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1 13:23
标题: 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丁维升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语文课堂提问,历来被称为一门艺术。
一、紧扣课题,巧妙提问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抓住题目向学生提问,是吸引学生到课堂的关键。抓住课题提问,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思维不游离文章主题,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问:“这鱼钩是什么做的?”“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呢?”“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口气提出了7个问题,这么多问题,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一解答,根据课文内容,只要抓住支撑性问题即“为什么说这是金色的鱼钩?”就可以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上课时,我就抓住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文章的最后一段点名主题的部分。再由最后一段“反弹琵琶”向课文的纵深挖掘。学生时而读,时而说,时而划,时而写,课堂充满了情趣,洋溢着探究的快乐。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板书完课题后,我问学生“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爱如茉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探究课文内容。通过读书思考,学生领悟到,文章以“爱如茉莉”为题,“茉莉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是文章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凭借物,是文章的重要道具,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文章写茉莉花的洁白纯净、平淡无奇、默默奉献,实则映衬父母时刻互相牵挂对方;以花衬人,爱美如花,虚实相生,物我交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当女儿问妈妈“真爱像什么”时,妈妈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只是含糊地说出“爱像茉莉”,真爱无言,无法用语言表达,父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内涵,道出了爱的真谛。
二、抓总起句,统领全篇
总起句在一篇文章或在一段话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思想,一般出现在文章或一段话的首句。
《詹天佑》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亦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我在教《詹天佑》时,抓住这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詹天佑被称为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他的杰出体现在哪?”“他的爱国又体现在哪?”文章的字里行间,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文章所选择的三个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杰出”就在于他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会作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材料的原因之后,才能体会到这第一句话的妙处。
三、沿主线索,纵向提问
提问应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的问题,并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有机相连。
如小语第八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的是飞机由于安装了雷达,夜航时能畅通无阻,从而彻底解决了飞机夜航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雷达的发明又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文章的主要线索是:蝙蝠的启示→3次试验→揭开秘密→制成雷达。教学时,我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分析课文:开篇提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问而不答,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师生共同学习中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这篇课文先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启示)科学家们是怎样弄清这个问题的?(3次实验)飞机在夜间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制成雷达)这些问题的总体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牵动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课文《可爱的草塘》有两条线索,一是草塘的可爱,这包括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二是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去品味草塘的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北大荒的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及第十八自然段“草塘中的小河”这两部分景色的描写体会北大荒的景色优美;我还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都考虑全面,并穿插草塘美景录像;我想虽然这节课可能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但能通过感悟、朗读来体会“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四、把握本质,提主问题
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涉及课文内涵、中心思想,与思想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当属于本质问题,而涉及课文枝叶的问题,应属于表面现象问题。在教学中,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意义的问题,少提表面现象性的问题,那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过程,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
教学“五壮士跳下崖”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个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
这两个词对学生理解五壮士的毫不犹豫是有帮助的,但理解“冲锋”、“纵身”两个词并不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多数学生通过网络和阅读积累,对这两个词语都都能够有所理解和感受,教学中就不必多问。
五、把握重点,精心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课堂环境的变化,课堂提问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性和灵敏性。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提问,适时地质疑提问,及时地反馈提问,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学魅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