋节,今天我当家等,再让学生以日记形式写下来。
③开展社会生活的活动。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调查、讨论、交流。如“中国式接送小孩”问题调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细观察,用心思考,积累资料,参与讨论,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
8.活动常态化。我们班每周二开展日记擂台赛活动,将日记为甲的同学选出来打擂台赛,评出的擂主贴一张笑脸;读书交流会,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评出“书迷”与“最佳演讲者”各一人;“识字台”,学生展示自己主动认识的字;接力写班级故事;举行故事会,猜字谜,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漂书”等语文综合性的学习已成为我班常态化的活动。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弹性空间,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交流总结等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确定话题、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进入情境;实施阶段主要是参与活动、搜集资料、探究问题、检验假设等;交流总结阶段主要是交流体会、展示成果、总结经验。
以手抄报为例吧!我是这样开展的:
让学生依据环境保护问题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1、确定主题,自由组合为小组,制定方案书;
2、小组内成员分工并定好双休日什么时间到谁家去完成;
3、小组成员分好工,分别准备手抄报所需要的材料、文字等;
4、小组内成员按分好的工,完成任务,有的负责设计版面,有的负责搜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安排,有的负责画刊图。
5、共同修饰手抄报,手抄报完工;
6、举行手抄报义卖活动,交换的货币为评价性语言。卖方根据自己的手抄报定出出卖的价格,如值三元钱,就让买方说三句评价手抄报的语言;
7、手抄报义卖活动中卖方还可买回自己的手抄报,方式同上;
8、最后依据买卖情况评出最佳手抄报,发奖;
9、举行手抄报展。
我们班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注重记录活动结果,我们采用星级评比的办法,每次活动获奖贴笑脸,十张笑脸换一颗星星,评出语文学习的星级学生。如“星光灿烂”、“快乐闯关”、“上课发言”等活动记录表上墙,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只要我们能做起来,并坚持做,一定能使语文教学因有“综合性学习”而更加精彩!
“点”“线”“面”的无痕相融
------整组教学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探寻”
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陈卫
看得远须站处高,看得透须入处深。既悠远又深入,便是要“点”中穿“线”、“线”上连“面”、以“点”求“面”。
以专题或者话题的形式来构建单元的课标实验教材,是语文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这样的教材单元以传统语言形式承载了识字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展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这样的教材单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教材单元以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强了课内外、学科间的联系。
思考:教材呈现方式变化如何促成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词——“组合优化”。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诸要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种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其整体的教学效果就必然也一定会超过各自教学效果的总和,这是一条重要的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规律。现代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是在整体中充分发挥机能的各“部分”作用,即不仅注意各部分的组成因素,而且要注意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促成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结合;重视各部分的相互联系,有机渗透,以最佳组合实现系统综合的最优化。这就是——“组合优化”。
那么,针对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话题来组织教材的编排,我们就应该“更上一层楼”,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处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面”上的整体来进行教学,同时细读每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求得“点”上的深入,还要厘清每个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点”中穿“线”、“线”上连“面”、以“点”求“面”,发挥整组优势,并注意要“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下面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三组教材为例教学中自己的思考:
一、着眼“面”,不畏浮云遮望眼----整体揣摩,转换教学视野
教师有怎样的视野高度,就可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针对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个单元为单位,统筹安排,借助编者意图来把握好整体的教学功能。
在这样的视点下分析这一组教材,可以看到开篇的一段简单导语:“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爱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主题鲜明呈现;紧接着的识字课“对子歌”展现了美丽地球家园的图景:风雨云雾、霜雪变化、太阳升落的自然现象,花草树木、天地山水、蜂蝶飞舞、鸟儿欢唱的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四篇课文更是显现了人与自然互相关爱、共同生活的美好画卷:《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写了人类和动物对自然的爱护,《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教育学生不能破坏环境、保护环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四篇课文告诉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的家园-----这颗宇宙中幸运的星球变得更加美丽;“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读背背反映爱护树木的小诗《小鸟》,口语交际安排讨论我们身边的垃圾从哪儿来?怎样处理生活垃圾?此组课文让人能感受到地球只有一个,面对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重任,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萌生。
整组教材围绕环保专题不仅从形式上更是从内在的“三维目标”角度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课程标准》加强整合的思想。所以在整组教学中,必须前后关照、左右承接、整体呼应,包括学习准备、教学内容安排和教与学的方式、课后实践等都要进行整体考虑。
