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是谁搅动了教师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3 00:01
标题: 是谁搅动了教师生活?
是谁搅动了教师生活? 来源: 人民网




  “蝴蝶之所以能够飞舞,是因为它经历了由内到外的深刻转变。”一位参与UDS项目实践的老师的感慨,道出了项目给教师群体带来的巨大变化。四年前,北京市顺义区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四年来,从“被动”到“主动”;从“依靠”到“自主”;从“要求”到“帮扶”,顺义区5所项目校的干部、教师,经历了艰难的观念转变和角色调整。6月5日,记者随项目组走进5所项目校,进行“回头看,再跟进”回访调研活动,记者发现,如今,在探寻学校优质发展的路上,老师们体验着蜕变后的快乐。
  从“不让”到“让”
  教师对自我认识、学生观念和学校发展机遇等认识存在误区,课堂上应试导向问题比较严重……项目实施伊始,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项目学校的不少干部教师的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先转变教师对自己的认识,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进而迁移到对学生观念的认识转变。这是实施好学校教育的前提。”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延林为首的项目组专家们,为改变学校开出了初诊“药方”。
  于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由专家亲自主持的全员参与式校本培训,于2009年7月11日在顺义区杨镇二中举行。这是杨镇二中历史上第一次参与式校本培训。心情愉悦、收获丰厚的培训之旅,开启了该校全员参与式培训的新里程。
  对于杨镇二中的老师们来说,最振奋人心的还是学校将原来“三品”办学目标中“老师有品德”的要求,从“十不让”改为“五让”,即让学校工作因我而精彩,让教师团队因我而自豪,让师生关系因我而和谐,让学生素质因我而提升,让家长心情因我而舒畅。“从不让老师干什么,到让老师干什么,杨镇二中对教师要求的改变,反映了干部教师观的转变,他们感悟到管理者搭台、教师唱戏的巨大魔力,学会了从教师实际状况出发来改进常规工作。”在回访调研中,李延林教授欣喜地如是说。
  记者在回访中发现,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仅在杨镇二中显著,在其他四所项目校也同样明显。“UDS项目带来的变化,彻底搅动了教师的生活。”顺义区俸伯中学校长李国祥告诉记者。
  另一位持续推进项目的首师大副教授杨朝晖如此总结:“学校从积极主动的、激发正能量的角度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使教师的多种角色充分体现,老师们自然越干越起劲。”
  从追求“结果”到“享受这个过程”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上公开课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然而,杨镇二中刚执教3年的张娟老师却说:“我最爱上公开课啦,因为准备公开课的过程非常美妙,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正是UDS项目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三年的时间,她与很多年轻老师一样,有UDS优质校建设项目伴随,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区里的骨干老师。
  “我是幸运的,刚走上讲台,就遇到了UDS项目组的专家们进校指导,让我的执教生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张娟告诉记者,在专家的引导下,她慢慢地融入项目之中,学会了观察、讨论和追问,学会了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学会了享受研究学习的过程。同样在项目中受益良多的还有李桥中学的甄丽丽老师。她说,为了准备一节精彩的45分钟课堂,其背后往往要经历几十个45分钟的打磨,需要整个教研组的参与。“45分钟的课堂不是目的,我享受的是准备的过程。”
  顺义五中校长刘志文在总结优质校建设历程时说,经过4年建设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内在追求,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顺义区教委副主任张华礼表示:此话道出了所有参与项目实践学校的心声。
  从“请专家”到“团队就是专家”
  回首4年前,刚刚参与项目实践的俸伯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专家的话有些盲目地“言听计从”。“听专家的”成为一些学校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校本培训也只会“请专家”。然而,自从UDS项目组进校以来,“项目组多次强调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功能建设,要学会打‘整体仗’,完全改变了干部教师固有观念。”李国祥告诉记者,如今教师们明白了“团队就是专家”的道理,干部们更加重视团队的建设。“比如,每次教研时,无论听课、评课,都注意发挥每个老师的作用。研究要有专题,而专题从哪里来?要先在教研组中收集困惑,将困惑变为研究专题。”
  在回访调研中,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干训科副科长安贵增用“雁阵”来比喻UDS项目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在雁阵中,我们时而引领、时而辅助、时而激励。”他认为,项目组没有充当指挥官,而是和领导干部、教师们一样,参与其中。而对学校而言,只有当领导干部参与进来,他们才能想到怎样改变;只有当教师参与进来,他们才会思考课堂的改变。“一个学校的发展计划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集体的智慧是不可小视的。而项目组的工作重点是培养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是一所学校永远常驻的专家。”
