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假如要试谈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的自觉问题所在,一方面可以提到这个不现实的入世观,另一方面可以注意到他们对知识分子角色的乐观主义,即是觉得所有人生最重要的方面有既客观又详细的标准;同时,人心有能力很完整地把握这些标准,而将之变成很完整的体系;而且,人类有办法很客观地决定哪一些知识分子是把握正确的体系,哪一些有错误的思想。
不错,这种乐观主义与所谓不现实入世观不一定是错误的思想。这里我们不必马上判断哪一个说法有道理,哪一个没有。我们只强调自觉这个目标,即是知识分子应该考虑到所有关于上述问题的说法,而不要仅仅武断地采用其中的一个。我个人觉得中国20世纪的思想很多是缺乏这种自觉。
而且,这两个自觉问题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上述的五个预设不但包括这种乐观主义,而且有跟三个市场不容易配合的不现实入世观。这就是说,第二个预设是指认识论方面的乐观主义,而第四个预设是指先知先觉者在历史中的重要角色。这样一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意象与关于中国的目标、知识的本质、历史的构造,以及当代的困境等所有这些预设是交织在一起的。假如自觉的话,他们是不是需要把所有这些预设挖掘出来,看看能不能配合现代化及民主化的现实需要(上述的三种多无主义),以及知识分子的现代历史实际情况之下所能扮演的角色?
然而,假如中国知识分子有自觉问题的话,这不是说中国文化比西洋文化更不容易配合现代化的需要,甚至于是历史的“怪胎”。其实,历史上的文化哪一个不是怪胎?到现在为止,哪里有一个能避免自觉问题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文化,即是把三种社会市场跟人类最神圣的价值联合起来?中国的自觉问题不是比欧美的严重,而只是跟欧美的不同而已。换句话说,“不同”可以证明,而“更严重”则没有办法证明。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中国知识分子最关键性的自觉问题在于怎样评估社会里面的各种关于政治的看法或声音。上面已经说过,英国政治理论家John Dunn是把这些看法分成三种:官方性的“政治理论”、专家或知识分子“政治理论”(他是特别指行为科学家,可是我这边所指的是所有政治核心以外的知识分子,以及老百姓的“政治理论”。这三种理论或意识怎么评估?评估应该以什么标准为基础?有的人会觉得这些标准太明显,所以不值得讨论。其实,古今中外评估性的看法很多相矛盾。比方说,Dunn自己常常把官方性理论与专家理论都一体蔑视,而比较欣赏“老百姓理论”。中国知识分子则多半一方面把官方以及老百姓理论都加以蔑视,而另一方面以为自己有一种“站在天下为公一面而代表人民的群体意识”75。
我这边所要强调的就是这个中国式的评估角度所牵涉到的问题。蔑视“老百姓理论”这个看法跟民主思想怎么配合?假如不开明的老百姓控制民主政府的话,民主怎么开明?同时,假如政府是需要的,那么从政是有价值的职业。这样一来,我们怎么蔑视所有官方性的说法?不错,官方性的说法一定会反映一些成见。然而,上面已经说过,按照不少学者的说法,连知识分子也没有办法进入一种超越成见的境界。难道上述的五个预设超过所有的成见吗?何况这些预设是以知识分子为救中国救世界的英雄,而这样使他们的声望膨胀。这种声望也算是一种能影响人的利害关系。因此,最重要的是怎么评估一个工人或老板或教授或农人或部长的话?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是看这个说法的理由怎样吗?不审看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假如知识分子的意识也是跟成见交织在一起,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有那些成见?我们评估这些成见之时,我们标准应该怎么决定?我们的标准应不应该强调现代化以及民主化的现实需要?为了了解这些现实需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观念?后验性而从历史归纳出来的知识?还是一种超过历史性证据的信仰?没有考虑到这种问题的知识分子,有没有自觉?没有自觉的知识分子,能不能“救中国,救世界”?
----------------
①拙文承友人黄克武先生的改正,特此致谢。然而,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不能把中文完全修改。请读者原谅。
②杜维明《儒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页24-25,45,47,68。
③请参考:Richard J. Bernstein,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Philadep 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3),and John Dunn,Political Oblig ation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P.14 3-299.
