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什么是超媒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36
标题: 什么是超媒体
从博客过亿看超媒体“潜颠覆”(一)
什么是超媒体
全球博客的数量突破1亿,并仍在继续迅猛增长,使得质疑世界是否进入“个人超媒体”时代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
■文/王鹏越
2006年的1月12日,柏林时间晚上8点,德国的网络工程师Philipp的博客上来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提醒他Google Analytics更新了,13分钟之后Philipp回复了这位署名为Ken的中国访客,他甚至在回复里写了两个中国字——“谢谢”。Philipp的博客长期入围权威的Technorati全球博客TOP100排行榜;而Ken的中文网名是“幻灭的麦克风”,在googler圈中,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或许,当按下留言“发送”键那一刻,连“幻灭”与Philipp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们正在成为这个地球上第一批可以影响与改变一些重要事情的“超媒体人”。
超媒体到底是什么
是纯技术的hypermedia超级媒体连接,还是传统媒体的超级网络化;是一种集搜索、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博客等于一身的带有媒体色彩的超级网络利器,还是一种新的商业战略与思维——传统公司与媒体把持web2.0对web1.0的联合反扑?事实上,这样的说法都对,但都不完善,因为他们都忽略了超媒体三次蜕变中最关键的一点——个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虽然国内外已经有人在不断讨论和研究关于超媒体的话题,但是,当你在google或百度上搜索“超媒体”,却得不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因为一些谈论超媒体的人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超媒体?分不清什么是技术层面的超媒体,什么是技术化的超级媒体,什么只是是超媒体产品?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是超媒体的商业思维,什么才是真正的正在不断演变与完善的超媒体。
或许超媒体仍然像蚌壳里的一粒沙子,而我们认为,超媒体是关于“你”的媒体(u-media),需要你的参与才能为它染上珍珠的光泽。
超媒体一词最早出现约在1996年前后,当初只是一个比“多媒体”具备更高能量的技术词汇,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认为“超媒体”(hypermedia)是“超文本”(hypertext)的延伸。有人简单而直白地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Internet”。
第一次蜕变:纯技术的超媒体(hypermedia)=视频+多媒体+Internet
尼葛洛庞帝等人之后,有人进而提出了超媒体(hypermedia)=视频+多媒体+Internet的公式,也有人将这个层面的超媒体解释为“视频流媒体+多媒体”。
翻开一些词典你会看到这样的说法:超媒体(Hypermedia)是一种包含文字、影像、图片、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文件。
许多人与比尔·盖茨一样,对“未来之路”有着相似的梦想。在宽带比今天宽100甚至是宽1000倍的未来,你在看电影时,只要你喜欢就可以随时点击男、女主角的衣服,用“超级连路”的形式查阅相关信息,你可以看到那件衣服的面料、价格和细节做工,以及别人的评论,你甚至可以当即在线买下来。
基于纯技术的想象与研发的多媒体+视频流媒体的“超媒体”(hypermedia)并没有像大师预想的那样红起来,因为它只是纯技术意义上的超媒体——hypermedia,因为这样的技术还不成熟,幻想还很遥远。
第二次蜕变:技术化的超级媒体(Supermedia)=hypermedia+传统媒体
在2000年前后,国内外的一些媒体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超媒体不应该是“纯技术层面的”,它应该有更多的媒体特征,或者说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与网络的公司化。尽管一些坚持做“视频流媒体+多媒体”的技术公司纷纷冠自己以“超媒体”之名,但其离真正意义上的超媒体还相距甚远。
但另一方面,认为超媒体不应该是“纯技术层面的”观点在强调媒体必须重视网络与多媒体意识的同时,似乎也找不到明确的界定,并且在英文中也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单词,似乎应该叫Supermedia吧,Supermedia(技术化的超级媒体)=hypermedia+传统媒体=视频+多媒体+Internet+传统媒体。
超媒体到底是不是媒体?对于这一点张君昌先生在他的《超媒体时代》中有个形象的说法:“超市”并未因为多了个“超”字而不再是“市场”,它并未超越传统意义的以币易物的货栈交易式零售市场的本质,不过是管理方法使其更为现代化,服务理念更为人文化而已。“超市”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销售形式存在。
如果说“超媒体”的第一次蜕变仅仅是技术梦幻在现实世界中的初级落地的话,那么“超媒体”的第二次蜕变则标志着传统媒体思维在新技术洪流中的觉醒。
第三次蜕变:真正的超媒体(UltraMedia)=个人全球化、媒体化与BusinessMedia思维的有机聚合