  从“不让”到“让”、从追求“结果”到“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从“请专家”到“团队就是专家”、从“眼里只有事”到“心里开始有了人”、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回访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教师们在观念上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更看到了教师生活被“搅动”后的欣欣向荣景象。
  □文/本报记者 郑欣
  ■特别视点
  俸伯中学:校本培训的改变
  俸伯中学自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一直坚持开展“课改论坛”活动,以希望借此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组介入以前,论坛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或者是外请专家讲座,或者是本校教师经验介绍,论坛目的不够清晰,论坛效果难以突破。项目组介入以后,学校与项目组一起商讨如何通过论坛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专家的介入使学校意识到,论坛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每次论坛要有充分策划、明确的推进目标等。此后,学校接连策划了“构建有意义的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家进课堂(课堂诊断)”等系列活动,切实使教学改革得到实质性推进。
  南彩学校:学情研究促教师观念转变
  南彩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结构纵向长而横向窄,教师数量少,且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职称饱和,教师发展动力不足,教学观念滞后。基于以上情况,依托优质校建设项目组,学校大力推行以“学情”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通过改变教案要求、改进课堂观察表,创建四级教研模式,在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教师同说“学情”,同看“学情”,同思“学情”,在研究与改进中,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共建适合校情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文化。经过四年建设,学情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南彩学校教师的心里。
  ■UDS项目解读
  从UD合作,走向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的背景
  为了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9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与顺义区教委合作开展“UDS合作优质学校建设项目”。UDS指大学(University)、地区(District)和学校(School)。项目由双方人员组成联合项目组,对顺义五中、杨镇二中、李桥中学、南彩学校和俸伯中学开展持续的、系统的优质学校建设。
  项目采取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所有校内人员的主体性发展,尤其管理团队的发展,以复杂、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把握学校发展进程,以“聚焦深层文化变革与提升核心办学能力”作为构建学校建设框架的核心内涵,在循序渐进、系统介入中,促进学校文化变革的和效能提升,进而实现学校效能提升的优质校建设愿景。
  这一项目是首都师范大学继1998年、2006年与北京市教委合作开展“全面提升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课题、“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项目之后,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新发展,也是与顺义区全面合作的深入和阶段性成果。
  ■专家回应
  转变观念,引发行为深层行动指令改变
  杨朝晖(首师大副教授):优质学校建设致力于提升学校整体效能。而观念是制约人们行为的深层行动指令。因此,在优质学校建设中,我们首先致力于观念的转变,明确提出“关注效率,更关注价值;关注眼前,更关注未来;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价值理念,倡导“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开展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实践反思,探索参与式研修在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意义与路径,使教师干部、教师在自我参看与相互参看中,转变旧观念,形成新认识。
  转变观念难,转变行为更难!在优质学校建设中,我们还通过主题引领、系统介入、持续跟进、渐进推进的方式,促进干部、教师观念向行为的转化。在内容维度上,我们从行政文化、教研文化和校园文化入手,采取从干部到教师,再到学生的介入顺序和发展节奏;在方法维度上,采取从 “示范引领,动员激发,培训指导,任务驱动”到“日常互动,实践探索”,再到“总结反思,固化提升,展示评比、交流推广”的持续跟进策略。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于促进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是非常有效的。系统干预让优质学校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