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时雨化之者’,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这样解释,时雨,及时之雨;草木之生,播种封植;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也。”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词: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在厦门松柏中学高三年级的课堂上,来自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崔成宗教授细细讲解《中国文化基础读本》第五册“孟子·论教育”中的章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
讲解中,崔成宗教授将后人对孟子思想的理解、运用,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从古代诗词到现代经典之句,融会贯通。
这样一堂课,不仅将学生深深吸引,也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师的目光紧紧锁住。
由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主办的海峡两岸经典教育研讨会前不久在厦门松柏中学召开。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早在10年前,这所学校就采用了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高中国文科必修教材《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作教学实验,且收效显著。崔成宗教授正是该教材的编撰者之一。2008年,这套教材曾由新华出版社引进版权正式出版,为大陆首次引进台湾中学国文教材。今年9月,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进课堂,北京新学校研究院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度引进版权,并改名为《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台湾孩子为何在大陆屡获作文比赛一等奖?
“三个孩子太不孝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常回家看望父母。”“回家看父母的行为要用道德约束,法律制裁很难做到。”这是厦门松柏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林采凤给高一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她从“中秋节前洛阳市一对空巢老夫妇在出租屋内双双离世,而三个儿子却不知道”的新闻讲起,引导学生们讨论前不久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的“儿女不常回家看父母属违法”的条款。
鲜活的时事,让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讨论状态。林采凤借机推出了《中国文化基础读本》第一册中《论语·论孝》的语句,例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林采凤被称为大陆引进台湾版国学课本第一人。2000年,林采凤教高三年级,班里有名从台湾来的女生。林彩凤发现,这个女生的古文功底很好,文字表达能力极强,参加了一次作文比赛,四个项目全部一等奖。再参加厦门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又拿一等奖。
“我很好奇,想知道她在台湾怎么学习语文。”于是林采凤托朋友从台湾带回了整套的台湾高中语文教材。包括一套《高中国文》,相当于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还有一套是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是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的选辑。这两套教材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还有一套是《国学概要》,是台湾高二分文理科之后,文科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是《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概要。
2005年,林采凤在学校开设了一个实验班,语文教学采用台湾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经过一年的试验,这个班的学生变化非常大,不仅举止彬彬有礼,写作水平也有非常大的提高。
之后,她在学校的支持下,将这套书做为高中校本课程进行教授。她还把台湾和大陆高一都要上的《师说》进行比较,并把课后练习同时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做,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台湾版的练习题,说题目挺有意思,做题是种享受。
林采凤的教学实验引起了时任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王丽的注意,在看到这套台湾版的国文教材后,王丽下决心将这套教材引进大陆。
如今,《中国文化基础读本》终于原汁原味地进了厦门松柏中学的课堂。
“当下,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使传统文化经典转化为青少年人格成长和道德塑造的营养,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课题。台湾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多年从事民国教育及语文教育研究的王丽谈起语文教学的现状,总是充满忧虑,她希望能够以台湾国文教材的引进为突破口,找到一条回归母语教育本源的语文教学之路。
经典教育:两岸需要统整
引进台湾教材的过程非常繁琐,在与台湾学者、出版社交流的过程中,王丽说她总是“小心翼翼”,因为台湾学者言谈、写信非常讲究礼仪。
访台的时候,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一次,王丽去拜访台湾师范大学原国文系主任,即台湾正中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主编李鍌先生,发现小区门口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提防宵小,尾随而入”八个字。