有趣的是,超级媒体的第二次蜕变有些像今天的Web2.0,是传统行业与企业以网络和其他新技术为利器,对Web1.0的复仇与屠杀。但这样的蜕变显然不具备颠覆性,而只是在不断地做加法。事实上,在襁褓中的超媒体正在为自身积聚着第三次蜕变。
在今天,UltraMedia不再是一个仅与存储相关的技术词汇,Ultra有极端的超级的含义,UltraMedia超媒体可以简称为U-Media,含有你的媒体的意思。它是新媒体意识与新商业思维的杂交,是Web2.0与全球化3.0即个人全球化、媒体化的有机聚合。超媒体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更是一种新思维。
超媒体的四个表现层面
首先,只要你上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你将被迫接受超媒体;其次,传统媒体将彻底与网络、手机相融合并同时具有音视频功能,更强调新闻的互动、聚合与实时再生,而不是简单的纸张加网页橱窗;再次,商业策略与商业产品将主动提供“媒体的功能与服务”;最后,个人参与全球化竞争,每个人都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也同时是一个具有超越传统媒体功能的“超媒体”。
检验超媒体人的七条标准
想想看,以下七种场景中有哪几种在你身上适用:
1、在msn上询问熟人的座机或手机电话,而不是一律存在手机或小本本上
2、用QQ或MSN发短信,而懒得用手机,除非只有手机没有电脑
3、在聊天时开着视频,或用即时通讯附带的语音功能免费“电话”
4、在MSN的Space上发日志,写自己关心的事情,有时也发些牢骚(其实就是在“博客”)
5、如果有空,查看MSN上好友的日志
6、传输文件用MSN或QQ而不是发Email
7、常换头像或换昵称。(如:加班、感冒了、将超女运动进行到底、急需租房、忘带手机、支持google反对“谷歌”)
如果在你身上出现上述现象中的3种,说明你已经中了“超媒体的毒”,你肯定会成为超媒体的消费者;
如果你的回答达到了4~5种,那么,你有可能很快成为超媒体的制造者;
达到了6~7种,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媒体欲望,你一定是第一批的超媒体人。
(未完待续)
从博客过亿看超媒体“潜颠覆”(二)超媒体——思维的颠覆
从博客过亿看超媒体“潜颠覆”(三)媒体巨鳄都在干什么
超媒体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将具有媒体效应。
希望大家把关于blog和超媒体的感想都讨论一下,最后我希望能将这些片段的思考写成一本书,为这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做绵薄但有益的事情,这将是一本在blog里诞生的关于blog与超媒体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和我联系
另外我还将开设一个“超媒体对话”的友情链接,也请近来发表过与超媒体相关的文章的朋友速来报名,欢迎各界对超媒体感兴趣的朋友在此留言,对话、争论、研讨,畅谈各自超媒体理解与对其未来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blog talk
点我!(无须安装任何软件)!你就可以和其他正在我的blog里浏览并且也点了我的朋友聊天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37
从博客过亿看超媒体“潜颠覆”(二)
超媒体——思维的颠覆
地震和海啸从来都不是突发的,如果没有恐龙的灭亡也许地球上永远也不会出现人类与人类的文明
■文/王鹏越 许宁远
最近,一直致力于追踪google动向的“幻灭”意外地接到Google的公关代理公司的email,对方称久慕中国最好的googler之一——“幻灭的麦克风”的大名,希望今后请“幻灭”代为发布有关Google的信息。
近日,当我和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谈及此事时,他表示google非常重视中国用户的意见。
“我们可以邀请一部分用户参与到我们的设计与创新中来,我们非常愿意倾听中国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你也多给我们推荐一些人。”
对于“幻灭”与Philipp而言,博客就是他们的个人媒体,他们基于博客的交流或许正在改变着google与MSN的未来。
博客不仅是目前最具有超媒体特征的产品应用,也将是全球化3.0时代铲平世界的最重要的推土机之一。
“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新闻业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新闻业。媒体未来学家已经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美国新闻业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属下的“媒体中心”(The Media Center)的研究报告《We Media》认为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
似乎没有人质疑超市算不不算市场,但超市显然有着与普通市场完全不同的商业规则与特点。全球blog的数量在突破1亿仍在继续迅猛增长,这使得质疑世界是否进入“个人超媒体”时代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在新技术、新商业与新媒体“聚变与裂变式杂交”中产生的“超媒体”正悄然给我们带来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潜颠覆”。
最近,在博客热的同时,关于“超媒体”的议论与研讨的文章也开始更多的出现,五一假期间我还在网上看到有国内学者出版的有关“超媒体”的书的部分内容。但,正如我在2005底还在对blog不以为然的情况一样,一些人仍然对超媒体表示出了困惑与质疑?
