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插电生活,就是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OFF Internet,不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回归简单平实的离网生活。
文 冷梅 图 IC
酷夏,热浪滚滚。焦灼的气息,让每个人的细胞里都充斥着烦躁。甚至,嘈杂、纷扰,汽车的轰鸣声,邻居们纳凉时的喧哗,都会让人莫名愤怒,夜不能寐。
可是,也有一些人,却在这一季热浪里,迎来了清风拂面,心静如水,人淡如菊。
他们可能早已抽身,去往了一个世外桃源,消夏避暑,净化心灵;他们也许去赴约了一场海拔4000米之上的灵修之旅,然后载着满满的欣喜而归;也许,他们在用行禅、坐禅、禁语、辟谷等禅宗仪式,去安抚躁动的心,让内心回归平静。他们也许哪都没有去,我自岿然不动,心中自有淡定。
他们身上似乎有着一种共性:有过那么一段时间,远离浮躁的社交网络,减少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的使用频率,过着一种完全不插电的生活,并从中汲取心灵的养分。
所谓不插电生活,就是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OFF Internet,不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回归简单平实的离网生活。因为,现代化的社交网络,互联网的新技术应用,依然不能让人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反而让都市人耗费了太多精力,渐渐迷失自我。
有些人,是生活的智者,比许多人都领悟得早。心理咨询师夏天六月去了唐克镇,体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不插电生活。虽然,他是被迫离网,但是却喜悦地收获了一次身心灵排毒的契机,让自己回归了内心的平静。而在这之前,他经常会以类似的方式进行心灵的修复,寻找生命的答案。
他的美国导师如此评价现代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社交网络就是人类的未来,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它成为一个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然而,它也是一个让人无奈的矛盾体。
很多人已经开始以此评估自己的快乐和对幸福的理解。夏天说,人们仿佛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言行暴戾,行为乖张。于是,我们看到,无数的人在社交网络里装腔作势,装傻卖萌,装给别人看,直至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会在纷纷扰扰的城市尘嚣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回望自己的内心?
不插电,其实,就是一个方法论,你可以选择用一种抽离网络的方式来修正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从结果上,它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的心灵救赎。正像杨绛先生在自己的《一百岁感言》中所谈到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好了,还要在网络社交工具里流连多久,移动电话一定要带在身边?你真有这么忙吗?你的心安放在哪呢?别傻了,它其实对你来说,并不会要了你的命。不妨放下成见,尝试着远离浮躁的社交媒体,安静地沉入内心,来一次走心的体验,关照自我的声音。
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它和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提出“OFF学”很匹配。懂得在ON的状态中适可而止,时不时地抽离。“人生的达人”不只能在事业、生活、家庭等各种社会角色中游刃有余,同时,也懂得关照自己的内心,创造丰满的人生体验。短暂抽离,是为了放空自我,清理身心淤积的垃圾,也是为了再出发后的收获。如果能学会“OFF”这个“Course”,所谓成功的人生当然是“Of Course”。
不插电,其实又远不止这些。在我们走近这些不插电的生活达人时,他们所诠释的不插电生活,其实是遵从内心,关照内心,回归到更真实的自我。然而,它又是有机会成本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势必要在满足了物质层面之后的。当你还没有把生活过明白的时候,当你还在为生计、为家庭琐事牵绊的时候,又怎么淡定得起来?
当杨致俭超然地大隐隐于市的时候,你还需要像他一样有底气。每天晚上,他站在自家楼上100平米的阳台上,一边眺望无敌江景,一边做着第八套广播体操,内心自然平静。
当然,也无需气馁。人生,即是一场修行。路还长着呢,谁又敢 断言今后你不会成为比尔·盖茨?在现有阶段,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奔向美好心愿的道路上提前构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