二、细思“线”,起承转合巧安排 ----整体布局,部分重组优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我们要不断去界定和再界定文本以及不断发现新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机械地教教材,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整体效应的发挥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在教材的使用上加强整合,可以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打乱整组教材的既定顺序,通过重整教材平台进行多维的教学组合,包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渗透人文精神等,做到一个单元多得。
于是,根据“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单元主题以及教与学的需要将这一组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完识字3后进入课文学习;接着教学后面三篇课文《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这三篇基本呈现的是回报自然不破坏环境的内容,在教学完《美丽的小路》后按课后要求让学生到生活中调查了及时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为口语交际课《我们身边的垃圾》做好准备,完成《失物招领》一课教学后乘热打铁进行“语文园地”中的第三块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两只鸟蛋》作为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片来教,与《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考虑是基于一是《两只鸟蛋》与《小鸟》两篇的叙述形式都是诗便于朗读迁移,二是从内容上看《两只鸟蛋》展现了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小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孩子在跟小鸟说话,让小鸟轻轻跳不要伤害了刚栽的小树,将孩子爱树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两首诗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有助于主体深化,三是我们思考的是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让学生想想你还看到了什么?我们充满信心地看到的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好给整组课文作了很好的总结提升;“语文园地”教学根据识字教学线索将“我的发现”与“展示台”组合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种重组将识字方法的探究与课外识字学习结合起来,达到方法的迁移与课内外沟通的作用。
我们常常谈到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其实除了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实、自然环境等课外信息以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以及教材本身都可以称之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广泛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语文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述的单元重组也就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种优化。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连续性强,一气贯通,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潜于“点”,雨入水中融无痕---着眼迁移,学习运用结合
仅仅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还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外在的教学顺序的变化只是一个形式,整体功能的发挥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教与学的方式来实现的。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倡导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在整组教与学的方式上,更是要特别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内与课外),同时从“三个维度”相融合的角度注重一组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与呼应。
《识字3》教学:一是将导语显示的主题采用情景(即带领小淘气参观地球的情景)贯穿的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家园之美,努力使识字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投入的过程,也力求增强识字过程的趣味性;二是营造自主互动的识字学习氛围,同时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识字结合起来,如“雾”、“霜”的教学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相关经历,看图摆一摆花草等;引导学生探索识字规律,如将带雨字头和虫字旁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关注识字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三是写字教学环节显示“ノ”与“十”、“禾”与“口”的组合成字,为后面“语文园地”学习合一合的识字方法埋下伏笔。
课文与语文园的组合教学是这样进行的:《松树与松果》相对浅显易懂,可放手让学生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以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为主,课后让学生画一画以后的松树林的样子,并鼓励学生参加武汉的植树活动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美丽的小路》教师引导学生从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的语言入手,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演中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课后引导学生调查我们周围的垃圾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为口语交际课作准备;口语交际课采用调查员汇报交流方式,以生生互动为主,交流调查情况,课后开展争当“武汉未来图景”设计师活动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两只鸟蛋》教学采用朗读感悟的方法,在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中使学生感受到对生命与自然的珍爱,然后引导学生自渎“日积月累”中的小诗《小鸟》与其中的“我会读”。最后将“我的发现”与“展示台”结合起来教学,一是教学增添学习趣味性避免识字教学的枯燥,二是把握层次性即由回顾旧知-----用已学的识字方法学习新字----探索发现新的识字方法-----运用新方法学习新字,三是注重迁移性与“展示台”结合适当迁移并鼓励课后运用。
总之,既要依据教材特点用好教材,同时也要超越教材,通过教材重组、教法创新等方式,达到“组合优化”,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整体安排,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