2006年4月出版的“传媒蓝皮书”《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称,截至2005年底世界博客的数量已经突破1亿,这使得质疑世界进入“个人媒体的超媒体”时代的争论变得毫无意义。
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表面上并不明显,但你如果真正了解到这些变化内在的本质的时候,或许除了“触目惊心”之外,无法找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事实上,从现在个人最常用的email、即时通讯和博客,到像Autodesk公司那样专门为电脑设计师打造的交互设计平台,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宽带视频的“超级连路”,到Google Earth的超市地球,都是不同层面不同量级的超媒体产品。而对于商家与这个时代的每个人说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具备超媒体的思维方式。
超媒体思维的5大颠覆性特征:
1、浓重的草根英雄主义色彩。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使每个人都可以以个体的力量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因而个体的作用和需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决定了个人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新商业时代的必需品。开博14个月以来,“幻灭”依旧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他的老板和同事完全想不到,他是另一个圈子中的“英雄”。
2、参与性与互动性创造全新价值。正是全球化3.0赋予了个体参与的力量和途径,使用户可以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商品,这样的商业模式将同时为商家和用户创造巨大的价值。强调自下而上创新的google正是最好的例子。
3、不求“高、大、全”,缺陷代表完美。从早些年的蜡笔小新、流氓兔等卡通形象,到近来人气极旺的“超女”李宇春和央视主持人李咏,他们身上都带有“明显但不致命的弱点”,但都能赢得无数粉丝的狂热爱戴。
4、就市场而论,小即是大,只关注小部分目标群体。这一点和著名的“长尾理论”、“蓝海战略”有着相通之处。美国博客搜索公司Technorati的研究表明,最受欢迎的博客中,不乏一些受众很窄的主题博客,如烹调、音响等。
5、超媒体并不意味着纯网络应用。在北京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媒体——交通广播电台,它几乎具备了上述所有的特征,然而它的主要传播介质不是互联网而是电波。
超媒体思维的两个主要含义:一是你是否具备媒体意识,二是你提供的商品是否具有针对个人的超媒体服务。
在未来的时空里,并非每个人都成为媒体从业人士,但你必须具备“媒体意识”,因为在被铲平的世界里,你的一切都将比过往更被关注,这不仅仅因为你不得不使用email+IM+blog,更重要的是你与别人沟通的机会会更频繁,你必须更清晰、准确、快捷与主动地表达与传播你的信息,并时刻注意信息的反馈。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你都必须更注重自己的信息导向与公信力,你必须快速反应,快速拥抱新的事物,个人的品牌与影响力对每个人将变得空前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超媒体强调个人全球化的意义并不是要多么过分地张扬与炒作个人,也不是只让更多出色的人更闪光,这将大大提升整个人类的智商、情赏与信息商。
超媒体不仅是个人对传统媒体意识的颠覆,更是对商业媒体意识的颠覆,当然,也是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的颠覆。
别以为“超媒体”只是微软与Google这样的大公司的事情,以现代数字化工业设计与三维电脑特技为例,Autodesk公司的最新产品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创意产业中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协作,如同使用博客与即时通讯软件一样交流,共享数字化设计信息的乐趣。一辆概念汽车的设计与一部电脑特技大片,都可能由不同国家和地区最优秀的人共同在网上协作完成。因此你还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得到更多的定单。
今天,这种为用户提供超媒体功能服务的产品正悄然拉开与传统产品的距离。超媒体用户战略要求商家必须超越现有竞争的需求,为用户铲平世界分化的壁垒,让每一个用户借助宽带超媒体与世界上其他出色的人组合为虚拟项目组,共同完成那些跨地域跨时差的任务,充分彰显全球化3.0时代每个人的品牌与价值。
不管你承认与否,新科技与新思维的来临往往都是无法阻挡的。如果说即将出现的整合email、blog、IM等功能的超级利器的出现将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超媒体产品的话,我们更愿意相信“超媒体”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商家越来越尊重用户,越来越尊重个人需求,强调体验的今天,超媒体的商业战略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有一点是值得警醒的,世界总是在变化的,你千万别相信国家会一直给传统媒体养老送终,千万不要对政治过渡地迷信与依赖,对于网站与传统媒体来说陈旧政治手段只是你靠不了多久的襁褓。
从放弃18号文件到在资本层面开放媒体,无论是公司还是媒体,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政策的断奶期,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未来的媒体竞争将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每一个人。