④关于这个冲击请参考杜维明书,页33-34。
⑤杜维明书,页21。
⑥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学生书局,1980),页51-56。
⑦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 )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页15-17。
⑧劳思光,《关于台湾的“正负评价”》,《当代》64期(1991年8月),页149。
⑨叶启政,《社会、文化和知识分子》(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页91-92。
10John Dunn,Wester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Face of the Futur 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33.
11比方说,王尔敏教授讨论到孙先生思想这一方面,而没有批评它不实际的方面,请看王氏的《孙中山理想中的现代中国》,《国史馆馆刊》复刊第十期(台北,1991),页16。像王氏一样,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不批评孙先生这种观念,是很有意义的。这证明孙先生这些没有受批评的观念颇有代表性。朱浤源教授有批评孙先生思想不够实际的看法,可是按照我所 看到的文章,朱氏没有把孙先生的“贤能政府”观念这样批评,没有把孙先生的“政权”、“治权”区别这样批评。请看朱浤源书《同盟会的 革命理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专刊五十号,1985)。
12杜维明书,《自序》,页5,10,91。
13叶启政书,页107-109,122,146。
14同上,页146-148。
15同上,页109。
16同上,页146。
17同上,页122。
18同上,页126,148,162。
19同上,页124-125,127。杨国枢教授对知识分子角色的看法很类似:“在平常时期,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在特殊阶段,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砥柱。”请看杨国枢《开放的多元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页150-151。
20叶启政书,页155-168。
21关于英美认识论,请参考上面注③所提到的书以及拙作“Some Ancient Root s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in Early China,vol.11-12(1985-1987 ),PP.61-117.
22请参考拙作“Continuities Between Modern and Premodern China,”in Paul A.Co hen,Merle Goldman,eds.,ldeas Across Cultures(Cambridge,Massachus ett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ersiy,1990,pp.263-292;《从约翰•弥尔民主理论看台湾政治言论》《当代》24期(1988年4月),页78- 95,以及上面注⑤所提到的拙作。
23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台北:学术出版社,1980),页142 -149。
24劳思光《关于台湾的‘正负评价’》,页148,以及劳思光,《中国之路向》(香港:《当代》尚智出版社,1981),页5-6。其实,《中国之路向》的医生是“了解伤者的伤势 和整个健康状况为依据”,而不只看负面而已。
25杜维明书,页66。
26同上,页120,请看下面“五种中国式的看法和三种多元主义的冲突”关于第 二个预设的说法。
27叶启政书,页92,90,143。
28John Dunn,Rethinking Modern Political Theory(Cambri 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9叶启政书,页143。
30杜维明书,页67。
31同上,页178-179。
32同上,页112-113,52,14-15,46-47。
33Robert N.Bellah et al,Habits of the Heart(Berkeley: Universi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34请参考上面注23所引的拙作。
35请参考拙作“John Stuart Mill’s‘On liberty’and the Conceptualizat ion o f Democracy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paper for the Conference on Eighty Years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91,sponsored by Academia Si nica etc,Taipei,August 11-15,1991.Also in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 X:1(Spring 1992),pp.-41.
36郑观应《道器》,可以在下书中找到:《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近代之部(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104-106。
37Thomas A.Metzger,“The Chinese Reconciliation of Moral-Sacred Value s wit h Modern Pluralism,”in Ramon H.Myers,ed.,Two Societies in Opposition (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91),pp.43-51.
38《中国时报》,1989年12月19日。
39强调中国文化的入世观(this-worldliness)有张灏、余英时、S.N.Eisenstadt等。
40在这方面很有名的文章是Benjamin I.Schwartz,“Some Polarities in Conf ucian Thought,”in David S.Nivison and Arthur F.Wright,eds,Confucianism in Ac tion(Sta 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p.50-62.另外很有价值的文章是张灏《宋明 以 来儒家经世思想试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1984),页3-19。
41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学生书局,1980),页299。
42请看吕宝强《儒家传统与维新(1839-1911)》(台北: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印,1976)。王尔敏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以及别的有名的著作。另外有黄克武《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义与渊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化论文集》(台北,1991),页363-398。
43贺长龄编著,《皇朝经世文编》,八册(台北:世界书局,1964),卷1:8b,1:1b。
44王尔敏教授觉得“公仆”观念跟中国传统性的政治理念很不同,可是笔者认为有辩论余地。请看王尔敏《中国近代之公仆观念及主权在民思想》,台北,1991年。
45J.R.Lucas,“On Processes for Resolving Disputes,”in Essays in Lega l Philoso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mia Press,1972),pp.167-182.
