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统一教材将削弱国家未来竞争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06:54
标题:
统一教材将削弱国家未来竞争力
统一教材将削弱国家未来竞争力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元辉
网传教育部将推动统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政治教材,对于这一传言的真实性,我甚为怀疑,因为当今时代,创新、改革、多元,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材多元化,也是我国近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我国2001年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背景之一,是要培养本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统一教材是扼杀多样性与丰富性、走向保守与僵化的行为,是反教育的行为,必然对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削弱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谁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
多样性是自然生态平衡的永恒法则。生态学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张巨大的生命网,充满无尽的奥秘。人类必须尽力去了解其中复杂奥妙的依存关系并维持这种关系,才能保存生命的多样性。才能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缺乏多样性,或者破坏多样性,许多物种不能生存,人类也不例外。思想的多样性造就文化的多元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思想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之源。没有思想的多样性,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与生活的丰富性。尊重思想的多样性,就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思想的多样性,就会激发公民的创造力,使公民敢于幻想,敢于创新,就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就会思想活跃,政治清明;就会文艺繁荣,教育进步;就会人尽其才,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想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
从教育来看,社会的进步通过教育的进步反映出来。教育进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前瞻性等方面,还体现在教材价值系统的连续性等方面。
教育进步首先反映在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方面。一般而言,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与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体现出来。从教材的角度,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体现在教材是否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的品种是否丰富多样,为使用者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近三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课程政策,已得到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教育需求、教育传统、文化传统、课程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教材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就开始进行从“一纲一本”到 “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探索。1986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学科教材审定委员会”。1987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提出:"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材在国家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以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不同教育需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批示、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同年同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从教科书编写的资格和条件、立项和核准、初审与实验、教科书审定等各方面都做出详细规定。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这些政策与法规,是逐渐成熟的,作为国家法律,应该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二,教育的进步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方面。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要求教材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眼于儿童的发展,着眼于培养现代公民,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及建设未来社会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准备。当前,面对全球化浪潮,各国都在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期望在全球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将是拥有创新技术的国家或集团。因此,拥有新技术的创造性人才被看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都希望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保持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许多国家大力改革教育,力图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把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多元、理解、合作、创新、民主、平等、公民责任与义务等现代意识,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本世纪初我国开展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有较高的认同度,与其有比较教育的研究基础和高屋建瓴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没有比改革教育弊端、迈向未来的期望更能唤起中小学教师的改革热情,这种热情是教育更新的强大动力,需要得到尊重与保护。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导教师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第三,教育的进步还体现在教材的连续性方面。教材的连续性是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任何一套成熟的中小学教材,都具有特定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模式,知识组织与呈现方式,相对完整的知识序列,比较明晰的品德培育、智力开发、能力训练和审美教育体系。这些内容的不同组合,形成自身特有的价值系统,体现教材多样化特质。这些多样化特质,是教材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教材建设的宝贵资源。国家的课程政策,应该对这些教材给予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这些教材实现它们的教育价值创造条件,允许这些教材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优胜劣汰,使优秀教材的价值系统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传承、发展。而落后的教材,在实践中自然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我们违背教材的运行规律,通过行政手段强行中断教材的运作,或者变更现行教材的价值系统,不仅会使许多优秀教材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导致优秀教材的流失,而且会挫伤教材研究者与教材开发者的积极性,降低教材研究与教材开发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中断教材价值系统的连续性,不仅会使教师教学工作无所适从,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对原教材价值系统的认知结构,影响学生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教材政策缺乏连续性,有法不依,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断否定已有教材,导致教材开发劳民伤财,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科学化水平。
多元化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努力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材多元化途径。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的课程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开发了许多优秀教材,对于传播和推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各州通过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目标提出要求。围绕课程目标,课标对教材的选用提出建议,学校与教师对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有较大的自主权。这种宽松的课程政策促使相关人员努力把自己的课程理想物化为教材。所以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品种十分丰富。以语文为例,有按美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编写的语文教材;有按思维与语言规律编写的语文教材;有按写作训练序列编写的语文教材;有按阅读类型编写的语文教材;有按文学教育为线索编写的教材;有按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标准而分年级编写的语文教材。与此相类似,英国除了编写以语言、文学教育为主要形态的英语教材外,还编写了以人文探究为主题的特色鲜明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的品类与数量,有哪个语种能与之相比?目前,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达全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但我们没有一种汉语教材能够得到国人的认同,更不用说能够走出国门得到其他国家认同,能够在全世界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了。