超媒体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将具有媒体效应。
希望大家把关于blog和超媒体的感想都讨论一下,最后我希望能将这些片段的思考写成一本书,为这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做绵薄但有益的事情,这将是一本在blog里诞生的关于blog与超媒体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和我联系
另外我还将开设一个“超媒体对话”的友情链接,也请近来发表过与超媒体相关的文章的朋友速来报名,欢迎各界对超媒体感兴趣的朋友在此留言,对话、争论、研讨,畅谈各自超媒体理解与对其未来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38
从博客过亿看超媒体“潜颠覆”(三)
媒体巨鳄在干什么
传统媒体将彻底与网络、手机相融合并同时具有音视频功能,更强调新闻的互动、聚合与实时再生,而不是简单的纸张加网页橱窗;个人参与全球化竞争,每个人都将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也同时是一个具有超越传统媒体功能的“超媒体”。
■文/王鹏越 许宁远
超媒体人PK记者
“在一个有如此多的痛苦渴望得到倾听的社会里,一篇署名报道比金钱更珍贵。”这句话出自《纽约时报》的一位名记约翰·科里(John Corry)之手。博客的繁荣可能也正源于此,渴望被倾听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欢乐、激昂、失落、感动、无奈……人类全部的情感和每个人的所有生活细节都可以诉之博客,并且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现在,写博客已成为大多数网民打开电脑之后必做的事情之一,在中国博客每天生产30~50万篇文章,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30万,据推测2年后将达到1000万。
博客其实只是被称为Web2.0的网络新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与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热潮不同,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用户得以参与网络内容的制作,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发布的内容。
在中国,博客每天生产30~50万篇文章,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30万,两年后可能在1000万篇。
曾几何时,记者被人们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是因为这群人代表了“传声筒”或“喉舌”。很多人在童年时可能都会有过当记者的梦想,但往往难以如愿。
42岁的高泰镇是韩国庆尚道的一名小业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OhmyNews新闻网站的知名记者。他每周会在这个网站上发表一至两篇专栏文章,每篇的平均点击率过万。在韩国,像高泰镇这样的市民记者有3.7万个,他们每天为OhmyNews网站提供来自各地的新闻。在成立后的短短5年间,OhmyNews不但跃居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还开辟了网络媒体的盈利新模式,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OhmyNews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达7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高达2500万,占据了韩国网络新闻市场份额的33.62%。
可见在今天,地域和职业不再是藩篱。要让自己的声音得到放大,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伸手可及的事情,你需要的只是成为一名博客,或播客(或别的什么客)。普通老百姓一夜之间成为英雄的故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
1998年1月17日深夜,美国的一名博客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德拉吉成为世界上报道美国总统“拉链门事件”的第一人,他后来也成为诸多媒体签约的对象,德拉吉成为向这些媒体提供新闻的“业余记者”。德拉吉由博客成为一个不同于传统记者的“业余记者”,他的这个转变预示了博客走向网络记者的前景。
媒体巨鳄在干什么
网络媒体的繁荣,严重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业大王默多克日前发表悲观言论,预计报纸前景不妙,他的日本同行,《朝日新闻》总编中马清福也表达了同一种声音。但是传统媒体中的巨鳄并不会就此坐以待毙,而是纷纷花大手笔拥抱Web2.0。
美国新闻集团算是动手最快的一个,它在去年7月就以5.8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社会网络门户(SNS)MySpace.com的母公司。9个多月以来,MySpace的用户已经由原来的2500万人增加了几乎两倍,达到7000万人。
《华盛顿邮报》的网站从今年2月份开始和美国最流行的标签网站Del.icio.us合作,在其网页中提供指向Del.icio.us中心数据库的标签链接。《纽约时报》最近更是收购了一家名为BlogRunner的公司及其网站,准备开展自己的博客业务。
美联社近日也宣布将提供新闻博客服务,它将和著名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以及另外一个搜索引擎Topix.net展开合作,此举是为了帮助报纸和广播商在新环境下传播新闻。
