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的出版更令我欣喜。虽然通过英文绕了个弯,但在学术旅途中我有幸找到了一位同行者,也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本书的合作者哈克特教授。此书中文版的出版使我实现了20年前留学加拿大时的第一学术心愿:揭开“新闻客观性”这一新闻学中的“不死之神”的面纱,为国内新闻理论、新闻政策、新闻实践与新闻批评界有相同兴趣的同仁提供有关北美新闻制度的一种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独到分析。在书中,我们超越了“新闻是否客观”和“新闻能否客观”这些新闻伦理与新闻实践领域的普遍命题,把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新闻制度和新闻文化的形式来理解。我们采用跨学科的视角,以新闻传播理论、传媒政治经济学和传媒社会学为基础,引入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和话语分析方法,从新闻制度与北美民主政治制度的关系这一理论高度来分析与评价新闻客观性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新闻客观性的全面剖析,我们不但力图提供有关北美新闻传播业的主要理论、政策与实践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图景,而且就新闻传播在当代北美社会里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以及新闻与资本、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我们虽然立足于加拿大,但是我们的立论与分析,包括对一些具体事例的选取,都观照了整个英美传播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和现实。
中文版序言此书英文版是1998年出版的。书中关于传媒业所有者的某些具体细节已成为历史,如曾经在加拿大报业独霸一方的媒介大王康拉德·布莱克(Conrad Black)不但已把自己的报业王国在加拿大的部分出售给新崛起的多媒体公司加西集团(CanWest),而且因为把上市公司当作个人的钱袋而遭美国法院起诉。然而,我们所揭示的新闻客观性的多面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更明显了。我们所描述的北美自由民主制度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新闻客观性制度面临的双重危机在后“9·11”的北美新闻和政治现实中也进一步加深了。比如,新闻评论家有关美国媒体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评论不断指责美国主流媒体的伪新闻客观性(Pseudoobjectivity)实践,认为它使媒体被动接受官方信息,成为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的传声筒。如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3年7/8月号就发表了长文,认为客观性新闻为懒惰和不深入调查提供借口,为“官方真理”的传播提供方便,使新闻界不敢与权力抗争,不敢把当权者不愿提及的问题——如伊拉克是否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提到新闻议程上。套用美国政府有关颠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regime change) 的政治术语 ,也仿佛是对我们书中把客观性定位为一种政治体制(regime) 的回音,美国著名评论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在2003年6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呼吁,“在国家首都出现的伪客观性……已到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Pseudoobjectivity in the nations capitalis now overripe for regim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