这种状况,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影响力极不相称。为什么英语在世界上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而汉语不能?除了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外,我们是否可以从我们的相关政策找到原因?我国目前不仅语文教材落后,其他学科教材也是如此。以中学化学教材为例,美国中学的化学教材有数十种之多。有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编写教材的;有按化学实验编写的教材;有按化学键为线索编写;有按能源、环境、材料、资源等社会问题中的化学知识来组织教材的;有选择空气、水、食盐、纤维、塑料等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编写教材;有按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编写教材的,等等。 从上述情况我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科技落后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缺乏创新人才?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诺贝尔获奖者?为什么我们开发不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为什么到美国留学的青少年趋之若鹜 ?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端倪。不仅美国如此,德国仅巴伐利亚州的初中化学教材,就有五种之多。而我们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2001年新课程改革之前,全国使用教材基本上是人教社统编教材。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世界中小学教材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教材开始试验“一纲多本”,编写了几种教材供选用,但是,由于强大的体制惯性和利益驱动,新编的几种教材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这样,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统一中小学教材的国家之一。
二00一年启动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一纲多本”的成果,实行“一标多本”。鼓励相关单位与部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各种理念、各种形态的课程与教材,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即可投入使用。这种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各种课程理念、多种形态的基础教育教材相继出现,“一纲多本”教科书政策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已引入竞争机制,独家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明显得到提高,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依托教材,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火热地开展起来,各教材出版单位,也积极投入新教材的师资培训工作,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教学理论被激活,被检视。许多教师,努力钻研新教材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探索新教材的学理基础,比较各种新教材理念、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方法,寻找切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使中外教育理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这次课程改革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因为编写多元化的教材,我国处在起始阶段,不少教材创新性不足,有统编教材的影子,甚至可能存在其他显在的缺陷,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正常的。 这些教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的多元化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不断改造、完善、更新,完全可以提升它们的品质,丰富教材品类,给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教材选择机会。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思想的反映物,作为言语成品的语文内容是十分宽广和丰富的。它的思想内涵极其复杂,博大精深。一套语文教材不能包罗万象,囊括各种思想,但每一部教材可以有自身的主旋律,有特定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来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台湾地区只有2300万人口,却拥有康轩、翰林、南一等出版社出版的多套语文教材。香港地区只有600余万人口,也有3套语文教材供中小学选用。大陆地区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地有不同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等。这些是学生身边最新真实、最直观、最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教材,却要抛弃这些重要财富,去编写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这种课程政策,显然是短视的、低效的。如果全国统一教材,就意味着上海市与贵州省西部山区的中小学要使用同样的教材,达到同样地教学要求。统一要求的结果,要么是降低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要求,要么拔高对贵州西部山区学生的要求,两种方式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所以,中小学语文教材,应该加强层次性、地域性和选择性,而不是相反。 显然,那种希望编写一种语文教材,就能满足普天之下对语文教材的需求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
我们的教材改革,绝不能因为新教材不甚完美就走回头路,回到“一纲一本”的时代去; 我们的教材改革,也不能将许多社会问题推给教材,从而否定教材;我们的教材改革,更不能没有通过充分研究与论证,就轻易否定十余年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成果;否定我国教育学者、课程改革专家、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所做出的努力。假如我们的语文教材回到统编教材的老路上去,不就等于宣告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失败? 我们试着追究语文课改失败的原因,如果语文教材没编好,就追究语文教材编写者、编辑的责任,那么,教材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审查通过的。教材不合格,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的严重失职,国家是否追究他们的责任?再进一步推论,国家允许把一系列不合格的教材推向学校使用。必然培养出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浪费学生最美好的学习时光。假如承认语文教改的失败,使用这些教材的学生向教育部提出赔偿要求,教育部是否应该赔偿?由上述推论可知,统一语文教材,不仅是对十余年课程改革道路的否定,也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科研工作的否定,更是对教材编写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教育智慧与劳动成果的否定。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多年前,前任总书记江泽民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不衰竭的动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的基础是教育的创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开放的、创新的基础教育,永远不可能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国民。心理学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接受的信息数量越大,观点越丰富,孩子就变得越聪明。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解放思想,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校引进思想、观念、理论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刺激下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受到人类多种文化成果的陶冶,从而实现教育的多重价值。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于这个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程度;在于这个国家是在开启学生的智能,还是在压抑学生的天性。通过一切手段,让学生变得越来到越聪明,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有生存本领和自信心的教育,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反之,为了种种目的,屏蔽多元的知识领域,将某些价值观强制灌进儿童头颅,使儿童精神虚空,千万人一种想法,扼杀儿童的思维力和创新精神的做法,必然是反教育、反科学、反社会的行为。 统一教材,让千万儿童学习一种教材,接受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观念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变得越来越蠢笨?答案不容辩驳!今天相当一部分国人看到某邻国一个领袖、一个思想、一群被愚弄的百姓,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常常鄙夷不屑!却忽视我们也有过文革十年的惨痛记忆,统一教材,难道没有这种危险? 假如我们违背自然生存法则、违背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教育规律,回到统一教材的老路上去,必然导致我国青少年思维僵化,创新能力缺乏,必然削弱我国的未来竞争力,导致民族复兴的希望落空!显然,希冀通过统一教材来培养高素质国民想法是非常荒唐和错误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要求今天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具有理解、包容、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统一教材”的教育,能否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停步,或者走回头路。要站在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努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