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13十大文化亮点回眸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0 18:06
标题:
2013十大文化亮点回眸
2013十大文化亮点回眸
文章作者:
李韵
来源:
光明日报
2013-12-20
编者按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年,在全民筑梦圆梦的征程中,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文化果实。节俭办晚会,为文艺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让文艺回归理性;电影票房首次突破200亿,电影产业风生水起,国产电影全面占优;汉字听写节目拨动观众心弦,引领文化类节目强势回归;第七次青创会,改变文学版图,标志青年创作群体崛起;丝绸之路启动跨国申遗,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细品这一年的文化果实。
1、力戒奢华,提倡节俭办晚会
今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晚会和节庆活动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动辄花费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样的“大手笔”,既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也不是拉动内需的正道,更不是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活。
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的重要抓手。通知要求各地党委政府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等等。节俭办晚会,朴而不拙、简而不陋,不仅不会影响节目的精彩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反而会以一种本真和朴素彰显艺术本身的力量,成为对文化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进行反思的起点。(本报记者 殷燕召)
2、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11月6日,文化部、财政部在上海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会议宣布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江苏省苏州市等31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标志着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旨在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创建工作自2011年开始,每两年一个周期,计划开展三批示范区创建。
今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示范区、45个创建示范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在第一批示范区(项目)两年的创建周期内,各地在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重点推进。据估算,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50亿元。这些措施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示范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本报记者 韩业庭)
3、电影市场票房超过200亿元
截至12月8日,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0.32亿元,同比增长34.63%,观影人次超5.73亿。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3年之前,中国电影票房一直在10亿元左右徘徊,最低谷的1999年,总票房仅8.1亿元。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电影业进入了产业化改革的新阶段。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的颁布,激活了整个电影产业,2010年总票房达到了101亿元。而将这个数字翻倍,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
总票房能突破200亿元,业内专家分析原因有四点: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增长;制片能力增强、创作水平整体提升;进口片扩大了引进数量以及媒体对电影消费的推波助澜。据统计,2005年,中国仅有银幕2600多块,约为美国的1/15(约40000块)。随后,中国银幕保持缓慢增长,一直到2010年才由于超级巨制《阿凡达》的刺激终于突破5000块,截至2013年11月25日,全国银幕总数已经超过17600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的164.2545亿元票房中,国产片95.5816亿元,占比超过58%;进口片为68.6729亿元,占比接近42%;前者比后者高出大约16个百分点。(本报记者 李春利)
4、推进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立法计划
今年8月,推进全民阅读被国务院法制办列入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全民阅读情况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趋势日益加剧。近年来,“两会”代表就全民阅读问题多次提案,尤其是2013年“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两会”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后,总局将争取在今年年底把较为成熟的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促进和保障全民阅读的法律法规或国家计划,政府主导推动全民阅读战略已成世界潮流。(本报记者 吴娜)
5、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异军突起
在选秀、歌唱类节目泛滥电视荧屏之际,2013年文化类广电节目首次亮相荧屏并引发收视热潮,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比如,由河南卫视和百度爱奇艺网共同打造的《汉字英雄》、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在收视上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老牌综艺节目,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汉字书写、文化传承的热议。由河北卫视推出的《中华好诗词》将明星和文化结合,将娱乐和诗词结合,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手段,借用电视手段,让诗词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社会上营造了全民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良好氛围。由河南卫视推出的《成语英雄》以演播室成语竞猜,以画面猜成语为核心,其中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间的情感故事,从文化、历史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成语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崛起,一方面重构了荧屏生态,净化了电视环境,另一方面则说明广播电视节目完全可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是很好的启示。(本报记者 韩业庭)
6、梅花奖走过30年
今年5月,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至此,梅花奖走过了30年历程。
1983年,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艺术大奖梅花奖。梅花奖涵盖了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等戏剧品种,每年一评,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热烈响应。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三度梅”)。自第23届起,由一年一届改为两年一届。
30年来,梅花奖一共评选了26届,共评出了涵盖59个剧种,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的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获奖演员634人,其中包含二次荣获梅花奖44人(“二度梅”42人,跨剧种2人),梅花大奖7人,被誉为当代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这些获奖者既有来自国家级大剧院的,又有基层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的;既有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秦腔等流传地较广的大剧种,又有许多被称作“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 (本报记者 苏丽萍)
7、70、80后作家集体崛起
由中国作家协会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于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97名青年作家出席会议,其中女作家99人,少数民族作家42人,代表平均年龄35.5岁,最小的代表年仅15岁。在两天的议程中,代表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国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研究当前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和文学创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明确青年作家在实现中国梦中担负的历史责任。本次青创会距离上一次(2007年11月召开)已有近6年之隔。6年来,“70后”“80后”作家创作日趋成熟,影响不断扩大。他们既是本次青创会的主体,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新势力”。长期关注青年文学创作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认为,“70后”“80后”作家带有时代诸多特点,在文学影响上,明显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圈子,对于社会文化生活也常有波及。青年评论家杨庆祥说:“‘70后’‘80后’的集体崛起重新规划了当下的文学版图。”(本报记者 饶翔)
8、点校本《史记》修订本首发
10月19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修订本首发。这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2006年启动以来面世的首部成果。
以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及修订工程为代表,多年来,《全宋诗》《全宋文》《中华大藏经》《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工程陆续完成,《甲骨文合集》《敦煌文献合集》《新中国出土墓志》《俄藏黑水城文献》等各类大型出土文献和海外汉籍出版工程已成规模。这些优秀古籍整理成果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古籍整理图书已经达到2.5万种,近年来年平均出版2000多种,整理方式涉及标点、校勘、注释、今译及辑佚、索引、汇编、影印等多种形式,整理内容涵盖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
与此同时,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养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共同组成、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古籍整理出版队伍。目前,全国有4所高校开设古典文献专业,90多所高校设立了古籍研究机构,全国古籍整理专门人才有数千人,全国专业古籍出版社共有专业古籍编辑近千人。(本报记者 杜羽)
9、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开
1月31日,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启动。本次普查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实施、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首次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时间计划持续至2016年12月。
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覆盖19个行业、100余万家国有单位,民间收藏文物暂不列入本次普查范围。本次普查重在现状调查和文物基本信息登记,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本报记者 李韵)
10、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启动
今年,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已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与中亚有关国家开展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进行跨国申遗。
中国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在6月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名列世界第二。
12月,中国珠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以总数38个项目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三项名录中都有项目列入其中的少数国家之一。 (本报记者 李韵)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