“‘宵小’是文言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已基本消失了。”在台湾,王丽觉得处处可见还“活”着的文言。比如,电视节目报道新闻:“刚入伍新兵被‘同袍’欺负……”。“同袍”一词出自《诗经·国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台湾的报章杂志上,“治丝益棼”、“袍泽之情”这样的文言用语更是比比皆是。
此次论坛上,台北市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执行长许濠庭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初中高中曾经熟背许多教材内容,很多考完就忘记了。但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几十年没有离开过我,许多文句至今仍能上口,在恰当的时机跳出来。经典是高度概况的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所有的道理都在里面,影响我一生的行为。”
他说,很多到台湾的游客认为台湾最美丽的风景就是人,坐地铁公交车排队,车上秩序很好,“请”、“对不起”、“谢谢你”随处可以听到,乘电梯时大家会自动靠右站立,几万人活动后现场干净,大街上少有喇叭声……从某种程度上,这要归功于多年来台湾坚持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进课堂。
庄溎芬是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国文教师,从业22年,成绩斐然。2007年台湾大学入学学测能力国文考试一名作文满分学生,还有两名接近满分的学生都是出自庄溎芬老师的班级。
论坛上,庄溎芬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师介绍了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的变革与现状。从1956年开始,四书五经就进入台湾中学教材。1971年中学课程中增加了《国学概要》,内容主要为文字变迁及经史子集概要。1999年,台湾的国文教材由之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纲多本”,各家出版社出了多个版本。考试也由原来的联考变为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这让课堂教学活动从以教授、背诵和评量为主转到以讲授、思考、探索、互动、讨论等为主。
“一纲多本”以后,台湾的国文教师有了决定权。“除少数私立学校,大部分公立学校是由国文科老师投票决定用哪个版本的教材。”
庄溎芬也介绍了国文课程在台湾的低潮期。在1999年之前,台湾的中学生每周上8节国文课,后来减少为每周上7节课,而且将《国学概要》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很多一线国文教师反对国文弱化,发起抢救国文联盟,联合余光中、张晓风这些文化大家,一起奔走呼吁。
不过,即使如此,文言文在考试中比例一直很高,最高时占到70%,最低时也占到45%,现在是占到65%。在教学上,对于重点篇章也不吝课时,比如《鸿门宴》一课,课时安排长达5个小时。
由于近几年多次到大陆交流,庄溎芬也对大陆语文课上学生表现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给予肯定:“我们刚过来听课时,觉得大陆学生表达能力好强啊。所以,现在我们上国文课时,也注意多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
李鍌先生因为高龄,不便到厦门参加研讨会,他通过视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国学经典是我们几千年的‘秘制火腿’,两岸语言文字需要交流,需要‘统整’。”
推广经典教育很迫切,但不能搞运动
这次海峡两岸经典教育研讨会参会人数并不是很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前来参会的近百位教师几乎没有提前退场的,大家对研讨会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与会的不少教师在听了台湾教师的精彩演讲及示范课后,备感中华文化断裂之痛,一位来自湖南的教师说:“补上国学教育刻不容缓,我有紧迫感,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先夯实国学基础。我很怕上一代人谢世之后,没有人继承。”
一位厦门的高中语文教师很赞同引进台湾的教材:“我教了多年高三,感觉让学生做很多语文题是在耽误他们的青春,很多阅读题是在害学生,现在急需改变课程设置。”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现在进行国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诵读层面,将国学引入中小学课程,老师能否承担起教学任务?是否能够真正地把经典的要义传授给学生?
福州一中退休特级教师陈日亮担忧的正是这点:“现在很多老师只是被动学习,很多语文老师上课的内容也是临时拼凑的,教出来的知识不是他自己的。而国学经典应做为常修课,放在案头,经常看。不管教不教,都要有准备。”
陈日亮认为:“因为我们课时有限,学生还要面临高考,国学在现阶段单独辟出作为独立课程还不现实。教授国学需要教师厚积而薄发,而我们已经断裂太久,教师受自身学养的限制,如果赶快做马上做,问题会很多,因此我认为推广经典不能带有强烈的功利心。”
陈日亮也非常反对把国学经典讲成心灵鸡汤:“鸡汤把营养稀释了,虽然易入口,味道也好,但添加剂也进去了,不能积淀下来。孔孟之道,身体力行,不是三五天就可做了。要体会精神,不是就字面说字面。要把字源放进来,古人的应用放进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对国学教育要怀有敬意。”
不过,许濠庭先生认为应该快些让经典进课堂:“读经典在高中已经太晚了。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读经典要从小时开始。”
李鍌先生也在引进版序言中表达了这种观点:“儒家的学术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习者要切实地去践履,不能光说不练。即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也。所以这套《中国文化基础读本》就怕不去做,不怕做不了。”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