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22:39
标题: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教学的立场及其基本功
顾泠沅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选自《现代教学》2013-1~2)



一、教学的立场

教学基本功的概念时下已不常听见,对它的理解好像约定俗成,其实已陈旧不堪。不过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所含的内容,对今天的教学进步仍然意义重大。中国人讲究功力,重内涵;西方人务求功利,重实效。有功力不去施展是无为;无功力追求实用则行之不远。道理似乎就是那样的浅显。在这里任何片面之谈都须谨防。但现实是,出于长期的惯性思维,我们对待教学基本功的态度,要么不断“俗化”为细枝末节之举,全然丧失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要么将其“神化”,以致终其一生难得皮毛,只能敬而远之。因此教学基本功这一传统,似乎出路迷茫。到了开放后的现代,舶来的石头常是砸向传统的利器,善变的举措总以藐视功力的姿态出现。于是,形式盖过了真意,多动沦落为折腾。现代教学五彩斑斓,个中如有一点遗憾的话,漠视教学基本功恐怕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和传统,这是站在今天看过往;中国和西方,这是站在中土看域外。由此而来的还有时尚和正宗、求变和守常等,都有立足点的底色,它们的背后却是线性进步观或地域优势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要说的教学的立场。

二、教学基本功的谋求路径

立场决定观察现象的角度和预判问题的思路。就教学而论,尽管人群各异、时代变迁,至少在信念上,大家渐渐趋同于为学而教的当代立场,也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以后不教也能学。环绕这三条,逐步寻找精准实施的具体途径,从中衍生出相应的基本功,可是即使信念趋同,由于工作领域、知识背景的差别,所强调的重心还会有明显的不同。上世纪80 年代,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明确指出,脱离了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法学习,对于教师专业来说是“缺失范式”的。据此,不少教学论专家以雄厚的教学论知识为基底,纷纷注目于学科的具体内容,这就是风靡学界被称作融入学科的教学知识(简称PCK),主张透过学科寻找教学的共有功底。与此同时,侧重学科知识的专家则特别强调学科学习,例如数学,他们从该学科的对象、性质、方法及其应用入手,特别注重学科本身的独特功力,这就是所谓面向教学的教学知识(简称MKT),认为学科知识的发展线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两种观点,对基本功的阐述有着天壤之别。

仔细想来,基本功一说,似非来自海外,很早就见于我国古籍关于“可以为人师”的诸多论述。沿革至今仍有“练术不练功,日后一场空”的告诫。我想这几乎可称颇具中国特点的本土产物。例如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的功夫、禁于未发的准确判断、循循善诱且当其可的适切行为等。2012 年6 月,北京召开未来教育国际论坛,密歇根州立大学威廉·斯密特认为:明白学科的内在逻辑,有层次推进和重点突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业效能,而且,创造性不能单独讲授,必须植根于学科学习。出自西方人之口的这番言论,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更有趣的是同一年盛夏,本人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勃·西格尔在沪深谈,他通过6 年的跟踪实验和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时对若干系统概念的真切理解对日后的学业成就和创造力有极高的正相关。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们的交谈在平和的气氛中层层展开,时而也有坦诚的争辩,结果产生以下两点共鸣。一是凸显认知主干的阶梯式学习,包括依靠学科内在逻辑主干,随时提供适度挑战的学习机会,还有运用情境原型的启发,经过分步推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融原理于操作,在活动中理解。主要是关注活动经验的学习,始终将操作活动与思想原理贯通一气;还应不拘泥于书本,放手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质疑和想象。教学基本功的谋求,如能由此进入,始于学养信念,达于行为举止,一清其源,恐怕才能千里直泻,其坚实的功力,才会有所向披靡之势。

三、教学基本功的历练过程

从信念到知识,然后成为教学行为的基本功,理所当然是个漫长的历练过程。这一过程镶嵌于学科教学之中,而且非常个性化,因此难有常模可循,宜以个例去解读。先说个隐喻吧。内地有个木匠,喜欢打造柜子,他舍得用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去精雕细琢。这木匠初时天赋平平,久而久之,功力大进,他打的柜子美观、耐用,人人喜爱。从此周边再无其他木匠,因为别人耗不起这个时间。有人问他,顾客都说你好,同行都说你毒,你怎么看自己?他说:“我不为别人的好恶而活着,我只是为了打好每一个柜子。”有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走进一个林子,有一棵橡树长得枝繁叶茂,他走到树下仔细揣量,评价这棵树打一个某某家具那才举世无双。这位木匠的功力已到了见树不是树、见山不是山的境界。这件事据说是真的,虽然讲的是木匠。

有一个故事,那是我的亲身经历,20 年前本人采访上海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请教语文教学的卓越功底如何修炼。答曰:“重在职初,功在平时。”原本她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校长嘱其教语文,因此别人一篇课文备一次课,她却“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全按自己见解备课;第二次与别人理念、经验比较后更新备课;第三次则是在反复执教之中、瞄准学生是否真有收获的课后反省。这位教师一轮3年,前后共坚持6 年,始称语文名师,后又专注于文道一统,遂成育人楷模,人皆认为她语文教学功力过人,炉火纯青。两个故事,领域迥异,一个造柜,一个教书,但练功之法大有共同之处,看来不会是偶然巧合。立场随时代而进,功夫在历练中造就。中国人崇尚的教学基本功,一须长期浸润于工作之中,二须不断学做正确之事,只有坚持才有正果,任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都难得到真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