和美国公司惯用的“拿来主义”不同,以BBC为首的英国传统媒体希望通过“由内而外”的革新来调整自己的步伐,跟上新时代的节奏。BBC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按需世界”的重组计划。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传统媒体如果不能把握此次网络新浪潮和上一次的本质区别,而是仅仅把传统的内容搬到网上,或者财大气粗地把Web2.0的先锋据为己有,恐怕将无法如愿。要征服Web2.0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采纳超媒体的思维。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先锋的有英国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它的CEO Tom Glocer不止一次公开表达他对传统媒体未来的定位:
第一,传统媒体将成为“人气播种机”,即不仅要创造好的内容,还要吸引人气;第二,提供工具的平台,方便人们创造不同的媒体内容;第三,成为内容的过滤器和编辑者,让好的内容能够上升到显赫的位置。
只有拥有这样的超媒体思维的机构,不管它是来自传统媒体,还是Web1.0的阵营,或是Web2.0中的新兴势力,都注定将在全球化3.0的时代大行其道。
但是,超媒体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记者(媒体人)的消亡,因为,后者有可能在新浪潮到来的时候迅速拥抱变化而脱胎成为最早的一批、或是最优秀的超媒体人。同样地,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拥抱新的规则,对来势汹汹的超媒体进行有力的反扑。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媒体。实际上,它就等于是一本公开出版的图书,一本面向社会发行的杂志,一个面向公众开播的个人电台。它具有这些传播渠道的共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
毕竟,这是一场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与出处或阵营无关,在扁平的世界,适者生存的法则将更鲜明与残酷。
超媒体应用的未来之路
早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假设你正在观看体育节目,你可以随意挑选拍摄角度、重放甚至为节目做解说员;在音乐节目中,你可以进入世界上任意一间大型唱片店,信息高速公路将传送过来你选中的任一首歌曲,你甚至可以在麦克风前哼唱一首自己编的曲调,然后听一听用管弦乐队或用摇滚乐队演奏的不同效果;在电影频道,你可以通过摄像头把自己变成电影中的人物,甚至可以改写电影的情节;在新闻节目中,当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走在一起,你只要用遥控器指着这个人,就能看到她的小传,以及最近关于她的新闻报道列表,点击列表上的任意一个题目你就能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
而Google正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抢食着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在未来,你在Google Earth上将可以看见地球上任何一条街的任何一家餐馆,你甚至可以进去订餐或订座位。“Google将再造一个地球,这将超越搜索,超越多媒体”,尽管李开复的解释尽可能避开“媒体”这一敏感词汇,但Google的“超媒体”战略正在网络世界中把虚拟的电子地球变成一个全球化的“电子超市”,或许到那一天,你可以在Google Earth中看到你习惯于放在办公桌上的那只手表。
如果说Google Earth的超市地球离普通人的现实还太过遥远的话,那么博客与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的融合将迫使你不得不成为超媒体的使用者。
从国内外的一些列最新应用上看,blog正在于mail、IM即时通讯走向融合,google、微软与yahoo正为此拼力厮杀(参见《从Mail与IM看微软Google、Yahoo之争》与《惊喜还是可怕——google的超媒体动作》)。
用不了多久blog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颠覆性超媒体产品,你所有的talk记录,包括你手机的全部通话,与客户与老板与朋友的,都在这个超媒体的不blog里,当然你的blog不是100%完全公开的,你自己可以设定开放权限。
无论你到哪里,这就是你的私人档案库,这里面甚至包括你的有防伪标识的电子合同(当然这可能是要收费的),你的保险单、你的病历、电子信用卡、电子护照与身份证……总之你的一生都被记录在案,你写总结与写报告时,甚至可以随时看你的或者更多的人的公开档案与“自传”。你不需要安装软件,你需要的只是用户名和密码,超媒体交互与营销的不仅仅是新闻与资讯,所有的物品都通过视频与RFID的方式进入超媒体电子商务……
未来的博客将是一个可完全互动的——个人网络杂志或个人网络电视台,每个人都是一个超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快品牌”。
中小公司几乎会完全被个人超媒体取代,你很容易就找到你喜欢阅读的人与喜欢阅读你的人,你能即时精准地知道真实反馈,你的收入更多的来源于你的“被认可度”,每一次点击甚至是页面滞留时间都将记录在案并自动进入分账体系。
你甚至不需要那些调查公司与财务人员……
超媒体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将具有媒体效应。
希望大家把关于blog和超媒体的感想都讨论一下,最后我希望能将这些片段的思考写成一本书,为这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做绵薄但有益的事情,这将是一本在blog里诞生的关于blog与超媒体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和我联系
另外我还将开设一个“超媒体对话”的友情链接,也请近来发表过与超媒体相关的文章的朋友速来报名,欢迎各界对超媒体感兴趣的朋友在此留言,对话、争论、研讨,畅谈各自超媒体理解与对其未来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