46杨国枢《开放的多元社会》(1985),页13-14,16-28。
47请参考上面注36所提到的拙作以及本人的“A Confucian Kind o f Modem Th ought:Secularization an the Concept of the T’i-hsi,”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现代化论文集》(台北,1991),页277-330。
48王尔敏《孙中山理想中的现代中国》,页10,20。
49王尔敏《中国近代之公仆观念》,页10。
50例如,见注⑧、50所引的王氏文章。
51Hao Chang,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 lifom ia Press,1987);Shimada Kenji,trans.J.A.Fogel,Pioneer of the Chinese Revo lution;Z hang Binglin and Confuciani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上面注⑧所引王汎森的书;朱浤源,《同盟会的革命理论》。
52王汎森《章太炎》,页109-115。
53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页1-19。
54朱浤源书,页188-189,199,199,332,3 34。
55胡秋原书,页221。
56陶百川《台湾怎样能更好?》(台北:远景出版社,1980),页220-221。
57John C.H.Fei,“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conomic Modemiza-tion i n the ROC,”in R.H.Myers,ed,Two Societies in Opposttion(Stanford:Hoov er Institution Press,1991),pp.97-110.
58杨国枢《开放的多元社会》,页28,44,10-11,32。
59同上,页10,20。
60同上,页6-7,13-14,18-19,24-27。
61同上,页42。
62这是针对陈其南教授以卢梭式的思想来评估台湾的民主化这个说法,按照本人的经验,陈教授这个看法在台湾学术界具有代表性。
63请参考注36、注23等所引的拙作。
64为了找例子,请看何怀硕刊于《当代》29期的文章(1988年9月),页147-148。关于政治科学家以比较性方法研究70年代以后的民主化现象,我这边依靠的是Lary Diamond,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Trends,Types,Causes,and Prospects,”to appear i n Robert Slater,Barry Schutz,Steven Dor eo’s,Glob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hird World(Boulder:Lynne Rienper Publishers,1992).
65杜维明书,《自序》,页5;胡秋原,页208。
66请参考Charles E.Lindblom,Politics and Markets(N.Y.:Basic Books,Inc, Publi shers,1977),pp.247-260;David Held,Models of Democracy(Stanford:S 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7这边的翻译是从叶启政书,页2来的。这两个范畴是Ferdinand Toennies所最早强调的。
68William Anthony Stanton,“Bernard Mandeville’s Ambiguity in ‘The Fable of the Bees’:A Study in the Use of Literary Traditions”(Ph.D.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1978) .
69For this point about Aristotle,Augustine,etc.,see Thomas A.Metzger, “Dev elopmental Criteria and Indigenously Conceptualized Options:A Normative Approach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Recent Times,”in Issues and Studies ,23:2(February 1987),pp.37-44.
70余英时《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vo1.6(winter 1985),pp.3-45.
71Cho-yun Hsu,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Stanford:St 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2.
72朱传誉《宋代新闻史》(台北:中国学术者作奖励委员会,1967),页180。
73关于明清时代的经济社会转变,著作很多。最近有Ramon H.Myers,“How Did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Develop?--A Review Article,”in The Journal of As ian Studies,50:3(August 1991), pp.604-628.
74熊秉真《十七世纪中国政治思想中非传统成份的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集刊》,15期上册(1986年6月),页1-31。拙文上面“以现实方法处理现实问题的困难:三种多元主义”也谈到这个问题。
75杜维明书,页91。引用杜教授的话之时,为了配合拙文的脉络,我略为改变他的句子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